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文章】魏新河|文人画·诗人画·词人画

 江山携手 2021-04-28



  中国文艺的传统向来是追求精致工细的,绘画也一样,中国画一向呈现的是形色精细的民族风貌,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传统源流。就是被追认为文人画之祖的王维,也是“复务细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界画纤细”(安岐《墨缘汇观》)。后来,北宋文人画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传统。

文人画

  文人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较,更突出情感的抒发,是以具有文化思想、文人情趣为显著标志的,具体地说,就是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笔墨趣味,并以此区别于工匠画和院体画。郭若虚《书画见闻志》:“文未尽经纬而书不能形容,然后继之以画。”文人画在“形”和“意”之间,更注重意的表达,而不刻意于物象的准确造形,或者说,是得意忘形。正如郑燮《题八大山人画》所说的:“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陈师曾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谓文人画。”又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大力创造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文人画在笔墨技巧方面,更倾向于书法的书写意味,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写意画。与之相反,没有文化含意的画,是纯技艺性的,作者即是工匠式的手艺人,这种术业的从事者,或说艺术家,从理论上讲,与“文”不相关,他们只能叫做艺术家,而不能称为文艺家,他们可以不识字不读书,作为画匠,一如木匠瓦匠石匠铁匠等。当然,这并不否认其技艺的水平,如同百工杂艺,不乏水平极高者。但至少在唐代,这种工匠画就不被看重了,《旧唐书·阎立本传》记载了阎立本对同样酷爱绘画的儿子们的感言:“(立本)归戒其子曰:吾少读书,文辞不减侪辈,今独以画见名,与厮役等,若曹甚勿习。”苏轼曾在《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比较了吴道子和王维的绘画:“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摩诘本诗志,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吴生虽妙绝,尤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鹤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文人画的作者首先要是文人。古代文人的必修科目和必备知识,《三字经》里有述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可见,文人的学业包含了文字学、经学,经学中有哲学、诗学等。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有诗书,虽粗缯大布,也自然气质高华,反映到他们笔下的书画作品也是一样的。作品的气质,我们习惯称为“书卷气”,是作者的学识、思想、审美等综合修养水平的呈现。它散发着的那种精神气息,或者干脆称为“神气”,是不能够伪装出来的,更不是财富和官职能带来的,只能从长期的才德修为中获得。它往往是自然的、无意的呈露,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又《赠写御容妙善师》:“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正是描写了这种状态。

  文人画的末流,是有些人不肯下功夫掌握笔墨造形基本功,打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幌子,肆意涂抹,全无形态,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笔下为何物。就连文人画的标志性人物倪瓒,也有过这种现象,他自己在《 题为张以中画竹》中记载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诗人画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提倡人类顺应和融入自然,热爱和享受自然。所以,山水诗成为最大的流派,而山水画也被传统奉为画中第一。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以诗词为最精美,具有诗的意境的画是文人画的精品,我们称之为诗人画。诗人画的作者首先要是诗人,王孟韦柳的诗就是很好的诗人画的意境。按照传统,文人都会作诗,科举时代要考试作试帖诗,以此来鉴定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文人都致力于作诗,所以历史上的文人画并非都是诗人画。

  我国向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苏轼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题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他最著名的是《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句子:“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何把诗情与画意结合起来,苏轼在《题王维画》一诗中做了描述:“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縑素,连山绝涧开重帷。”如何在自然界中去发现诗情和画意,苏轼《郭熙秋山平远二首》中也做了指点:“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间有句无人识,送与襄阳孟浩然。”“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须顾虎头。”

词人画

  我国文体演进,至词而臻极致。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缪钺《诗词散论》云:“盖词为中国文学体裁中之最精美者,幽约怨悱之思,非此不能达。”饶宗颐《词学理论综考·序》云:“华夏文体演进,至此而臻极致焉。……文辞之变,斯其极矣。”词这种形式综合了中国文学的一切优长,微言大义似春秋,兴发感动继风骚,辞句精美过诗文,音韵和谐臻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多年以来,从诗词书画的研究与创作中,深深地体会出文学体裁和绘画样式之间存在着深度的融通与对应。词,成为文学中的最精美,那么,与之对应的词人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画中的最精美。具有词的意境的文人画,是文人画的极致,我们称之为词人画。词人画的作者首先要是一个词人,成为一个词人的难度远远超过成为一个画家。在词出现之前及其初期,即有画家创作出了具有词境的作品,董源不仅是文人画的实际宗祖,也是词人画的宗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此处是基于传统的“婉约正宗论”而立论的。词人画正是秉承了中华文化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主流传统,整合了中国画的优点,又交融生发出更加高妙的特性功效。尊奉“天人”本性,高张“言情”主旨,比之以往的各种绘画,都更加务本趋道,更加细微深刻,从而使得意境神韵和笔墨风范走向极致。

  词人画的意境特点是要眇宜修、深婉沉郁;技法特点是融和工写,形神兼备。有描绘极工细处,有渲染极空蒙处;笔墨特点是精整圆润,淡雅秀美;构图特点是简逸清远,以题补情。

  词人画虽然从文人画、诗人画一系走出来,但它又寻本溯源,融通工、文两脉,合川汇流,博综众长。认同顾恺之“以形写神,以神造形,迁想妙得”的原则。最重要的,是标举性情核心,强调文化精神,使得绘画的文学性、思想性、感情性空前提升,从而,对作者的国学素养特别是经学和诗文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具备相当高的诗词尤其是词的创作水平,更是题中之意。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或曰国学,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实在到了大有必要回顾反思一下的历史时期了。绘画领域自清、民以降,历经数次演变,再经三十余年来国门大开,世态人心,纷繁多变,观念思想,光怪陆离。最可惜者,就是逐渐远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几乎成为纯技艺性的,作者们不治文字经典,不谙吟咏之道,这种离经叛道,背弃了中国画崇文尚道的核心传统,使得遗神取貌的手艺人队伍充斥馆阁江湖。同时,诗书画的割裂现象十分严重,书画家能诗词者极少,有扎实楷书功底的也不多,诗词家又少有书画基本功。所以,我们呼吁要回归文人画,探索诗人画,追求词人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