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明中医的一个性格特点(附语音)

 山泉51 2022-08-09 发布于广东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四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后看,“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也就是到了后世的时候治病就不这样了,“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四时”就是春夏秋冬,指的就是春夏秋冬,东西南北,木火土金,再加上中间就是土,正好是五行。“不知日月”,“日月”是什么意思呢?日有阴晴,月有盈亏。“不知日月”指的就是不通阴阳。张志聪的注解就是“不识阴阳色脉也”。因为前面讲的“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这个地方讲的就是不知色脉,也不懂阴阳。“不审逆从”,“不审逆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知道辨别什么样的气色脉象是顺证,预后良好,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气色和脉象是逆证,这就是逆从的道理。
因此“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不懂的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非得等到疾病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想起来这时候赶紧用针灸给他治。“乃用针灸治其外,汤液治其内”,这个时候才想进行针刺的方法,进行外面疏通经络,调整气机。
再用口服汤液的方法从内治疗,这时候才想起来为时已晚了,所以叫做“粗工凶凶”,这个词挺有意思,《黄帝内经》里边的叠词挺多,这种叠词形容的是一种状态,叫凶凶,凶凶就是特别鲁莽的样子。粗工就是指的医术不高明的医生,他想问题非常的单一,辨证也不细致。看他的方子就觉得这也太粗糙了。
当医生得有一个性格,这个性格是什么呢?粗制大叶的这种性格干不了大夫,即使干有时候也干不好,或者从性格分型上来讲他就不适宜从事医疗这门职业。从事医疗什么样人适合呢?(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古人形容张仲景是什么呢?医圣张仲景就是用几个字来形容,叫做“用思精而韵不高”。他说张仲景这个人思维问题非常的精细,而且非常准,采集病人的症状也好,脉也好,还是舌苔也好,还是气色也好,还是跟患者沟通,感受到患者的状态也好,是非常精细的,收集的资料非常全面,考虑问题非常周详,这时候才能辨证论治,然后开出非常适合患者的药方进行治病。
这是古人形容张仲景,韵是什么呢?这个韵大多数指的就是文采,他的文章写的很精炼,没有太多浮夸的形容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汉代最喜欢用骈文体,词藻写的非常华丽,司马相如的文章,包括当时的很多文豪的文章都写的非常华丽,非常好看。但是张仲景的文字就特别简洁,我们看《伤寒论》的行文特点就是非常简朴,非常朴素的,连个废字都没有,每一个字都有意义,而且非常精确,这就是张仲景的特点。
其实用张仲景的特点来看我们现在的医生也是这样的,一个好医生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是用思精,思维非常的精深。第二个是简明扼要,非常简朴,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汇,这就是大夫的一个特点,这种性格的人适合当医生。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粗工凶凶”,粗工是什么特点呢?就是他的水平不行,医术不高明,思考问题总是特别鲁莽,一点都不细致,同时也非常草率,医术浅薄,这种大夫见到患者之后不知道怎么去进行治疗,他认为可以用攻法,但是不知道这个病已形成,不用攻法是没法痊愈的,于是他就用了这些虎狼的药,按照《红楼梦》里面所讲的庸医滥用虎狼药,就是庸医就喜欢用这些虎狼药。
什么叫虎狼药呢?就是药性特别霸气,动不动就用附子、麻黄、细辛等等,还有攻下之品。这些药都是好药,张仲景也喜欢用,但一定要用对才行。要是用错了,明明是个内伤非得用麻黄那就不行。古代有一些这样的案例,总是想发汗。
我们看到《名医类案》里边也有一些这样记载,还有近现代的一些医案,本身这个患者内脏亏虚,他还给他用麻黄,用的量还挺大。一发汗之后内脏不更空虚了吗?我就举个反面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内脏空虚了之后,身体不更差吗?这叫“粗中凶凶,以为可攻”,攻法是什么?就是汗吐下三法。所以粗枝大叶的大夫就总喜欢用又是汗法,又是吐法,又是下法。用现在的话就是折腾,折腾完了之后原来的病还没好,新的病又产生了,这就是治疗不当的一个案例。
攻法谁最喜欢用?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喜欢用,张子和就擅长用汗法、吐法和下法。他的书《儒门事亲》里边讲下法讲的最多。但是大家注意,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里边也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内容讲的不是汗吐下,讲的是如何调整内在的气机,还讲五运六气,讲升清降浊,讲金木一定要调和。所以我们看金元四大家的书一定要看全的,不能以偏概全。
比如现在看火神派的祖师爷郑钦安写的《医法圆通》和《医理真传》。你仔细看会发现里边人家也有用黄柏、黄连这些寒药,并不是扶阳就不用这些药了,全都有,所以大家不要一听火神派全是用附子、细辛、干姜,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找到经典源头,去读经典。
《医法圆通》《医理真传》里边所讲的内容就跟现在的很多所谓的火神派的老师们讲的就不一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师是全懂的,后代的一些学生可能根据患者的情况应用的热药多,于是大家就以为非用热药不可了,所有的病都用热药,这样肯定不行,万一阴虚火旺的人你再给他用上干姜、附子把阳气一散,内脏哪受得了,所以该滋阴得滋阴,该扶阳得扶阳,该清热得清热,该泻火得泻火,该除湿得除湿。这个患者该怎么样,你得用什么样的方法,而不是学会一个方法之后,所有的人都用这一个方法,那肯定是不合适的,这也不是中医的思路。我们在这个地方就顺便讲一讲,当然听众朋友们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从事中医专业的,在这里就了解一下。要是从事中医专业的同行看到这段话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犯了这个毛病,一定要全面的审查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选择适合他的治疗方法。
所以王冰注解粗工凶凶的粗“谓粗略也”,凶凶“谓不料事宜之可否也”,这个人心思非常的粗略,而且从来也不想这个事是否可以。这就是整段话的意思,我们学了这段话就要知道一方面提醒医生要根据病情,要审计逆从,要知日月,知脉色,同时还有本于四时,这样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才行。《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针药并用了,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在这里面也提到患者,这个“本”就是患者。患者也要配合,怎么配合呢?心态要清净,饮食要合理,睡眠要充足,作息要正常,这时候服用药物,他才“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也就是吃十天身体就好了。
我们在门诊上有的患者吃一星期病就好了百分之七八十了,为什么呢?一方面他的病比较轻,另外一方面他元气比较充足,再有一个他比较会养生,这样合在一起,病就好的快。我们最终也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叫做“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就是医生掌握病情的变化,处理得当,患者擅长养生,并配合治疗,疾病就痊愈了,就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