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隄上创新谁述记——老码农的“创新”漫谈

 DuerOS布道师 2021-04-29

引子:大学生活是令人难忘的,而大学同学就好像是上天给我们找来的兄弟姐妹。应大学同学王总(Linda)的要求,聊一下“创新”。但由于“双十一”耽误了一周,迟迟未能动笔,又因为创新外延和内涵的广泛性,一直心有惶恐,然终须兑现承诺,现缀文如下。

创新是在当今世界,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

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理论?

创新有哪些分类?

创新有哪些方法?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区别与联系?

创新战略是一种怎样的战略呢?

创新者有哪些切实的收益?......

以及,老码农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记忆深刻的创新故事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是创新?

创新,顾名思义,是创造新的事物。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在《魏书》中有“革弊创新”,在《周书》中有“创新改旧”等等。在《广雅》中提到“创,始也”,创是始的意思;新,与旧相对,所以创造不是仿造,而是从零开始地构造,含有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含义。

因此,创新大致有两层意义,一种是创造了新的东西,另一种是本来存在一个事物,将它更新或构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这时的创新中包含了创造。但创造不可能凭空而起,新的创造一般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对原有事物进行转化的基础上,包含了对原有事物的创新,因而创造中又包含了创新。中文有着很强的上下文相关性,创新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指两种含义中的一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英文中,创新一般用Innovation,源自拉丁语,原意有三个,1)更新,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2)创造新的东西;3)改变,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逐渐用creation 来代表创新在“中文”中的第一个含义——创造,creation的创新是无中生有,将以前没有的事物创造出来,而用“Innovation”来代表在“中文”中第二个含义的创新。进而,innovative指技术上的更新,是实际的东西,creative是思想上的创新,更抽象一些;being creative 是"有创造性/力的",指从无到有的创造,而being innovative 是指"有创新力的",指在旧有基础上的改革、革新。下图是那些著名的创新者对Innovation 的描述——   

在学术界主流的术语定义来看,创造是指想新的,而创新是指做新的。一般地,创新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通过行为过程并产生结果的一种活动。具体的说,创新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一种活动。   

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的目的是增加利益总量,是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人们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而创意是创新的特定思维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

从创新的主体来看,创新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组织、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鉴于老码农个人认知极其有限,只能试图聊一聊企业/组织中的创新,以及个人如何参与企业/组织中的创新。   

那么,为什么一定会有创新呢?具体可以参见《斯须改变如苍狗——一张图的随想》一文。

理论与妙用,皆从人外来—— 关于创新理论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

在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者将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新组合”往往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现行组织可能产生创新,然而,大部分创新可能产生在现行组织之外。因此,他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这一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其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同时,熊彼特界定了创新的五种形式: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发掘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创新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知识依赖性。一旦一种技术产品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要,用户就会把这种满足看成“足够”并且不再关心更重要的技术。在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林恩(G.Lynn)对于创新有着全面的理解:“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实际上,这里指出了创新是一个全程化的概念,是一个过程化的系列操作,从创新时序过程的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缪尔塞(R.Musls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的概念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分析,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创新作为一种过程,其扩散方式深受创新本身的特性、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的影响。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性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演进的产物,即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被称为“创新2.0模式”,将给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

于是,复杂性再次出现了,关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可以参见《复杂性,科学,方法论?》。

非以示世为聪明,方分类别物有名——关于创新的分类

分类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如果对创新进行分类的话,不同视角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

如上面对创新定义的所述,一般地,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一是行动,根据新想法做出新事物,一般是先有创新的想法,然后有创造创新的行动,这是一种从一般过程角度的分类。

从创新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三种类型。

渐进性创新是“做得更好”,其表现形式是改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创新”;突破性创新是“做得不同”,其表现形式是突破。渐进性创新有一套已经建立好的游戏规则,大家遵守该游戏规则,竞争者对游戏规划进行优化、组合,力争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突破性创新是指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竞争者要沿“独木桥”而行,力争与别人“做得不同”。突破性创新需要冒更大风险,需要对不确定性有着高度的容忍。

颠覆式创新也就是熊彼特提出的破坏式创新,是开拓新的技术、产品、服务、过程或商业模式,使企业改变原有的竞争规则,因而也改变了现有市场的需求。颠覆式创新与微创新的区别并不在于改变的地方有多少,而是在于这个创新是否涉及到事物的本质。颠覆式创新一般是基于市场维度的创新,而突破式创新则是基于技术维度的。

