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宋代花鸟画中的诗画结合

 古稀老人赵 2022-05-14

人们经常能够发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区域,由艺术家自己或旁人题上一句诗,而诗歌的内涵与整个画面的意境紧密相连;而诗句所占的地方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所有画面的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幅画作的形态上的统一。人们将这种现象叫作绘画和诗歌的融合现象。

在宋徽宗时期,为了充实画院,用古诗作为考题来招募人才,“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即用诗句来做考题。在《画继》卷一中,记载宋徽宗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和“乱山藏古诗”来做考题。

这些以诗为试题来考察画家文学修养的规定,无疑推动了宋代花鸟画诗画结合形式的快速发展,并且为诗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宋徽宗所提倡的诗画结合的审美思想,对院内和院外的花鸟画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制度的实行,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文人,而且推动了书画艺术在民间的普及和发展。

与此同时,画院还倡导艺术家研习文字学和经学,以此提高画家的文化涵养。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宋人喜欢吟诗作画,注重教育和才艺的同时,更加关注绘画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一、宋代花鸟画中诗画结合的概况

宋代花鸟画空前繁荣,成绩卓越。以黄荃等为代表的画院画家,不仅将皇家高贵和优雅的风格延续了下来,而且推动了画院以外的文人花鸟画的极大发展。

宋朝的文人画家不仅延续了唐人的艺术传统,绘画以梅、兰、竹、菊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题材越来越流行;而且还将松、竹、梅作为花鸟画创作的主要描绘对象。

宋代以梅、兰、竹等作为描绘对象的花鸟画的兴起,推动了宋代花鸟画中诗画结合的大力发展。诗与画的结合经历了一个持久的过程,并不是突然形成的。

刚开始是出现了题画诗,在画面上出现题诗,是因为诗人在绘画中产生了诗意的感觉,使诗与画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在宋之前诗和画的结合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只是出现了狭义的题画诗。

到了北宋时期,由于欧阳修的古代文化运动和苏轼的文人画运动,才使更多的文人开始在绘画作品中题诗,使绘画的审美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徐复观先生把诗画融合过程中的审美精神定义为“画与诗在精神上的融合,掌握的最为清晰的首选苏东坡,其次是黄山谷”。唐代诗与画的结合形式是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

北宋神宗时所题在画卷上的诗句,大致和画跋一样,并不是写于画面的空白区域,而只是写于图画的前边或是末尾处。诗和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真正结合,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应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

二、宋代花鸟画中诗画结合的形式

1.自题自画

自题自画,即画者与题诗者为同一人。形式上,宋代文人画对花鸟画的影响主要是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题诗,使诗成为绘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不仅造型精美、色彩丰富艳丽,而且,有精细的晕染。整幅画的视觉中心是木芙蓉和枝上的锦鸡,它们秋天不怕霜冻。画面中各种景物的安排有主有次,有疏有密。画面中绚丽多彩的芙蓉花、挺拔的菊花和载歌载舞的蝴蝶,都被描绘的栩栩如生。

赵佶在画的右上方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鬼鹭。”可以看出,诗句是作者想用刻画细致、五彩缤纷的锦鸡,来颂扬传统文学的文、武、勇、仁、信的五种伦理品德。同时,展现出了皇家优雅和雍容华贵的气派。

诗传达了画面的寓意,画面丰富了诗的语言。虽然有些题画诗在画面设计和位置的经营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可以看出画家极力追求画面中诗和画的完美融合。赵佶开启了中国画题诗的先河,把自己创作的诗和瘦金书与丰富多彩的花鸟画完美地结合起来。

当其他画家还不知道诗与画的融合时,宋徽宗利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诗书画才能和皇帝的身份,带动了一大批画家将诗融入画中,开辟了绘画新的艺术形式,使诗与画的融合逐渐成为中国画创作的自觉追求和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

题画诗的出现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还使绘画中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意义深远。这些题画诗大多以绘画为基础,诗是依画题写,并借助绘画来营造意境。因此,诗歌与画作本身并没有分离,诗的主题和绘画中的艺术形象是相互契合的,作品的诗意与画面的意境也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2.他人题画

他人题画是指诗和画的创作者不是同一个人,通常为欣赏者在画面上题诗。如杨皇后在马麟的《层叠冰绢图》中题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这幅花鸟画是马麟现存作品的一幅名作。掐绘两根绿色的尊梅小枝,前俯后仰,姿态优美。

