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有张锡纯,南有补晓岚 | 火神名医补晓岚

 天宜xz4gehf39j 2021-04-29
Image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Image

本文选自《补晓岚师徒行医秘方录》,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名医补晓岚

导读

补晓岚先生(18561950)是当年名震巴蜀地区的中医,也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业内有人称“北有张锡纯,南有补晓岚”。

Image

补晓岚先生(18561950)是当年名震巴蜀地区的中医,也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业内有人称“北有张锡纯,南有补晓岚”。

Image

张锡纯

补晓岚善用麻附姜辛和马钱子、生半夏、雪上一枝蒿等有毒药物治疗痨病、痔疮、臌胀等病,有些用法和用量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补老治病之要,约有四端:由博返约,执简驭繁;抓根本;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百家并用,择善而从。其认为人体“阳胜于阴”,主张治病重在扶阳,固守正气,立方用药以温补脾肾为主,善用姜桂附等温热之药。他开办的补一药房,自制以“补一”为品牌的丸药出售是一大特色。所售均系补氏精心研制,独家制售,疗效卓著的中成药,在重庆颇有口碑,乃至补一药房停办多年后,仍有许多人在寻购和怀念补一丸药。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补一大药”,又称“补一大药汤”。其方来源于前人医案中的“八味大发散”,一般仅作为除风散寒、发汗解表等之用,补老加入川芎、茯苓、法半夏、酒军、泽泻、干姜、肉桂、附片八味共成十六味,使之成为补老的温补主轴方剂一大方,具有温中补火、扶正祛邪、开通经络、活动气血、补肾益脾、消除痰湿的作用。补老一生用药,除以中药中的姜桂附为主体外,还提出了“治无常法,法无死方”的见解,他用药灵活多样,不论毒药、猛药、僻药、虫鸟矿物药,都能恰到好处,用其特长。然而补老留下医著不多,后人对其学术思想难以做更多探讨。

唐世丞先生(19021988)是补晓岚先生晚年所收弟子,其父唐年海系清代名医。唐世丞先生青年时留学法国、比利时,专攻物理、化学,归国后转学中医。他与留法友人曾毅博士等创办重庆科学针灸研究所,首创电针学,后遍访名师,终成一代名医。

Image

唐守国先生(19432014),唐世丞先生之子,在系统学习中医药典著作基础上,潜心钻研祖父、补老及其父亲的医学思想及医术专长,推崇辨证论治与祖传秘法相结合,灵活贯通,以疗效第一为宗旨。他晚年因病在重庆市中医院住院,其间,常有病人慕名来求诊。本书主编之一王晓磊供职于重庆市中医院,因此有幸结识了唐守国先生。王晓磊备受唐守国先生夫妇喜爱,被其收为关门弟子。唐守国先生临终之际将《补晓岚秘方录》《补晓岚论经方》等手稿交付给王晓磊。

本书中《补晓岚秘方录》《补晓岚临证四十方》《补晓岚论经方》等部分是唐世丞先生晚年回忆总结补晓岚先生的治病经验集,由唐守国先生执笔。《湿病论》《积聚漫谈》为唐世丞先生和唐守国先生父子所著。

由于补晓岚先生生前并未留下医论,其方药理论体系多由唐氏父子阐述,这也是我们整理补老遗方所遭遇的难题。尽管我们最大限度地通过补一方药认识补晓岚先生的医论体系,但其思想究竟怎样,或许会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因为师徒三位生活在西南川渝两地,所以我们首先从川渝两地的气候特点、地理性质,尤其是重庆山城人们的生活习惯为切入点来了解发病特点、病因病机,以此作为打开补一方药的方便之门,也通过补一方药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历史上川渝两地中医的证治体系。

Image

我读硕士时的导师雷正荣先生特别强调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差异,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中国山川地理差异巨大,不同地域之人生活习俗有异,虽然病因病机上有五方高卑致病的区别,但过于粗略,并未形成体系;临床因地论治分散零碎,往往缺乏地理性指标和规范。许多科研成果在推广运用中疗效降低、重复可靠性下降等,原因之一即是忽视了这些成果的地理特性。这也是造成教学上中医技能手脑分离、人才成长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对所到之处因地论治,从零开始,须要摸索若干年,才能较好掌握当地因地论治规律,呈现“大器晚成”的现象。相比之下,传统师带徒所承理法方药,多为其师几十年乃至几代所传,融有因地论治整套经验的内容,因而学生常能较快掌握当地疾病因地论治特点。从历史上看,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因地论治经验,但由于古代经济、科技、交通、通讯落后而未能系统研究、形成体系,也由于小生产方式的限制,形成了“家”“派”之异。