当颠覆性创新最早在企业中出现时,经常要为主营业务的增长让路,其结果就是扼杀了在当前非主营业务上大放光芒的机会。这也就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的窘境”。 

从企业的视角来看,通过对熊彼特创新来源的概括,又可以分为4种创新类型,即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流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定位创新(Positioninnovation)和模式创新(Paradigm innovation),它是创新空间的4个维度,也是另一个4P, 关于营销领域的4P 可以参见《从工业4.0到营销4.0》。

  • 产品创新 指产品本身的改进和突破。

  • 流程创新 是对企业内/外部流程进行改进或突破。

  • 定位创新 指企业对产品和服务进入目标市场的创新。

  • 模式创新 是指企业盈利方式的变革。

如果再细化一下, 可以参考从事创新咨询的德布林(Doblin)公司提出的“创新10型”,他们把创新分成了配置(运营和业务系统)、产品(或服务)和客户体验3个大类和10个小类:

图片来源:http://

  • 盈利模式创新:创造利润的方法

  • 网络创新:与其他企业一同创造价值

  • 结构创新:与人才和资产相匹配

  • 流程创新:最优化或特殊的工作方法

  • 产品表现创新: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色与功能

  • 产品系统创新:互补产品与服务

  • 服务创新:如何确保并强化产品价值的实现

  • 渠道创新:如何将产品介绍给客户和用户

  • 品牌创新:代表产品和业务的形象客户

  • 交互创新:培养与众不同的客户互动

创新10型的意义在于将创新扩展到在商业活动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都可以有创新的诞生。

乘塞惠风消战略,论文精辩破谈围 ——关于创新与企业战略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创新的良性循环可以看作是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概念的一个特例。

创新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往往强调风险承担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并把从产品设计到投放市场的时间缩短看成是自身的一个重要目标。创新战略又称“结构性战略”或“分析性战略”,是企业依据多变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工艺、技术、产品、组织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的战略。

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创新以及对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一般根据难度与特点,分为领先型、跟随型和依赖型三种类型。领先型创新是以重大的发明创造或全新的经营管理观念为基础,创新的结果通常是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市场,创造一个全新的需求空间。跟随型创新是在已有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把已经存在却没有充分认识其意义的创新项目拿来或收购,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善并创新,进而占领市场。依赖型创新是在大市场中仅占领某个较小生存位置的创新,不谋求产业的领导位置,却有着别人所不能取代或竞争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总体战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创新战略。资金投入对于创新战略是相当重要的基础。无论是将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果进行商业转化还是通过外部创新成果的商业引进,都需要资金实力来支撑。

创新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同样,战略也需要创新。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以及自己的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已是追随名世晚,敢言步骤古人多—— 关于创新的管理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此之前,“管理”被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将现有的业务梳理得井井有条,不断改进质量、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然而,德鲁克则将创新引入管理,明确提出创新是每一位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基本责任。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对一个新产品/服务(或改进产品/服务)或制造流程及制造设备的创意产生、技术开发、制造和营销的过程中所有活动的管理。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思想或新发现的产生到概念形成、调研、开发、试制、评估、生产制造、首次商业化和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强调了“过程”与“结果”,强调了将新设想推广到市场并使之商业化。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不能形成最终的市场价值。

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使用的是一种矩阵式的管理架构,总体而言是可以复制的。而创新的项目管理,则一般使用的是一种生态网络的动态管理架构,因此每次的项目管理都是独特的,原则上是难以复制的。所以,创新极其复杂而且涉及对多种不同业务的有效管理。所有信息都为组织所掌握的知识库做出贡献,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个知识库,来开发成功的新产品,进而形成了整体的营销管理过程。面向创新的管理,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下图给出了一些参考。

创新管理从强调研发的技术推动,到强调营销的市场拉动,从强调整合研发和营销职能到推动和拉动模式的结合,从强调知识积累和外部联系的网络模式,一直到根据知识输入与合作之间联系的开放式创新。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关于创新的方法论

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构建企业的知识库,减少企业中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指那些可以获得却很少向他人表达的知识)。从研发角度看,企业的技术知识库可以分为:

  • 核心技术的知识库

  • 辅助技术的知识库

  • 外围技术的知识库

  • 新兴技术的知识库

追求战略性的知识能力,就需要将分散资源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库。为了维护企业的知识库,搜寻和引进技术信息的过程是很必要的。获取实际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员工个人之间的联系网络,更重要的是这个联系网络是可以追溯的,能够沉淀知识,进而分享并提炼知识。

所有关于创新的方法论都会最终落实到个体,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们。每一个职场人都是创新的参与者,我们如何参与创新,并通过创新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呢?

