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光范:元跨革囊的由来

 滇史 2021-07-05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元宪宗三年(即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九月,忽必烈征云南。冬十月,兵过大渡河,又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这就是大观楼长联中“元跨革囊”典故的史实。

“元跨革囊”的战略意图如何呢?蒙古在北方兴起后,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西南边疆特别是云南十分重视。1235年,蒙古汗窝阔台召开和林会议,制定了南北包抄、夹击南宋的战略计划。为此蒙古军对云南采取了三步战术行动。一是“投石问路”。1244 年,窝阔台派兵进入云南大理九和镇,对大理进行试探性进攻。大理守臣高禾率军抵抗战死,蒙古军队不久撤回北方。二是“千里奔袭”。1251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军远征大理,实施绕道西南,以“拊南宋之背”的战略计划。在今四川松潘(编者按,后来研究认为在今甘肃迭部县)兵分三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军,过大渡河,“又径行山谷二千里”,渡金沙,降丽江,灭大理。三是“进军押赤”。攻占大理后,1254年,忽必烈返回蒙古,令大将兀良合台进军押赤城,以平定云南。“押赤”是元朝对今昆明城的称呼。据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考证,“押赤”是纳西语称呼“昆明”的音译,义为“南方地",因昆明为南方大城,故名。“押赤”又译为“鸭赤”“鸭池”。1254 年秋,蒙古军包,围了押赤城,久攻不下,兀良合台改变战术,命令士兵“大震鼓钲,进而作,作而止,敌不知所为”,兀良合台趁机令其子连夜攻入城内,一举攻占了押赤城。通过实施以上战术行动,蒙古军队基本上控制了云南。1258年, 兀良合台“率四王,骑兵三千,蛮僰万人,破横山寨,劈老苍关,徇宋内陆”(《元史·兀良合台传》),率军征贵州、广西、湖南等地,与忽必烈会师武汉,达到通过三步战术行动对南宋“斡腹”的目的。1259年,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四川之合川时中流矢阵亡。忽必烈继位,在平定阿里不哥的内乱后,于1271年11月宣布以“大元”为国号。接着进攻襄阳,下樊城,征临安,于1279年灭南宋,完全实现了和林会议的战略计划。

“元跨革囊”的结果,促成了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促成了云南行省的建立。至元十一年(1274),正式成立了云南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云南的政治中心随之东移,治所由大理迁到昆明。继秦、汉、唐初之后,元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郡县制”,建立了路、府、州、县。随着元朝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完善,云南结束了数百年的地方统治局面,加之元朝特别委派“谨厚者”赛典赤·赡思丁出任云南平章政事,在滇实行“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抚孤贫”等措施,使云南“吏治文化,侔于中州”(《元史·赛典赤传》),促进了云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节录自白华,耿嘉主编;云南日报理论部编:《云南文史博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作者简介


吴光范,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出版有《昆明古今地名考释》《云南名胜大全》《昆明地名博览辞典》《地名趣谈 》(上中下三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