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芍药的功效及临床运用

 遵义经方研究院 2021-04-28


01


【性味归经】


甘、酸,微寒。归肝、脾经。

02


【功效主治】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肝血亏虚,眩晕心悸,月经不调;血虚肝旺.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自汗盗汗等。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中岳川谷。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03


【配伍应用】


白芍配川芎:养血活血。用于肝郁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胸胁胀痛。如温经汤(《金医要略》)。

白芍配甘草:健脾柔肝,缓急止痛。用于气血不和的腹痛、筋脉挛急等。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白芍配白术、防风:健脾柔肝。用于牌虚肝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或脘胁胀闷,食欲不振等。如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白芍配木香:行气和血,缓急止痛。用于气血凝滞的腹痛下痢等。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白芍配牛膝赭石:镇肝潜阳息风。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耳鸣目胀、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等。如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芍配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等。如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白芍配龟甲、鳖甲: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用于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及热病伤津,虚风内动的手足想疾等。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白芍配牡蛎浮小麦:敛阴止汗。用于阴虚盗汗。

伤寒论含“芍药”33方:芍药甘草汤(四两),小建中汤(六两),桂枝加芍药汤(六两),桂枝加大黄汤(六两),新加汤(四两),桂枝汤(三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三两),桂枝加附子汤(三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三两),小柴胡汤(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小青龙汤(三两),芍药甘草附子汤(三两),大柴胡汤(三两),桂枝加桂汤(三两),附子汤(三两),通脉四逆汤(咽痛去芍药,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当归四逆汤(三两),真武汤(下利者去芍药)三两),桂枝加葛根汤(二两),葛根汤(二两),葛根加半夏汤(二两),黄芩汤(二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二两),黄连阿胶汤(二两),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三两),柴胡桂枝汤(一两半),桂枝二越婢一汤(十八铢),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两),三物小白散(腹中痛加芍药三两),麻黄升麻汤(六铢),麻子仁丸(半斤),四逆散(十分)。

金匮要略含“芍药”36方:小建中汤(六两),黄芪建中汤(六两),当归建中汤(六两),排脓散(六分),芎归胶艾汤(四两),栝楼桂枝汤(三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两),乌头汤(三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三两),小青龙加石膏汤(三两),桂枝加桂汤(三两),大柴胡汤(三两),桂枝汤(三两),甘遂半夏汤(5枚),小青龙汤(三两),芪芍桂酒汤(三两),桂枝加黄芪汤(三两),葛根汤(二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二两),温经汤(二两),柴胡桂枝汤(一两半),奔豚汤(二两),防己黄芪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乌头桂枝汤(半两),麻子仁丸(半斤),当归芍药散(一斤),土瓜根散(三分),当归散(一斤),大黄䗪虫丸(四两),白术散(但苦痛加芍药量),枳实芍药散(1/2方寸匕),鳖甲煎丸(五分),桂枝茯苓丸(1/5兔屎大),薯蓣丸(六分),王不留行散(二分)。

04


【仲景药证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一法用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一云用大柴胡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三物小白散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康平本作“柴胡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金匮要略2  痉湿暍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4  疟病

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5  中风历节

8、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金匮要略6  血痹虚劳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金匮要略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金匮要略8  奔豚气病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金匮要略8  奔豚气病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金匮要略11  五脏风寒积聚

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14  水气病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2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15  黄疸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外台》黄芩人参汤 治干呕下利。玉函经云人参黄芩汤。本为黄芩汤,内容与伤寒论黄芩汤内容异,故改之。

金匮要略18  疮痈肠痈浸淫

6、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排脓散

金匮要略20  妇人妊娠病

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3、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

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芎归胶艾汤主之。

5、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9、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10、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金匮要略21  妇人产后病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者,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金匮要略22  妇人杂病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10、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12、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芎归胶艾汤。

17、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18、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05


【用量用法】


水煎服9~60g。

06


【不良反应】


《吴普本草》引桐君云白芍“无毒",唯(名医别录》和《汤液本草)云“有小毒”。现代临床应用中证明白芍总苷不良反应较轻,长期服用可能出现稀便和大便次数增多服白芍煎剂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猩红热样或尊麻疹样药疹,亦有发热的报道13.0

07


【使用注意】


虚寒之证应配伍温热药。处方用药配伍藜芦疗效显著,不能单独与藜芦配伍。

08


【药理研究】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白芍水煎剂对巨 噬细胞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芍药苷静脉注射,对大鼠有轻度镇静作用。增加药量,可致作用逐渐加深,出现呼吸减慢肌松现象。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白芍能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具有解痉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白芍总苷(TGP)能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使每分钟滴数和血管容量均增加。TGP本身对离体兔主动脉无明显作用,但能显著地增加NA对兔动脉的收缩作用。

5.其他抗炎、抗应激、抗病原、抗菌、降体温利尿等作用

09


【炮制研究】


白芍含有芍药苷 丹皮酚、苯甲酸、挥发油、氨基酸、鞣质等活性成分。分别以上述活性成分为指标,研究白芍的加工炮制方法对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认为芍药根趁鲜刮去外皮而不经水煮者与去外皮后经水煮切片者相比较,前者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较高甲。白芍炮制后芍药苷、丹皮酚的含量均有所下降。含量变化大体为生白芍>扶炒白芍>酒炒白芍>醋炒白芍>清炒白芍。但其苯甲酸含量则变化不大。

白芍外皮中也含有芍药苷,所以带皮者中的芍药苷含量略高于去皮者。

010


【总结】


白芍量大可以治疗血压升高,主要针对的是收缩压偏高(高血高),乌头汤治疗高血压亦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白芍偏于收敛,乌头、麻黄偏于扩张,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要考虑到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如辛热药麻黄、附子等配伍补血敛阴药如白芍。白芍不仅有上述作用,临床上大量使用还有利尿作用,这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有医案说明,我在临床上也运用过:但是我认为白芍的作用主要还是体现在解痉止痛上。(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胫尚微拘急, 重与发药甘草汤,尔乃胫伸”。,症状最好是平滑肌痉挛类,如气管炎咳嗽哮喘、胃脘疼痛、少腹经行疼痛等,其他神红性疼痛不明显。临床上十克八克蜻蜒点水不起作用,要么乱用一气。说能止痛,什么痛都用,不分性质,结果时有效、时不效不明其理,再看当归芍药散中用内为药直接就是一斤, 可见量是绝对不能少的,但要注意的问题是,量大会出现腹泻,在使用大剂量时要酌情配伍泽泻、白术等药,见于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等方。

勤求仲景.博识经方

遵义经方研究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