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与《孝经》

 十方布隆 2020-10-04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圣贤之道,要靠谁来弘扬光大呢?要靠行道之师而发扬光大。弟子要承传老师的道业,要必须具足恭敬之心。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参,本来是很鲁钝的,但是因为对孔子十足地恭敬,所以他能够承传孝道。正是因为孔老夫子看到了他的恭敬之心,所以专门把《孝经》传授给曾子。

在《孝经》中记载,孔老夫子和弟子曾参对话的时候,他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古圣先贤有至高的德行,至简要的道理,能够使天下和顺,老百姓之间能够相亲相爱,上下之间没有怨恨,你知不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呢?曾子听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马上怎么样呢?“避席曰”,也就是赶紧恭恭敬敬地起身回答:“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自己不够敏达,不够通达,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呢?在这里,我们从“避席”这两个字,就可以体会到曾子对老师的那种恭敬之心。

“避席”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古人都是习惯于席地而坐。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虚,“避席”就是要离开自己的坐席而伏于地。曾子他很尊敬老师,老师这一发问,他自自然然地避席而答。显示了他对老师的这种恭敬之心。当曾子听到,他的老师向他要传授道的时候,要闻道,可不能还漫不经心的,所以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而且也是为了行尊师之礼,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孔老夫子曾经评价曾子说:“参也鲁”,说明曾参在弟子之中不是最聪慧的,甚至还很鲁钝。有一次,这个曾子和父亲一起去耘苗。本来应该把这个草给除掉,曾子却不小心把这个苗给除掉了。曾参的父亲非常地生气,情急之下就拿着大杖打在了他的背上。曾子没有躲避,结果这一下打得太重了,曾子就昏倒在地。等他醒来的时候,还向父亲请罪,还关心地问父亲,您刚才教诲我的时候,是不是生气了,对您的身体是不是有影响。而且他为了让父亲安心,没有把他打坏,他还怎么样呢?弹着琴唱歌,歌声还非常欢快,目的是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并无大碍,请父亲放心。

大家认为曾子非常孝顺。但是孔子听到这件事,却很生气地说:你们去告诉曾子,不要再来见我了,我没有这样一个弟子了。于是怎么样呢?他就请人向老师请教原因。孔子说:假设曾子的父亲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把他给打死了,那就是陷父亲于不义之中。你想想,他的父亲这一生还有幸福可言吗?别人也会纷纷地指责他。说你看这个人这么样地狠心,居然把自己的儿子都打死了。所以孔子告诉曾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如果父亲拿的是小柳条,这样很小的很轻的东西打你,你可以接受。如果拿的是很重的,像锄头、大杖这样的东西打你,你赶快就跑,不要让父亲打到了。曾子从这里才明白了,原来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才是孝,一味地顺从父母而没有智慧,可能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

(节选自   学习强国   海南学习平台

《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师尊则道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