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且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逻辑性,是逻辑思维的充实与延展,而绝不是什么异想天开,没有逻辑谈创新才是真正的异想天开。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体系中,系统的逻辑学教程和逻辑训练是鲜见的。拥有思维的逻辑性,可能是创新的一个前提,关于老码农对逻辑的粗浅认识可以参考《看一点逻辑学,试图理解一点真相》。

创新思维的典型思维模式有很多,例如:

  1. 发散性思维,从一个事物的特征、背景或相关的线索发散开来,可以丰富自己了解事物的内容,丰富视野。

  2. 多方思维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不局限于点、线、面的限制,体系化思考,既可以从单一思维模式出发也可以从多个思维方式进行。

  3. 逆向思维是脱离原有的逻辑以相反的方向思考,需要跨出原有的知识体系,跨学科、跨领域去解决问题。

  4. 换元思维是根据事物的构成因素,进行拆分、变换元素,以打开新思路。

  5. 原点思维,为目标设立一个原点,在发展和建设中不断比对和思考,纠正偏差,如同我们在做系统架构时候的“以终为始”。

  6. 对立思维是从事物的反面设立可能性或提出疑惑,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7. 联想思维即不限于某一事物本身的呈现方式,而是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正到反的联想和推理。

  8. ......

然而,“大道易得,小术难求”,有没有什么方法论可能被我们系统地来使用呢?就像我们在软件中使用设计模式或者反模式那样,针对典型的问题场景,可以直接参考具体的创新方法吗?在制造业和工业界,这样的方法论是存在的,那就是老码农所仰慕的TRIZ,传奇人物阿奇舒勒的《创新算法》一书是笔者极度推崇的。每一个对创新有兴趣的技术人都应该去读这本书,书中的“发明矩阵”是令人惊艳的。

然而,在IT世界里,老码农还没有看到类似的方法论,作为一名工匠,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对此有所贡献,哪怕只是可以看到IT系统创新方法论的诞生,那么也可以算是此生无憾了。

根本既能深保护,何愁霜雪傲寒冬——关于创新与知识产权

创新是一种活动,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是一个制度,实际上是受法律保护的智力财产,是人们智力成果的权利化。可以说,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实质是既保护发明人和创新者的利益,又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

“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目的,应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所有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特征:

  1. 无形财产权。

  2. 确认或授予必须经过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

  3. 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

  4. 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的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

  5. 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6. 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的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限内有效。

  7. 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使发明创造者的思想体现在一定的物品上,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复制。

基于知识产权的特点,一般地,知识产权可以作为创新的有效保护方式,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有效保护手段。但是,由于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活动中,因而,除了“保密协议”之外,企业对某些方面的创新缺乏保护手段。例如,商业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要,在我国就不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仍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或流程创新来间接地进行保护,从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知识产权的视角来看,创新= 理论概念+ 发明+ 商业开发,发明是创意的概念,而创新是发明的持续经济转化。发明专利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是显然的,例如,20年前一部手机上的发明专利有100个左右,而今恐怕数百个不止了。现代企业尤其是IT企业绕不开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实现创新(发明专利)的共享。

鉴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战略往往会作为创新战略的一个分支,是企业战略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它都在那里,只不过起作用的时点不同罢了。老码农曾经在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工作过9年,高通可能是IP strategy 实施的标杆,并由此诞生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关于创新者的收益

每个人都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者到底有哪些切实的收益呢?就像我们在做系统架构的时候,所有的架构调整都要有明确的收益,没有收益的架构调整都只是“炫技”,华而不实是不可取的。为了“炫技”而创新,可能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对创新者而言,有哪些切实的收益呢?下图给出了一些参考—— 

上图中给出了创新给创新者带来的8典型收益:

  • 商业化成果

  • 后续业绩增长的支撑

  • 品牌的提升

  • 宣传的特权

  • 增加曝光度

  • 独享的成果标示与证明

  • 可靠的创新经验

  • 大额的现金激励

创新的直接收益是商业化的成果,其次是业务成长的持续支持,再次才是品牌的提升。现金激励只适合于国家或行业奖励的场景,创新经验的积累才能够实现创新的可持续性。至于宣传的特权、曝光度的增加、独享的成果证明都是提升企业商誉的方式和手段,属于无形资产。

