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彷徨呐喊两悠悠(1) ——从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看鲁迅对郁达夫的影响

 富春少年 2021-04-28

  彷徨呐喊两悠悠(1)

——从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看鲁迅对郁达夫的影响

 

    郁达夫与鲁迅的结交是1923年在北京开始的。虽然郁达夫比鲁迅小15岁,他们的生活道路不尽相同,文学主张也可以说非常不相同,但他俩自相交之日起,友谊就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大趣事。只要我们深入地钻研一下郁达夫与鲁迅的有关文章,特别是郁达夫对鲁迅的一些记录与评价(虽然这些评价并不系统、完整),可以发现郁达夫对鲁迅的人格、思想、作品的评价是相当有价值的。同时也可见,高尚、伟大的鲁迅对郁达夫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虽然郁达夫自有他自己的人格、思想、观点)。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下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 文章,显然在鲁迅生前与死后,郁达夫对鲁迅评价的层次是不相同的。因此,鲁迅生前与死后对郁达夫的影响又是有区别的。为了全面地、正确地估价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此作一番探讨,我想是必要的。

                                         一

    初次见面的印象好坏往往能决定以后交往的深浅程度。郁达夫对鲁迅的第一印象就是极佳的。他在《回忆鲁迅》中回忆他们初次见面的情况时,他觉得鲁迅的绍兴口音要比其他人柔和地多。⑵他还曾对朋友陈翔鹤说:鲁迅的为人很好,……还喜欢喝一点黄酒。他因此而感叹郭沫若不能北来与鲁迅相见,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⑶作为作家,文学的探讨是他们就交往中所不能回避的。尽管他们的文学主张有很大差别的,鲁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能深邃地透视社会,杂取种种,提炼加工,采用白描、写实的手法,简练地勾勒出社会现象,揭示出社会本质;而郁达夫只把文学看作是自己的叙传,更多的是强调作家“一己的体验”,采用一种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方式,反映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苦闷与追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学的探讨。郁达夫在《历史小说论》里曾讲道:“……L先生,从前老和我谈及,说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作一篇小说。”这L先生就是鲁迅先生。郁达夫在介绍了这一历史小说的艺术构思之后赞赏道:“L先生的这一腹案,实在是妙不可言的设想。若做出来,我相信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小说世界辟一生面”并从做历史小说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角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在此地就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真实,应该服从到怎么的一个程度来了。”⑷(按:鲁迅的这篇历史小说因故没有写成)可见,他们不会因有不同的文学主张、文学观点而断绝交流,相反,他们平等相待,毫无“文人相轻”的旧意识。

     他们也曾讨论过文学的成败问题。当时的郁达夫只从文体的角度把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成就相提并论,而忽略了文学的真实性,因此鲁迅很不以为然。郁达夫在《再谈日记》⑸中就谈到了这件事:“1927年夏天,在杭州养病曾写过一篇名为《日记文学》的杂文;其后,鲁迅先生在广州写了一篇对此文而作的感慨,说文学作品的写实与读者的幻灭,不限于作品的体裁,即在读日记时,若记载虚伪,读者也同样可以感到幻灭。”郁达夫对鲁迅的关于文学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正确理解相当佩服,认为“此论极是”,显示了郁达夫的真诚、坦率、虚怀若谷。

    对于鲁迅与郁达夫的友谊,有人总是极为不满的,有人总要诬陷、攻击郁达夫与鲁迅的纯正友谊。因为郁达夫与鲁迅合出《奔流》杂志,有人就诬陷郁达夫是在为鲁迅奔走,心怀叵测地想竭力破坏他们的友谊。但郁达夫是不为所动的,他对鲁迅是信任的、崇敬的,他对鲁迅非常了解:“对他的人格,我是素来知道的,对他的作品,我也有一定的见解。”⑹郁达夫在初识鲁迅时,就极力向郭沫若等推荐《狂人日记》《故乡》等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很不坏”,“很有一读的价值”。⑺几年交往之后,郁达夫对鲁迅的了解加深了,友谊也更牢固了:“我总以为,以作品的深沉老练而论,他总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者,我从前是这样想,现在也是这样想,将来也总是不会变的。”⑻真切地表明了郁达夫对鲁迅友谊的深厚,感情的纯真,了解的深刻。

