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虢洛西 我们知道,在二战时期,日本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的士兵拼刺刀的能力了。在中国战场,一个日本兵在白刃战中通常能和3到5个中国士兵抗衡。而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万岁”冲锋也经常让美军畏惧三分。 但是,纵观二战,尽管日本兵锋横扫东亚和东南亚战场,它的刺刀也让参战之后的美军吃尽了苦头,但却唯独在和一个国家的一场战斗中落下了心理阴影,以致于在二战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至今,日本都不敢和它叫板。 到底是哪个国家这么厉害,一次战斗就让日本从此叫怂呢?今天,二狗爷就带大家回到那个热血却残酷的二战战场,为大家揭开这层迷雾。 首先,说到拼刺,就不得不先提一下为什么日本的拼刺能力独步天下。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稀缺,工业原料大多是靠进口。虽然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国力日渐强盛,但还是对地理和资源上的劣势无计可施。 因此,在日本开足马力发展军备之后,为了协调资源与战力发展的关系,它就只能在士兵的单兵素质上想办法。于是,在武士道精神的指引下,日本军方决定在单兵拼刺上下功夫,将日军打造成一支冷热战力兼具的部队。 所以,我们在很多资料上可以看到:由于军国主义膨胀,日本男人一般从小学时候就开始练习拼刺刀,而当新兵到了战场上之后,日军又会抓很多被侵略国的俘虏或平民去给自己练习拼刺和壮胆。 而因为在白刃战上多下了精力,日军又在重武器上的投入有所忽略。因此,当美国、德国和苏联将大多数战争的资本投入到重武器的研发和生产上时,日本的坦克却做的十分粗糙。 单举当时日本视如国宝的日军第1坦克师团来说,它的主要装备——坦克就因为装甲太薄,在遭遇美国和苏联的大炮和坦克时简直就不堪一击。甚至有些传闻,在对苏联作战的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坦克甚至有被苏军坦克直接碾碎的情况。 因此,在中国战场,由于中国士兵装备和训练略逊日军一筹,日军的战备和拼刺还算能在中国军队面前“显摆”一番;而在太平洋战场,由于岛屿众多、山林密布,美军的重武器难以施展,因此又为日军冷兵器的发挥提供了十分适宜的环境。 但是,如果在平原上碰上重武器更强的军队,日军的战斗思想就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当日军和苏联开战之后,苏联仅用一场诺门坎战役就打得日军从此不敢冒犯。而我们前文所说的让日军一仗落下心理阴影,导致其从此不敢与之叫板的国家,就是我们曾经北方的大国——苏联。 说到日本和苏联的那一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回到1939年5月的诺门坎。当时,伪满洲国和外蒙古的冲突已经达到了顶峰。而苏联在此时的介入,则最终为这场战争点燃了导火索。 很快,小规模冲突渐渐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战斗。日军先是集结了2万的兵力对苏军展开了进攻,但由于诺门坎的地形过于平坦,他们几乎成了苏军炮火的活靶子。最终,这2万日军还没有机会接触到苏军,大多数人就被苏联的飞机和大炮送去了天照大神的面前。 但战斗并没有因此宣告结束。为了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日军开始从东北各地抽调兵力,并调来了他们视如国宝的坦克师团。而同时,华北的日军也纷纷受命向诺门坎地区开去,似乎在同一时间时间,在中国战场的大多数日军都在同一时间向北方运动。 但是,苏联并没有给日军集结重兵的机会。当日本关东军的主力进驻诺门坎,华北军尚在路途中时,上十万苏蒙联军马上向日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很快,日军的防御工事被踏平,负隅顽抗的日本士兵躲进散兵坑,准备等苏蒙联军到达时用刺刀将他们杀回去。 而这一次,苏联又没有给日军一点白刃战的机会:当苏蒙联军士兵逼近日军时,他们用波波莎冲锋枪将高呼“万岁”冲锋的日本士兵射杀在几步之外,让日军最后的技能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前线溃败的消息就这样再次传入日本军部。同时,除此之外,关东军司令部被捣毁、国宝坦克师团被重创的消息也随之传来。很明显,即使华北的军队赶到诺门坎,日本也无法扭转战败的局面了。 因此,在9月9日的时候,日本向苏联提出了停战的请求。后来,日本将原来的北进计划修改为南进,从而爆发了之后的珍珠港之战。 而诺门坎一战,则自此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阴影,他们因此不再敢向苏联开战,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二战后期苏联进军东北。一直到现在,日本依旧不敢向俄罗斯叫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