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公元779年—公元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时期河南洛阳人。也许他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人生丰富多彩。 他会当官,巅峰时曾官至宰相;他会交友,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白居易;他会写诗,名句至今仍被“向钱看”的青年男女奉为座右铭:“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会写故事,《西厢记》的原始版本《莺莺传》即为他所作。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暗风吹雨入寒窗。 然而他的爱情,却一直为人所诟病。民国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元稹有此评价:“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意思是:连婚姻都能当成投机取巧的工具,这人真是太坏了。这哪里是多情?简直是诈骗犯,渣男!!!! 这个渣男,其实是个多情的人,一生爱过很多的女子,所以人们觉得他对爱情不忠。其实他比较像《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淳。虽然爱过很多人,但对每一个爱过的人都百分百的痴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悼亡诗,简直写得出神入化,放到现在,就是“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诗写得好,当然是带入了真情实感。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可能是古人中写诗给妻子最多的一位了,一共写了多少不得而知,现在还能看到的有三十多首,为原配妻子韦丛写的大概有十六首。而这位韦丛,也许就是他最爱的那个人吧。 韦丛出身高门,其父韦夏卿为京兆尹(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期望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想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让人不得不感叹,这真是一种缘分。 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不管是韦丛看到元稹衣服单薄,翻找衣箱想找些衣料为他缝制衣服(顾我无衣搜荩箧),还是韦丛看到有客人来,从头上拔下金钗换钱给丈夫买酒(泥他沽酒拔金钗),或是韦丛甘于清贫,从无怨言,用落叶生火,与丈夫一起靠野菜充饥(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新仰古槐)。一个可爱可怜妻子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 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韦丛父亲的眼光果然没错,度过困难期的元稹青云直上,一度官居宰相,位极人臣,可惜结发妻子已不在...... 离思五首·其四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