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反应通式 起源与发展 Wacker 氧化反应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1894 年, Philips 发现乙烯在化学计量 PdCl2 的作用下能够被氧化成乙醛,由于钯试剂昂贵,该反应未得到更多的应用研究。 到1950年,Wacker公司的J. Smidt等人为了降低乙醛的生成成本,经过不断的探索,反应该反应和零价Pd(0)被氯化亚铜-氧气体系重新氧化为Pd(II),这样使得Pd(II)可以在反应中循环再生,该反应从化学计量反应变成了催化反应。 反应特点 反应机理 氯化钯先生成复合物,然后与烯烃发生协同配体,接着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配体交换 随后另一分子水再进行亲核进攻,发生脱氯决速步骤,经历四元环过渡态的β-氢消除 再经过Pd对烯醇的1,2-插入与还原消除,生成甲基酮和零价Pd(0) Pd(0)在氯化铜氧化作用下再生为催化剂氯化钯,进入下一个氧化循环过程。而氯化亚铜则在氧气氧化作用下,被氧化为氯化铜。
图片来自现代有机反应:第1卷·氧化反应 图片来自现代有机反应:第1卷·氧化反应 评述 ![]() Wacker反应由于生产上的实际需要,促使研究人员研究出从化学计量至催化量的反应 但是,该反应开始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少。 后来,Tsuji等人对Wacker反应做了大量对研究和总结,成功把该反应引进了合成实验室,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种从烯烃制备酮的简便高效方法。 因此,人们亦将Wacker氧化反应称为Wacker-Tsuji氧化反应。 由此可见,命名反应的发现发展,与社会实践、生产需求等是紧密结合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