对于知识型公司而言,其市场估值往往大大超出其现有业务的价值,其中的溢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通过研发推出新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能力。但是,知识型公司留存大量现金的做法对于保持其无形资产的价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还可以规避困难时期无法维持增值投资的风险,这与传统的资本结构相悖。无形资产的价值大小与所属公司本身筹措资金维持这部分资产价值的能力密不可分,而有形资产的价值则不受所属公司的影响。如果公司无法兑现无形资产的资金承诺,这种风险将很难对冲。知识型公司可能恰恰在持续研发的价值最高时面临融资危机,而现金可以满足研发及创新的“负债”。

对于个人而言,商业化成果和业务成长的支撑直接体现为个人对公司贡献的价值,进而优秀的公司都会对创新者个人给予大额的现金激励。品牌的提升多指个人在公司乃至整个业界的口碑,宣传、曝光、独享的成果证明(如专利授权书)等等都要提升个人在公司的影响力,甚至是个人在业界的影响力。对个人成长的收益更多,经验的积累可以提升我们的持续创新能力。

作为一线员工,很多创新的思考可能无法传达到管理层,导致创新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不能落地形成成果。通过申请发明专利的方式,可以引起管理层对这一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案的关注,进而实现我们最初的创新方法。这是一种间接表达思想的方式,可以看作创新的一个附加收益。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那些年,那一点儿专利故事

作为一个从业二十多年的老码农,认识到文中的这些内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先接触的还是技术创新。

早在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中创业失败的码农来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SLB,从事基于Sim卡的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在这里诞生了老码农的第一个国际专利。

当时SLB的64k sim卡还是比较领先的,是Java card,CPU相当于8051的单片机,具有一定的编程和处理能力。所谓的移动增值业务,实际上是基于sim卡的短信服务。在当时的feature phone上有一个菜单,菜单中的每个条目对应着一个包月/订阅的短信服务。运营商的需求是可以动态更改手机上菜单的内容,从而动态更新手机上的短信服务。Sim 内容更新的协议是GSM 14.11(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通过SimToolkit 中的Proactive Command来实现。但是, 由于短信本身容量限制,导致难以在一条短信中包含多个Proactive Command,而由于短信本身的不稳定导致为单个用户发送多条短信可能会导致乱序或其他的严重问题。这就是痛点所在,在当时这个需求的满足程度会影响到运营商对sim卡的采购。

老码农毕业于北邮的无线通信专业(至于如何走上码农生涯,可以参考《三本书影响一个人》),面对如何动态更新sim卡菜单的需求,自然联想到了通信原理中的技术——调制与解调。将更新菜单的proactive command 指令进行编码,简单的说就是把指令按次序编码在一个字节里,10111001就代表了多个带次序的指令,然后对不同指令中的payload进行简单分割。在Sim 收到指令短信的时候,Java Card中对应的进行相应的解码,就可以还原出指令短信原始内容。通过对短信中信令进行编码,大幅压缩了短信的内容,使多个菜单的升级可以在一条短信中完成,至此,问题迎刃而解。这个解决方案由SLB申请了国际专利,这也是SLB 亚洲区的第一个专利。

这是单项技术创新的一个小故事,技术的组合创新需要一定的机缘。在老码农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曾经试图为当时的幼儿园社交项目构建一个专利体系,可惜业务的不成功导致了所谓IP strategy 的夭折。很多时候, 技术创新可能根本不是企业成长的关键,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商业的本质。

后来加入百度,终于有机会再次尝试构建一点专利体系,DPL 相关技术成体系的申请了专利。DPL是DuerOS Presentation Language 的缩写,关于DPL的相关介绍可以参考《DPL 来了——百度2019AI开发者大会DuerOS公开课摘要解读之三》以及《多模态交互之DPL 2.0》。从端上引擎的实现到云端渲染的加速,从开发模版的创建到DPL 技能的仿真,申请了一系列的专利。慢慢地,老码农成为了部门的专利接口人,令人意外的是,这方面的工作被百度知识产权部门评为了“百度骄傲”(可以参见《曾经的荣誉,偶然被唤醒》)。

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和创新相关的故事不少,但大多是某些技术点的提炼和延展,还不能某种线索贯穿起来,权且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最后,以近些年那些热门的创新技术和创新领域列表作为本次漫谈的结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