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来自于豆科,槐属。 原产中国,现南北各省区广泛栽培,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尤为多见。 树冠优美,花芳香,是行道树和优良的蜜源植物; 花和荚果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 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疗疮毒; 木材供建筑用。 本种由于生境不同,或由于人工选育结果,形态多变,产生许多变种和变型。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来自于豆科,刺槐属。俗名洋槐、槐花。 原产美国东部,17世纪传入欧洲及非洲。 我国于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青岛栽培,现全国各地广泛栽植。 本种根系浅而发达,易风倒,适应性强,为优良固沙保土树种。 华北平原的黄淮流域有较多的成片造林,其他地区多为零星栽植,习见为行道树。 材质硬重,抗腐耐磨,宜作枕木、车辆、建筑、矿柱等多种用材; 生长快,萌芽力强,是速生薪炭林树种; 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基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含量】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黄酮以芦丁计, 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芦丁, 槐花不得少于6.0%;槐米不得少于15.0%。 【炮制】 槐花:除去杂质及灰屑。 炒槐花:取净槐花,照清炒法炒至表面深黄色。 槐花炭:取净槐花,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褐色。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用法与用量】 5~10g。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贵州民间方药集》 【基源】豆科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ucacia)的花。又名洋槐。 【化学成分】花含洋槐甙,刀豆酸,蓖麻毒蛋白,鞣质类,黄酮类。 【性味与归经】味甘,性平。 【功能与主治】止血。主治大肠下血,咯血,吐血,血崩。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大肠下血,咯血,吐血,血崩。” 《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泡茶治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饮。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豆科刺槐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刺槐属植物全世界约20种,我国引入栽培刺槐和毛刺槐两种,是我国主要速生造林树种之一。 刺槐花稠密芳香,是重要的蜜源。亦可用于提取芳香油和供人们直接食用,也可作禽畜饲料添加剂。 刺槐花始载于《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曾做为槐花的伪品使用,中医用其治疗咳血、吐血、大肠下血和妇女红崩。 民间利用刺槐花序的水煎剂治疗痉挛,具有收敛、解痉、退热和祛痰作用。 曾被用于治疗胃病、膀胱炎、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疾病。 刺槐的茎皮、根和叶有利尿止血作用。 刺槐主要以作蜜源为主,或有少量食用和作家畜饲料使用。 其用量有限,致使大量的刺槐花被浪费。 用乙酸乙酯-丙酮-36%醋酸(5:3:1)展开,用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紫外灯(365nm)下观察荧光。 刺槐花有5个荧光斑点,Rf值分别是0.21、0.42、0.83、0.93、0.99; 槐花有4个荧光斑点,Rf值分别是0.36、0.46、0.77、0.92。 刺槐花的浸膏,具有清鲜的花香,尾香略带玫瑰甜香气,天然的花香气较浓,可用于调制各种花香型香精,能增加其天然感。 在其它化妆品香型中,能起到协调、修饰效果,故有“刺槐花型”香料的美称。 刺槐花中蛋白质可与牛、羊肝相媲美,糖含量和抗坏血酸高,并含有大量的酶,这是刺槐花中甜美味道原因。 刺槐花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元素,含丰富的铁、锶、硒、钙、镁等重要元素。 锶分布于骨骼、牙齿,促进骨骼正常生长,与防治心血管病,长寿有关。 硒具有多种生理功效,对克山病、大骨节病有治疗作用。 在刺槐属植物的黄酮苷类中,山萘酚、山萘酚-7-鼠李糖、山萘酚-3,7-二鼠李糖苷、刺槐素和刺槐苷都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后三者的活性均超过芦丁。 刺槐素具有解痉活性,而山萘酚的活性超过刺槐素三倍。 有报道从刺槐花中分离提纯了鼠李糖刺槐苷,用该品制成了注射液,治疗急、慢性肾炎、尿毒症、肾性高血压、膀胱炎和泌尿系统疾病。 刺槐素具有解痉的活性,而山萘酚的活性超过刺槐素3倍,山萘酚有强利尿作用。 一:刺槐(Robinia pseudoucacia) 二:槐(Sophora japonica)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刺槐花化学成分与指纹图谱研究 鄢长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中国药典 (3)药智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