陈中沛先生在撰写渝州方剂之时,曾阐述渝州地区气候天阴多雾,终年多雨潮湿,尤以周边广袤的高寒山区更是阴冷湿润,造成渝州人民喜食辛辣厚味以逐寒湿的特点。表现在中医学临床治疗方面,则医家擅长运用姜桂附等温阳逐寒药物。巴人体质禀赋多壮实厚重,感受寒湿病邪较多,形成渝州中医方剂流派特有的擅长辛温发散重剂的特点,如补晓岚先生的“补一大药”。此药既温中补火,扶正祛邪,又开通经络,活动气血,使内邪不能藏身,外邪无法侵入,好人可饮,病家宜服,取得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效果。一般人饮之,可以舒经络、活气血、消外惑、减疲劳、提精神、壮体力,对于每日劳动的人,见效尤其显著。实际上历代医家中不乏善用桂附治疗急危重症的人,现在的火神派医生也有这个特点,如四川卢崇汉、上海祝味菊、山西李可等。

Image

除地理因素外,补晓岚先生善用补益药及虎狼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年代战乱频频,动荡不安,人们生活朝不保夕,生病常由饥饿颠簸所致,所以常用补益方剂,而善用虎狼药则是传承于《伤寒杂病论》的缘故。可为何后世中医逐渐不用虎狼之药?仝小林先生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历史原因,经方在汉朝创立,之后由于社会动荡而逐渐使经方中的剂量标准丢失;其次是由于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提高,大量使用药材而导致药源不足,到宋朝时人们开始使用煮散来代替整体煎熬,使得剂量逐渐变小;最重要的是医药分家,使得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尤其是到宋朝时专门药物炮制产业链条的形成,使得药物的炮制方法逐渐脱离医家之手,一味向无毒害方向发展,背离了“大毒治病”的原则,如半夏的炮制就是在宋朝时有了加入石灰的记载。当然也有后世玄学、佛学、儒家思想进入中医学体系中,使得医家逐渐重视理论空谈而慢慢脱离生产实践,并且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先秦百家中重视生产生活实践学问的如墨家、道家、农学等逐渐衰落,而重视人治的儒家走上历史舞台,并且渗透到中医学领域中。直到现在,医药分开仍阻碍着中医进步,医不识药者比比皆是,很多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只看医学文献而鲜看药学文献。故陈中沛先生请全国首批名中医王辉武题词,曰“敢向大病遣虎狼,传承补一永流芳”,希望我辈继承发挥补老等巴渝医家遣方用药的“融、猛、准、捷”等特色,更上一层楼!

Image

《积聚漫谈》《湿病论》是唐氏父子针对山城重庆的地域特点,从经方的角度,以气津两伤、湿热两蓄立论写的一部因地论治的医论。前者着重讨论内湿而后者重点讨论外湿,书中对于内湿瘕痈等病理现象有独特见解,认为西医之炎性渗出物停留于体腔内即为饮,浸润于组织中即为湿,日久进展成为水肿。他们认为三焦即是西医的淋巴系统,内湿是由于三焦闭塞不通,即淋巴循环障碍,不能转输代谢产物阻碍三焦运行,最终导致三焦决渎行水之责失职而成为内湿。唐氏认为内湿所产生的痰饮、水肿、黄疸、下利是“常”,而癥瘕积聚等肿瘤病变是其“变”。肿瘤积聚产生的内因是:炎性分泌物阻碍气血流通后产生瘀血,使得病变部位不能得其营养而代谢产物不能排出,形成癥瘕,炎性分泌物与坏死的组织分泌物混合而形成“痈”。他们认为《伤寒杂病论》所载的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的代表方如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及外台走马方俱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剂。对于甘遂半夏汤治疗留饮停于心下的部位问题,倾向于《皇汉医学》所述,即肝脏左叶肿大而连及心下所致,而十枣汤所针对水饮瘀浊与邪热互结部位是淋巴系之胸导管。

通过对补晓岚师徒行医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整理、汇总病案,结合翻阅各种虎狼药药理文献,将《补晓岚秘方集》《积聚漫谈》《湿病论》等补老口述、唐氏父子所写医论,并唐守国先生生前收集的以成药、验方、丸药为特点的《成方验方选》汇集,一并收入本书中,还将我们所查阅的虎狼药安全炮制及煎熬解毒方法文献集中附录于后,希望从现代药理学角度解释用虎狼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机理。我和王晓磊并不是学药理出身,虽然翻阅了不少药理学相关著作,仍然不可避免有不妥之处。书中方剂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切莫自行使用。

Image

THE END

Image

补晓岚师徒行医秘方录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