相传,绿叶梅花尊是梅花中比较罕见的种类,它的枝是青色的,茎是纯绿色的。画中梅花似风中玉蕊,雍容华贵,沉稳妩媚,风姿绰约。扶疏的细枝玉蕊,寒而香,是典型的“宫廷体”宫梅。画家用淡墨的细线画出花瓣,然后一层一层地填上颜色。

用水墨来描绘枝干,重彩来染花,将冰之美与冬梅之骨相映生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题画诗大多为鉴赏者在画面上题诗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或赞赏画面的意境,为后者充分了解绘画的意境和艺术家所要抒发的情感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宋代花鸟画中诗画结合的关系

1.画中有诗

在宋代花鸟画中,“画中有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在作品上题写包含画意的诗句。根据绘画的意境来题写诗句,使诗意与画意融合起来。

例如,苏轼的花鸟画创作经常把枯木、奇石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喜欢在画作中使用秃笔和优雅的草书笔,线条古旧硬朗,整体有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苏轼注重物象神情姿态的描绘,而不追求物体的形似,他经常用笔墨来宣泄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苦闷和郁结于心的不平之气。苏轼在绘画创作中主张绘画要像作诗一样有思想的表达,要有情感的迸发和创作的冲动。

《枯木竹石图》苏轼曾在画上自题诗句“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嗟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此画可以说是苏轼自身境遇的写照。

艺术家用比兴的手法把它塑造的又大又丑,将奇石和弯曲的枯木分别比作政治上的苦闷和自己,抒发了他宁可以曲折坎坷的形式生长也不想屈服于黑暗的斗志。

画家通过绘画作品来抒发其政治上的苦闷、胸中的压抑和事业上的挫败感,正是因为他的“胸中元自有丘壑”,才能创作出如此振奋人心的作品。题诗者在画面上所题写的诗句与绘画中要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

优雅的诗词不仅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还提升了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画面意境。诗和画从审美境界上来看是相同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幅画所表现的画面的意境和诗的境界是一致的。

在创作中,画家借助物象的寓意来抒发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在创作上,南宋花鸟画家通过绘画的形式,借用物象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南宋花鸟画家中,杨无咎、赵孟坚等人都喜欢把梅、兰、竹等作为描绘对象,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绘,画家表达了一种超然独立、优雅的情怀。

在观看这些作品时,爱好者可以体会到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宋代花鸟画质朴、淡雅和含蓄的审美境界与诗句的深远意境是一致的,在清纯无声的画面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中国题画诗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这些诗歌作品要么描述场景,要么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画以言理,或托物以言志。它有多种类型和风格,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2.诗补画意

从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不仅可以看出传神的重要性,而且还注重通过物象来传达出绘画的意境,从而真正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在宋代文人看来,画面的“神似”包含景物的刻画和画面整体的意境,即中国画家们所主张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因此,在绘画上题写的诗句不仅要表现出物象的神似,更要着重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绘画的意境通过诗句生动的描写而更加贴切,诗的意境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而更加直观真实。

并且,诗句和绘画的结合,不仅仅是用诗来补充绘画的意境和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诗句中的情感,而是达到二者在视觉形式和审美意境上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画面意境,使绘画作品中充满诗意是创作者努力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四、宋代花鸟画中诗画结合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花鸟画中诗和画的结合,为元代花鸟画的诗画结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宋代诗和画的完美结合不仅创造了新的绘画理念,而且创新了绘画的新形式,推动了文人画的兴起与繁荣。

而文人画的繁荣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诗画结合的快速进展,使诗与画的结合成为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宋代花鸟画中诗和画的结合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诗和画的结合不仅确立了理论标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且完成了思想与形式的初步整合,在宋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诗画融合论的影响下,宋代花鸟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注重写实到注重写意,从强调形似到强调神似,不仅丰富了我国花鸟画艺术,而且对后来中国画的理论和技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后代写意花鸟画的大力发展。

五、结语

宋代花鸟画的诗画关系,不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诗与画真正结合的体现。花鸟画中诗与画的结合,使宋代花鸟画的创作开始向重写意和重意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画面的意境。

宋代花鸟画的诗画关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诗中包含绘画中的意境,绘画中也包含一定的诗意。将诗与画的结合运用到花鸟画中在诗画交融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花鸟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艺术形式,为后世花鸟画创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宋代花鸟画中诗与画的结合的研究,宋代花鸟画中所包含的诗意和意境是广大艺术创作者极力追求的效果,宋代时期花鸟画通过融合诗与画让有丰富理论内涵的花鸟画为后人提供了一把开启花鸟画理论研究宝库的金钥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