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悲鸿《四喜图》

 hwzhuwei 2021-04-28

喜鹊是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国画大师徐悲鸿多次以喜鹊图赠友,暗含“喜上眉梢”、“捷报频传”等美好心愿。今天我们介绍的艺术品正是徐悲鸿极具个人艺术特色的一幅《四喜图》。

艺术品简介

徐悲鸿《四喜图》

四喜图 尺寸:131×54cm

本幅《四喜图》为水墨淡设色作品,以浓墨绘喜鹊、淡墨绘柳干、淡花青写枝条,可谓疏朗有致、浓淡相宜;笔墨厚而不板、淡而不薄,充分体现出喜鹊之精气传神、柳条之飘逸妩媚。且设色清雅明快,令观者有如沐春风之感。

创作背景

徐悲鸿《四喜图》

四喜图 局部

徐悲鸿(1895-1953)在1937年6月作此幅《四喜图》以赠张群,祝贺他得到石涛(1642-1707)在1693年所作之《竹石通景十二屏》(现藏台北故宫)。这件石涛巨作曾被李瑞清(1867-1920)誉为“天下第一大涤子”,可谓至宝。由于张大千素与张群、徐悲鸿二人相善,悲鸿感于书画同道之情谊,便作《四喜图》并题上“乐人之乐”的心情,表达出同喜之意。

徐悲鸿《四喜图》

(1961年10月,张群与夫人马育英举行结婚50周年“金婚仪式”,蒋介石为表对老友的恭贺,特别亲自扶张群入坐。)

此外,回顾1937年6月,日军侵华的野心已蠢蠢欲动,中国正陷入内外交炽的局面。此刻,徐悲鸿认为张群在主持对日交涉时仍能“有严正强毅之风,使顽者廉、懦夫有立志”,所以才有这种“天假国宝,已酬其勋”的机缘。他又说这是“托付之重耶,……非常之遇也”;所以,赠《四喜图》兼有钦佩、砥励之意。

徐悲鸿《四喜图》

张大千与张群

《四喜图》,新式中国花鸟画的典范

一般而言,画喜鹊多搭配梅枝,以寓“喜上眉梢”。然而,此幅徐悲鸿特出心意,多作柳枝而独树一格。此因徐氏主张采取写实和科学的态度来改革中国画,故能以全新的手法来诠释传统题材。其成就之高,一时无双。本幅《四喜图》正可视为其新式中国花鸟画的典范。

徐悲鸿《四喜图》

四喜图 局部

画面中,四只喜鹊高站枝头,灵巧的身躯和纵横的柳枝交相成局,构成疏密、轻重、动静等对比关系。为了串连构图中的宾主和虚实,又作下垂的柳条和仰望上方的喜鹊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让观众在视线的上下移动中自发地体验呼应关系。喜鹊们望向左侧,柳枝也向左伸展、斜出画外,借此突破画幅,以构图的张力来传达开阔的生机。

“以书入画,以形显神”之佳作

在物象造型、笔墨表现方面,画家兼融写实和写意,画中四只喜鹊各有偃仰向背、或蹲或立。姿态活泼、生动自然。画家先以双钩法画出头、眼、胸、腹、喙的基本轮廓,再以浓淡墨色大笔涂成翅与尾。间或以没骨细笔写钩爪,最后再染出白羽。

徐悲鸿《四喜图》

四喜图 局部

前人画鹊,多如此而已。悲鸿更在其背、尾交接处染上小块青色,表现成鸟的黑羽中隐隐泛出的蓝紫光泽。同样地,画中柳条也是曲折多姿、变化多端。他以北碑楷书间掺行草的笔法来画枝条,正锋与偏锋并用,表现出老嫩相生。柳枝有随风飞、伴鸟跃的飘逸感。这些特点都一再地体现了画家对中国画采取的科学态度,也的确使他的描绘达到了以形显神的境界。

一代宗师——徐悲鸿

徐悲鸿的艺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他是中国画坛的一颗巨星。徐悲鸿的国画具有坚实的传统功力,师古而不泥古,注重笔墨却又不为传统所囿,敢于鄙薄清代“四王”,提出“中国画改良论”,认为“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徐悲鸿《四喜图》

徐悲鸿笔下的喜鹊图

他擅画各种禽鸟,如鹅、鸡、喜鹊、麻雀、八哥、鹰、鹫、鹤等,形象、动态皆从写生中来,并以独到的手法,将画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给形象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生命,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这在前人作品中是少见的。

徐悲鸿《四喜图》

徐悲鸿笔下的喜鹊图

徐悲鸿和他的作品一样,都是色彩饱满而热烈的,这让更多的欣赏者去品味他的创作,看去总是淡淡的,轻轻的,但是忽然在某一个街角,山回路转,奇峰突起,带给观者充实饱满的精神冲击和回味悠长的品读思考。

此题材寓意成双成对喜庆吉祥之意义,作者传世之描画喜鹊等飞鸟的作品中,此件可称是体现徐氏作品特色之典型画作。2011年此作登陆中国嘉德拍场,在估价为500万元的前提下,经过激烈竞拍最终以2875万元成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