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有钟子期与俞伯牙,一曲愁肠断,高山流水遇知音。民国年间程砚秋与罗瘿公,也同样成就了一段男人的情谊佳话。 正是罗瘿公的提携与悉心栽培,最终使得程砚秋成为京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两个人年龄相差32岁,属于忘年交,在罗的栽培之下,两个人的关系亦父亦子、亦师亦友。 这段友情,起始于罗瘿公看透官场黑暗、狂歌纵酒、流连戏园之时。 说起来,程砚秋在京剧界备受推崇,还应该感谢袁世凯。 那是1913年左右,北京某戏院内,台上锣鼓点很紧,台下观众的喝彩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 虽然今日出场的这名伶还显得很稚嫩,可却着实看呆了台下的一位看客。 客人约莫有个40岁左右,不时随着戏韵的节奏晃动身体,一看就是那深爱京剧之人。 这场戏完后,他急不可耐地对身边的好友夸赞道:“好!真好!台上之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瘿公,这次相信我说的话了吧。”一旁是他的好友杨穆生,他笑着端起茶碗,但旋即又试探性地说道:“既然瘿公叫好,今后还不提携一下?” 中年男人笑了,在朋友眼中,这或许是他离开总统府后少有的笑意。 ![]() 40岁盛年,正值民国开启,按说他这样的人应该去报效国家才是,可现如今他却每天以听戏喝酒为业。 有一次与朋友喝到高兴处,竟涕泪四流破口大骂,要不是朋友及时拦挡,他或许就被巡夜的警察抓去了。 那时,京城与政界有关联的人,谁不知道总统府的秘书罗惇曧呢。 瘿公是他近来才自诩的号,不是他自己病了,但是眼看着北京政府的各种作为,他知道自己离病也不远了。 毕竟,出生在广东顺德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做过翰林院的编修,自己现在也在政府任职,可袁世凯却整天想倒着走路,罗瘿公的内心是气不打一处来。 ![]() 此时,罗瘿公的恩师已经到万国游历去了,虽然恩师是推崇君宪,可老师肯定也没想过,让袁世凯来当这个皇帝。 至于自己的师弟梁启超,他的政见也跟老师渐行渐远了。也就是自己虽然做着文秘类的工作,虽然每天出入高层场合,可无奈人微言轻,根本说不上话。 空有一身抱负却不能施展,活成这般,那才叫可悲可叹啊。 眼瞧着这都民国了,可官场上,依旧充斥着清末那般黑暗模式。于是他自诩瘿公,开始渐渐地不问政事与工作。 等到袁世凯即将称帝的小道消息漫天飞舞时,罗瘿公干脆辞职回家了。 ![]() 那时候,他寓居在京城内的广州会馆中,40岁失业没工作了,幸好诗文还拿得出手,生计也还是有着落的。 他喝酒、写诗、看戏,喝到高兴处还癫狂的胡言乱语,朋友都为他的安全着想,可他并不在意,这个可笑的时代,就像他自己喝醉了酒的可笑作为一样,丑态百出。 而他罗瘿公,就是在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对抗。 罗瘿公记着朋友的话,决定要提携一下这个年幼的名伶。很快他就得知,这孩子才9岁,官名承麟。 而此时这个孩子还不知道,他小小年纪已经被一位大家看中。要不是袁世凯起了称帝的幺蛾子,又如何能够成就一段前辈提携晚辈的佳话呢。 ![]() 在此之前,承麟学戏已经3年,他还是大清官宦之后。 1904年他出生的时候,虽然顶着满洲正黄旗的头衔,可空有头衔而无实用,家里几乎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 此时谁还能想起,他的祖上乃是权倾一时的穆彰阿呢。然而世事轮回,到曾孙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 6岁的时候,他就被母亲卖到了荣蝶仙门下学京剧,彼时的梨园师承更像父子,幼小的他吃了不少苦,他也知道母亲狠下心来卖了他,不过也是给自己找个活路。 唱戏在当时,是属于下九流的营生,不怎么受人待见。但只要唱得好,生计还是有保障的,所以纵然再苦再累,他依旧学得很用心。 ![]() 一天,有人来后台专门来找他,此时他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大人物专门来看他这个小孩。 来人正是罗瘿公,他不但是来看他的,更是来为他赎身的。 过去戏剧行业有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被卖进梨园行的,本人一定要无偿给戏班唱到一定年限后,才能获得自由,在此期间,个人生死完全由戏班掌握。 罗瘿公已经辞职,本身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家庭负担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真的惜才,所以不惜亲自花钱要给承麟赎身。 从那一刻开始,两个人的关系就发生本质变化了。 