    正因为郁达夫对鲁迅有如此深厚的情谊,才会产生对鲁迅的崇敬心情,才会在鲁迅的关心和建议下更积极地参加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1928年春参加了“中国革命胡济会”;1928年6月与鲁迅编辑进步文艺月刊《奔流》;1930年2月与鲁迅等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0年3月参加了“左联”;1932年“一二·八”时与鲁迅等发起《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1933年2月与鲁迅签署发表《为横死的小林遗族募捐启》。正因为对鲁迅的崇敬与交往,同鲁迅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所以在1933年春天他俩一起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

    也正由于这种共同的革命活动,使郁达夫更崇敬鲁迅的伟大。1933年1月19日,郁达夫把一首尸写成字幅赠送给鲁迅:⑼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氓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不是一般文人的应酬之作,而是郁达夫和鲁迅长期交往的结果。鲁迅除了冷静,还是冷静!看似对世界冷漠无情,似看破红尘,实质上是清醒的人,这正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写照。郁达夫在此诗中用《彷徨》《呐喊》代表了鲁迅的伟大业绩,极其深刻地向我们预示了,鲁迅的业绩不管有多少小人、诬无赖、凶敌的破坏、阻挠,终究会如江河一般永远不干涸,永远汹涌澎湃。

    虽然郁达夫对鲁迅非常崇敬,但激烈的政治斗争使他那颗从小就受伤的具有忧郁诗人气质的心灵难以承受,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杭州。不过此后,郁达夫对鲁迅的崇敬仍不减以前,他在迁杭的当天晚上,读到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时,他觉得“从这一部两人的私记里,看出了许多平时不容易看到的黑暗面来。”⑽他们关心中国文学的出路,在讨论关于中国需要有伟大作品出现的问题时,他说:“在目下的中国作品之中,以时间的试练来说,我以为鲁迅的'阿Q’是伟大的。”⑾他对鲁迅的评价仍非常高。他认为:“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⑿尽管郁达夫和鲁迅各有自己的文艺追求,何况那时郁达夫还有热衷于“静的文艺作品”的倾向,与鲁迅迥然不同,但他却相当理解鲁迅那表面的阴冷:“在鲁迅的刻薄的表皮上,人只见到他的一张冷冰冰的青脸,可是皮下一层,在那里潮涌发酵的,却正是一腔沸血,一股热情……实际上鲁迅却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只是勉强压住,不使透露出来而已。”⒀郁达夫不仅对鲁迅的作品有精辟见解,而且还对鲁迅的内心作了深刻的剖析,比任何人都早地理解了鲁迅的深沉、鲁迅激情、鲁迅的坚韧,这实在是对鲁迅“韧”的战斗精神的发现与赞叹,可见郁达夫对鲁迅的非同一般的友谊与崇敬。

    从郁达夫在鲁迅生前对鲁迅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郁达夫对鲁迅的崇敬,联系他们的一系列的行动,就更是如此。郁达夫自己也曾讲过他非常推崇鲁迅的。但郁达夫在当时对鲁迅的精神并没有像瞿秋白那样准确地、完整地把握,对当时的形势也没有充分地认识,终于导致他不听鲁迅的忠告而由沪迁杭。然而这也并不能说明鲁迅对郁达夫的影响终于消失了。相反,郁达夫对鲁迅的崇敬是要产生效果的,鲁迅的精神力量以潜伏在郁达夫的那颗正直无私的心灵里。鲁迅的逝世震惊了他,以后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精神对郁达夫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作者:苏立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