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产大亨用生命给大家上了一堂课 ——别把胸痛不当回事!

 大隆龙 2021-04-29
图片

      话说战国时期有一位名为扁鹊的名医,曾三次进劝蔡桓公治病,奈何蔡桓公不听,最终病发身亡……这便是成语“讳疾忌医”的由来。

近日,湖南一位地产大亨用生命给大家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讳疾忌医”。4月6日凌晨,这位地产圈老总游某因胸痛到当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看了他的检查报告,建议他马上住院治疗,可游某拒绝住院,认为医生小题大做。5天后游某不幸猝死。

图片
图片
图片

揭秘胸痛的罪魁祸首——急性心肌梗死

游某因“胸痛”就诊,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游某拒绝住院后,含服硝酸甘油,5天后发生不幸,这一过程提示他应该罹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胸痛里最为凶险的一种!

图片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给心脏提供血液供应的冠状动脉主要分为三支:左旋支、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三支冠状动脉就好比上海的三条环路:中环、内环、外环。各种类型的车辆在道路上按照对应的速度行驶,维持着整个城市的有序运行。血管堵塞就像道路发生拥堵,早期可能只是车速下降,严重的话道路则可能彻底堵死,甚至影响其他分支道路。

图片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和处理

——为什么?怎么办?

长期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导致血管内皮破坏,血流阻力增加,再加上肥胖,血液流动过程中垃圾沉积,则可导致管壁钙化,形成血管内斑块,斑块的形成导致局部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加重垃圾的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因而对心脏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梗死。

图片

一般来说,轻中度狭窄患者会有活动后胸闷、气短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重度狭窄患者会有胸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类患者需要紧急心脏支架植入或者药物溶栓等处理来快速打通堵塞的冠状血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就像道路堵塞得很严重,需要交通警察指挥疏导,清除障碍物。

图片

因此,对于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人,如高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经常熬夜)等,一旦发生短时间内不可缓解的心前区或者胸骨后闷痛,要及时到院就诊。

急性心肌梗死与胸痛

——不是唯一对应的关系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但不是唯一的症状。典型的心肌缺血性胸痛是胸骨后区域胸闷或压迫感,疼痛向左臂或下颌放射,患者可能会有其他一系列的伴随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出汗、虚弱和焦虑等。

图片

当然,急性心肌梗死也不是胸痛的唯一病症。其他的可引起胸痛的疾病,如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同样凶险。大家要重视这些症状,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远离心肌梗死——谨记“2个120”

图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就在不久前,小编的伯父远在500公里外的老家突发剧烈胸痛,好在堂哥思路清晰,在小编的指导下,将伯父送到当地的胸痛中心,检查发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紧急进行手术,置入三枚支架后胸痛迅速缓解,从进入医院急诊室到血管再通,只用了60分钟。目前伯父已顺利出院。由此可见,黄金120分钟内的抢救时间是多么重要!

图片

自2014年,我国将11月20日确定为“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代表“2个120”:一是出现急性胸痛时,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二是明确诊断为心梗的患者要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请大家务必记住中国胸痛地图,通过导航软件可直接导航到最近的胸痛中心。当出现胸口等部位疼痛、胸闷、心悸等症状时,一定要马上停下来休息,不能缓解的话及时就医,谨遵医嘱。当时如果游某听从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图片
图片

2011年,我国在国外机构帮助下开始建设和认证胸痛中心。2013年,胸痛中心认证组织机构陆续成立,筹备中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工作。2015年成立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制定“标准版”、“基层版”两套认证标准。2019年完成3年建设1000家胸痛中心的目标。

上海市同仁医院已于2019年7月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并制定了一系列流程,从快速预检分诊识别,到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和报告,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等心梗三合一检查,再到20分钟内快速胸痛五联检测。通过不断的优化,同仁胸痛中心把整个病人来医院抢救室到血管再通时间(即D-B时间)严格控制在90分钟之内,2020年共完成急诊手术近200台,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翟振州急诊科主治医师。

上海市同仁医院应急医疗队队员,苏州大学在读研究生,2019年度获医院最美服务明星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