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的路,修行的路

 语文桃花源 2021-04-29

回首流年,在语文的路上行走已经近二十年,可是,凝神细想,对于语文,我知道多少?在迷茫间,我心中生满的是愧怍之情——我慢待了语文。

与语文相伴二十年,我至今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我渴求在语文教学中长袖善舞,灵活自如地腾挪转移,让语文变得活色生香,让自己在教学时享受闲庭信步的悠然。可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时至今日,在面对一些文本,解读与设计时,我仍然是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把他们呈现给学生。

与语文相伴二十年,我的属于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仍然是不过关。“听”“说”“读”“写”四大语文能力,“听”得模糊,“说”得凌乱,“读”得肤浅,“写”得悲惨,自己尚且浅薄,又如何让学生深刻。

与语文相伴二十年,关于语文方面的教学理论仍然是个门外汉。语文是一门学科,但,语文也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应有科学性,科学性的实现需要理论上的指导,由于自己的慵懒,在理论书籍的阅读上,我往往是浅尝辄止,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理论不深,就无法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也就无法让自己的语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与语文相伴二十年,面对应试时仍然是捉襟见肘。应该说,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大大小小的备考经历多得数不胜数,但,至今,每次临近学生考试的时候,内心中总是惴惴然,比学生还要担心,就怕学生考场失利,发挥欠佳。为何如此?皆因为自己的惫赖,没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语文考试研究上,总是率性而为地教学,美其名曰这是自己的教学特色。我就没有想到,应该自己研究考题的命制,命题的走向,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备考时事半功倍。

我常常回想,从教之初的时候,如有心志,沉潜语文,近二十年的时间,是完全可以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丰盈起来的,可是,现在呢?我的语文土壤是如此地贫瘠,放眼望去,只开着几枚凌乱的花朵。令己羞赧,令人鄙笑。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懒惰。懒惰是魔鬼,他会迷失一个人的心志,让人在意乱情迷中迷失了行走的方向,只图眼前的安逸,为自己寻找一千个,一万个逃避奋进的理由。结果呢?只能让自己在语文的道路上畏缩蹰行,享受不到指点语文江山的快乐。

虽然,近年来,意识的觉醒,使我在语文教学上有了一点成就。对语文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发表了一些文章;参加遴选考试,获得了省骨干的虚荣。可是,我知道我的斤两,对于语文,我所沉积的水还是太浅,根本承载不了语文的重量,不能让它乘风破浪般地航行。看了一些当今语文教学名家的书籍,与之相比,我愈发觉得自己的浅陋。想起了一位网友,云南大理的汲安庆老师,一位有着“纯净水”美誉的老师,他的理论修养令人仰止,他的专注令人钦佩,他对语文的热爱令人感动。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爱语文的语文人,与之相比,我只能自惭形秽。

世事繁华,诱惑太多,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此就会失彼。禁不住诱惑,沉醉于世事的虚妄中,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将会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所以,对待语文,我们一定要“心有所欲,目有所持”,你要想不虚度语文生活,就要坚定目标,为之而努力。

几日前,参加了一次区内教学名师选拔,考题分三类:一类是2018年长春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和现代文阅读试题,一类是针对所考现代文试题进行解析,一类是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试题。考试的结果是败北,但从这次经历中,我愈发清晰地发现了自己的小。从中得出教训有三:

一、我对中考试题的答题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师者,生之表也。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起到一个表率运用,教给学生的,自己要掌握得更加好,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登上语文学习的更高峰;

二,对中考试题的命题意图不够清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的中考试题,诟病甚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现今中国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为了把优秀学生顺利送到上一级学校,教师必须要研究中考试题,而我的能力,在此方面是欠缺的;

三、教学理论知识严重缺失。我深深地知道,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学习语文教学理论知识,多读一些语文专业文章,然后,结合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才会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此次考试,令我抱愧语文。语文,我欠缺得太多了!在语文教学上,不为别的,只为了自己的心安,我也应该在语文上更加专注一些了。

言及于此,想到了“修行”一词。我所理解的修行,就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修炼,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德行、水平都得到提高,进而,醉心语文教学,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教育之事。教育,是对人的教化与培育,是一件功德之举。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人的影响,是优于其他学科的,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要更高一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真应该好好地完善自己,以一种修行之心,从事语文教学之事。

怎么做呢?不禁想起了王君老师,她曾经写过一本叫作《一路修行教作文》的书,她说,“我尝试把作文教学变成一种生命行走,尝试把写作变成修行的方式”,于是,王君老师在四年内,于岁月的夹缝中窃取时间,以修行之心,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著书修功德。

细细一想,我们和语文名师相比,差距就在于对语文的热爱。有了热爱之心,才会把语文教学当成一份事业来做,才不会在语文教学中畏惧困难,才会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勇往无前地在语文教学上的道路上行走,在行走中,成长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说到行走,我不禁想起了两个和教育有关的教师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

一个是“爱心与教育研究会”。里面的老师,钟爱教育,想办法完善自我。我所熟知的一位吉林省的教师,每年都会参加研究会举办的年会,为的就是和各地老师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她的每一次远行,都是一次朝圣之旅。这,是她最好的修行。

    一个是“语文湿地”。这是一个由特级语文教师王君老师的倾慕者们组建的民间组织,以研究王君老师的教育教学为主,以青春之激情,死磕语文,研究语文教学,在报团取暖中,感受来自语文的温暖。这样的修行,是能够享受远朋之乐的修行。

怎样修行?方向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那,我将向哪个方向努力,我将以何种方法去修行?答案有很多,我必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之法。

语文的路,是修行的路,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坚强的寻道者,在修行中采撷属于自己的彼岸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