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论语》(2):子女应是父母手中的风筝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喜欢《论语》里的一则内容,每每读到的时候,心中都暖暖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着这句话,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孔老夫子慈祥的面容。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在一个杏林深处吧?孔老夫子坐在一株杏树下,杏花朵朵,如一团巨大的白云罩在孔老夫子的头上,馥郁的香气被微风一吹,四散开来,在枝叶间缭绕着。由于花的繁密与娇弱,有的被风吹落,落在孔老夫子的身上,落在前面听讲的弟子的身上,但更多的,是飘坠到地面,与青青的草亲密地接触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白绿相间的图画。

这是一群离家求学的学子,孔老夫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的三千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像南宫敬叔、司马牛;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子弟,如颜回、曾参、子路、公冶长、子贡等,这些弟子,闻孔子之名,从各诸侯国奔赴到孔老夫子门下,聆听圣贤之道。

孝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而孔老夫子也提倡孝,他认为,子女在家庭里一定要维护父母的权威,这样,一个家庭才能够稳定,进而,一个国家才能稳定。孔老夫子的这些弟子,都是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来求学于孔子的。父母苍颜白发,独自在家,弟子们不在家侍奉父母,是否为不孝呢?孔子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来阐述这一矛盾。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父母在,不远游。

孔子主张,当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远游,而这个远游,指的是出远门,“父母在”是“不远游”的前提。因为,此时的父母亲年纪已经老迈了,年老之人,在精力和体力上都已经大不如从前,正是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而赡养父母是儿女的责任,父母养小,子女养老天经地义,是德之所在。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儿女承欢膝下,让父母亲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儿女不能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方便,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及父母亲的感受。不远游,子女就可以随时照顾父母,了解父母亲的生活情况和身体情况。如果远游,不止父母亲无人照顾,况且,还会让父母亲惦记自己的安危。让父母亲心有所虑,寝食难安。这是不孝的。

但一个人毕竟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为了人生理想和目标,一个人必须外出奋斗,被囚禁于斗室之中,一个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而孔子也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在孝敬父母和实现人生理想的矛盾上,孔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也就是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

二是:游必有方。

为了人生理想,为子女者如果必须要出远门,那么,就要有一定的方向、去处。这个方向、去处必须让父母知道。当父母亲知道自己的子女要去哪里,身居何处的时候,心也会安妥一些。如果你出门在外,父母亲不知道你去哪里了,父母亲的内心会焦虑不安的,对子女的牵挂之情会日甚一日,最终,导致茶饭不思,形容憔悴。这,是极大的不孝之举。

这句话,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尽孝的两全之法,我想,孔老夫子在杏坛讲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下面的弟子一定都会人心思归,想尽快地跑回家中,看一看自己的父母亲大人的。他们会告诉父母亲:“我在孔老夫子门下求学,学到很多大学问,不虚此行啊!”

的确,在如何处理尽孝和远游上,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感人的故事。

三国时的李密,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想请他出来做官,可他却有一个94岁的祖母需要奉养,为了拒绝晋武帝,李密写了一篇言辞恳切,催人泪下的《陈情表》,晋武帝读罢,也被感动了,就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在家奉养祖母。

北宋的包拯,在宋仁宗时期中了进士,也因为父母年纪老迈,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

虽然,当今社会孝道不兴,但也偶有类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事情发生。甚至,对这句话在行动上给了新的注解。去年有一条新闻,说一位大学生,因为考上大学,母亲没人照顾,就领着母亲上大学,令人感动。今年,在网上又见到一条新闻,说是贵州大学一位教授,因为母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坚持带病母上课四年。

人生中,最关心我们的人就是父母,所以,为人子女者,也应心心念着自己的父母。我们要作父母手中的风筝,不管我们身在哪里,都应该知道,要让我们的另一头被父母亲紧紧地攥在手中。现在,是信息社会了,有了手机,有了电脑,和父母亲的联系更方便了。如果因为太忙,回不了父母的家了,抽个时间,给父母亲打个电话也好。向父母亲报个平安,告诉父母亲自己身在何处,也会缓解父母的思念之情。

我们要作风筝,收放都在父母的手中:收,就陪伴在父母亲的身边,承欢膝下;放,就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时候,让自己的另一端被父母攥紧。这,是尽孝的两全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