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其四》 有关元稹,流言颇多。 有人赞他的绝代之才华; 也有人唾其多风流韵事。 往事不可追, 当年的元稹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 而他的真情,却可从流传诗句中窥见一二。 可能你不了解元稹,但你一定听过这句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发妻去世后,元稹写下这句千古名句。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元稹,自小饱读诗书, 却因家道中落,又科举落榜,而报国无门。 走仕途之路总是需要贵人相助, 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结亲于豪门贵族。 恰逢时任京兆尹的韦夏卿对元稹青睐有加, 欣赏他的诗情才气,又信任他的人品前途, 遂将最怜爱疼惜的小女儿韦丛下嫁于他, 期待元稹能给女儿辉煌幸福的一生。 然而,期待总是美好的, 现实却常不尽如人意。 借着妻子家室得以出头的元稹, 并没有一飞冲天,成为岳丈所期待的前途无量之才。 宁折不弯、直爽不羁的性格使他出仕不久就惨遭贬谪, 韦氏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 一落成为贤良淑贞、操持家务的元稹家妻。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一》 古代女子三从其中之一是:“出嫁从夫。” 韦丛将这个规矩贯彻的十分完美: 丈夫没有衣衫,便翻箱倒柜寻找; 无酒以待客,毅然拔下金钗沽酒; 野草充饥能甘之如饴; 以槐树的细小落叶为柴薪依旧毫无怨言。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韦丛的贤良淑德,让元稹淡忘了婚前的情恋韵事, 满心都是这个因仕途而娶的发妻。 夫妇二人,相濡以沫,共度苦难岁月。 一段和谐的感情,总要有一方先低下头, 倾尽所能抛洒爱意, 另一方接收之后,复返还情思, 如此往复,情感日笃。 对于元韦二人来说,韦丛便是先付出的那个人, 许是自小便接受“相夫教子”的思想熏陶, 又或是从婚前便倾慕于元稹的才气。 无论原因如何,韦丛给了元稹最温柔的爱意。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二》 夫妻二人也曾玩笑戏言: “若我先去了,你当如何?” “待我离去,你便去追寻你的真爱,不必守我。” 元稹也许会嗔怪妻子多思: “休得胡言,你我夫妻二人定当携手百年,共赴鸿蒙。” 而当真正的生离死别赤裸裸地出现在眼前时,元稹慌了, 那个可以包容他所有缺点, 与他吃糠咽菜的发妻, 如今真的离他而去了, 以后的生活里再没有那一抹温柔颜色。 “既然你狠心离去,那我便忘了你吧” 元稹或许曾这样想过, 所以他将发妻的衣物施舍捐赠,企图把她从生活中抹去。 然而,他终是不舍。 留下针线却不敢拆开,只得日日睹物思人, 泪眼入梦后,才得相见。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生离死别乃人生常事, 但对于贫穷拮据的夫妻来说, 永别是更加悲痛欲绝的事。 日日常相见之人的突然离去, 是不会当即痛彻心扉的, 日子依旧流水般过着,平静安宁。 某日清晨, 习惯性喊了一声她的闺名,却无人应答, 才猛然想起: 她早已离开人世间,再也不能相守相知。 忽觉悲伤满溢,痛哭失声。 所以提笔写下一首首诗句, 怀念她的温柔相伴与点滴岁月, 也抒发心中的苦痛与思恋。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其三》 比起前两首的回忆与叙事, 元稹的第三首遣悲怀更像是认清了现实, 邓攸与潘岳以自比, 无子又丧妻的人生着实悲哀, 便徒生幻想: 若死后同葬,是不是下一世能再续夫妻之缘。 继而又冷静清醒: 逝者已矣,此生注定在思念与悲哀中度过。 文人大都命运多舛, 所谓逆境出才子, 李煜国破家亡后, 写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凄名句; 李清照经离乱与丧夫之痛, 才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玲珑佳言; 柳三变亲历孤寂凄凉半生, 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古诗篇。 八百多年后的清朝,纳兰性德与元稹的经历相似, 同是发妻撒手人寰,二人的情感也达到高度共鸣。 悼亡诗一首接一首的写, 妻子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惊醒后却发现只是大梦一场, 惆怅过后,只得提笔写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文字苍白,无法写出容若的十分之一思念。 一如微之所言:悼亡犹费词 但若不作悼亡词,则不知该如何祭奠亡妻。 所以,即使悼词无用,也只好这样一首一首的写下去。 ![]() 人们都期待从一而终的感情, 但世事无常,人生更是充满着不确定, 如微之、容若这样, 或求而不得, 或得而复失之人并不在少数, 对故人之思念常在夜深人静时袭来, 明日天亮之后, 生活还是要继续。 ![]() 元稹与才女薛涛的传言, 与“莺莺”的往事, 或真或假,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这一首首诗篇中,感受到的至深爱意, 一定是他的真情流露。 文字可以伪装矫饰,而情感不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