恢复自由身之后,承麟很开心,而罗瘿公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给承麟起了新名字。 ![]() 罗瘿公首先把他的姓改为“程”,其后又给他取名艳秋,后又改为砚秋。有了新名字的程砚秋,很快又要有老师专门教他了。 彼时的罗瘿公不但认识梅兰芳,更是和梅兰芳的老师——王瑶卿是莫逆之交。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程砚秋很快拜在梅兰芳和王瑶卿的门下,系统地学习京剧。 程砚秋学的很卖力,虽然他的嗓音条件不是太好,但老师王瑶卿另辟蹊径,根据程的特点来专门悉心培育。 就在程砚秋卖力学戏的同时,有一天罗瘿公来看他,罗瘿公隔三差五都会来看看这个孩子,但是今天罗瘿公却告诉他:“你不但要好好学戏,还要好好识字、学习。” ![]() 罗瘿公恩同再造父母,程砚秋自然听从,而且他也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 程砚秋没有底子,罗瘿公也不怕麻烦,先从简单的百家姓和千字文认字开始,等到识字之后,罗瘿公又开始教他写诗和练书法。 就这样,在程砚秋10岁到成年期间,有罗瘿公和王瑶卿等指导培养,不但在唱功上突飞猛进,而且文化的根基也渐渐构筑起来。 18岁那年,程砚秋第一次在上海演出,首次登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而这一切,都是罗瘿公的再造之功劳。 可在这期间,罗瘿公的生活却在一天天消沉下去。 ![]() 罗瘿公曾经向朋友说起过:“既然一身的抱负不能给苍生造福,那就把这仅有的力量来培育他吧。”这个他,就是程砚秋。 年龄一天天变大,程砚秋经史子集无一不通,这在彼时的戏剧艺人中是很少见的。 看着程砚秋能出师了,最高兴的还是罗瘿公。虽然此时他的生活生计已经在每况愈下,可他依然顶着巨大的压力,专门给程砚秋写戏本。 《红拂传》、《孔雀东南飞》、《文姬归汉》、《鸳鸯冢》、《锁麟囊》等传唱大江南北的名剧目,都出自罗瘿公之手。 ![]() 这些剧目算是老师给弟子量身定做,同时剧中表现出来的主旨内容,也曲折表达了罗瘿公真实的心迹。 对现实的不满,才让罗瘿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戏剧之上。程砚秋如今凭借自己的努力,声誉渐渐打下来了,可老师罗瘿公的生活却在一点点发生变化。 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罗瘿公的生活每况愈下,他本身就是因为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而辞官的,所以让他委身屈就做点其他的事情,他更是不会乐意的。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1923年,彼时的罗瘿公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 ![]() 这一年,罗瘿公的女儿罹患大病,罗瘿公夫妻非常悲痛,以至于妻子最后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再加上罗瘿公的收入来源几近中断,罗瘿公在这种悲苦的氛围中也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24年,52岁的罗瘿公在北京病逝,去世之前,他不让家人把自己的官宦生涯写进一生的经历里,留下这遗愿后,罗瘿公带着对时政深深的失望离开了。 或许唯一能够让他慰藉的,就是后半生对程砚秋的栽培。 ![]() 罗瘿公的猝然而逝,最为悲痛的还是程砚秋,据说当时程砚秋是第一个赶到的,他悲痛欲绝,而后在家里设立起了灵堂,每日哭祭。 思念老师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老师家里的生计问题。 罗瘿公去世之后,一切后事都是由程砚秋来承办。据说,他墓碑上“诗人罗瘿公之墓”七个字,是程砚秋以五百金作为润笔的费用,请当时的另一位大家陈散原题的。 ![]() 不过陈散原并没有收他的润笔费,而且还赠诗一首。 老师走了,但往事却永不消散。要不是罗瘿公当初的栽培,也不会有后来的程砚秋以及程派唱腔。 对于恩师的再造之恩,程砚秋没齿难忘,他曾让孩子们记住:“我们程家有两个恩人,一个是罗瘿公,一个是周恩来”。 此后,程砚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离开京城去外地演出的时候,他都会去先师的墓前祭奠一番。 也许在冥冥之中,师徒之间的情分恩义,还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延续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