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膈散的作用功效、组成成分与现代应用

 流形sbz 2021-04-29

【历史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

【药物组成】

连翘栀子(炭)黄芩(酒炒)薄荷大黄芒硝甘草

【功能】凉膈泄热,泻火通便。

【作用功效】胸膈热盛,烦躁干渴,口舌生疮,便秘I赤。

【剂型规格】散剂,每袋重15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15克,一日2次。可加蜂蜜少许煎服,或竹叶7片蜂蜜少许煎服。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应用】本品为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剂,传统常用于治疗上中二焦邪火热毒,胸膈烦热,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和齿痛,鼻衄,便秘,尿赤等。近年也用于治疗多种心肺肝胆胃等病变,只要有胸膈烦热这一主证,即可用本品或本方加减清泻内蕴之实热,广泛用于临床各科。

眼球结膜充血:证属热积胃肠,外感疫毒,内外相杂,邪火攻目所致之天行赤热,用本方加减治愈。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鼻渊:为实热型之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本方加减有效。

乳蛾:多为肺胃积热,久而化火,复感风邪,风火相煽,壅于咽喉所致,相当现代医学之急性扁桃体炎,本方加减治32例,除2例因呕吐服药困难外,均治愈,7。

失音:症见咽喉红肿,口渴舌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为胃肠蕴热,气机不利,化火上蒸,劫灼津液而成,本方加减2.剂治愈。

风疹:证属阳明积热,风毒发疹,本方加减2剂服后愈。

口腔粘膜炎,咽喉部神经官能症,食道炎、浅表性胃炎,获效。

口酸:系上焦心火制金,不平肝木而肝木自甚,故口酸如吃酸李一般,本方加减治愈.

支气管扩张症咯血:本方加减治疗30例,均在促进脓痰引流和用抗生索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下,在西药止血治疗无效停用时,给予本方加减治疗。结果显效(咯血停止,相应症状基本消失)22例3.3%,有效(咯血与相应症状有所好转)6例,总有效率93.3%。疗效最短时间为2天,最长2周,平均7天。治疗风寒袭表,人里化热,肺热肠燥之支气管扩张咯血,本方加减治愈。又治支气管扩咯血。

中风:中风昏迷5日,经西医降压、止血、脱水及中药犀角地黄汤配安宫牛黄丸治疗仍昏睡,属痰火中风,膈热肠实,经本方加减2剂抢救脱险;中风闭证(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方加减,药后排奇臭黑便数次,神志顿清,诸症好转。

痰喘:证属燥结阳明,膈间热痰较胶固,肺失肃降之痰喘,本方加减服3剂,症状明显好转;腑气不通肺失清肃、痰热互结所致的麻疹后肺炎,本方加减服后排黑粘便,高热渐降,气喘稍平,继续治疗而愈。有报道,证属燥结阳明、膈间痰热交阻、肺失肃降之慢性支气管炎,用本方加减治愈。又治热型哮喘。

大叶性肺炎:为风温闭肺,热扰胸膈所致,用本方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又治疗大叶性肺炎(风温)13例,10例痊愈,3例好转51。痰热阻肺,腑有结热之大叶性肺炎,本方加减治疗。证见邪热壅肺,胸膈烦热之急性呼吸道感染亦可用本方加减治愈。重症肺炎合并急性肾炎,用本方加减有效,又,大叶性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6例,显效12例,在增加尿量,改善肾功能指标方面,均有良好作用。

百日咳:为痰热内阻,肺失清肃所致,本方加减收显效。

胁痛:证属湿热化燥,燥结阳明,郁热肝胆,疏泄失常之胁痛数日不止,服本方加减7剂痊愈。,胆结石:急性发作绞痛期,剂量用大些,顿服,可起到泻下排石作用;平时用常量,有化石作用。

胆囊炎:长期胆囊炎怀疑伴有胆结石也可用。黄疸(阻塞性黄疸)。

痃癖:证属郁热腹痛,痃癖气阻之肠梗阻,用本方加减获良效。

病毒性脑炎:系热毒内蕴,阳明腑气不通,邪热上熏心包所致,本方加减,药后泻下褐色燥屎,神识顿清,烦躁遂平。又,小儿病毒性脑炎32例,痊愈29例。

小儿原发性癫痫10例获满意疗效。基本方:大黄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薄荷6克,竹叶6克,槟榔10克,甘草10克。加减:睡眠较少者,加磁石30克,天麻30克;食欲不佳、舌苔黄厚者,加焦三仙各6克;大便稀者,加大枣6枚;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空腹各一次。发作控制后,坚持服药0.5~1年。

本品加减治愈3例青霉素过敏患者。

头风头痛:为肝阳升腾,胃肠伏热所致头痛神烦,本方加减服17剂治愈。

本品加减治脑鸣;感冒发热;狂证(精神分裂症);良性高颅压症1例。

【基础研究】本方主要用于清泻上中二焦之实火,方中以连翘、栀子、黄芩清热泻火;薄荷疏散风热;大黄、芒硝荡涤中焦,除胃肠燥热;甘草缓和大黄、芒硝之泻下作用。全方合用,能使上中二焦、胸膈之火迅速清解,收到“凉膈”之效。

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副伤寒、大肠、痢疾、白喉等杆菌以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黄芩的药理实验表明,黄芩甙元、黄芩甙,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并有解热、降压、利尿、利胆、解痉、镇静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已肯定大黄的泻下作用,但其致泻机制和致泻物质基础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