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要求他们员工成立个独,进行纳税筹划,朋友对节税的事情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这个操作是否合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个税纳税筹划,写好笔记哦~ 首先,公司能帮员工个人做好税收的筹划,不让员工交冤枉税,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大部分的公司所采用的方法可能不那么正规,如果操作得不好,反而会出现风险。 ![]() 下面分享一下针对个税避税的几种方法: 一、公司帮员工避税的几种操作 现在的公司,为了员工的个税也是操碎了心,但出发点很好。现在,我们来说说几种个税的筹划方法: 1. 私卡发工资 此卡非彼卡。不要一提到私卡,大家就想到老板将钱转到自己的私人账户,然后给员工发工资。如果将以前那种操作称为避税1.0版本,那么现在老板们的操作可就是3.0的升级版了。 首先,老板并没有用自己的卡,而是用了一个普通行政人员的卡,其次,是将公司的钱打给这位员工之后,并没有长期挂账,马上就选择了用发票来冲抵; 再者,人家用的发票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是某些单位的奶粉尿布等全然没有逻辑的发票,用的是非常符合公司主营业务逻辑的物流运输发票。 一环扣一环,老板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设计了一个闭环。 2. 高管成立个独 有些公司让高管出去在税收优惠地区成立个人独资企业,然后向单位开具咨询费发票,以此来降低高管的个税,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税收优惠地区个人独资具体政策如下: 税率: 增值税:1% 所得税核定:0.5%-2.1% 附加税:0.06% 综合税率仅需:0.5%-3.16% (由于是核定征收,不用考虑成本发票,且可以开具专票进行抵扣,非常适合高利润,缺成本企业,以及高管,股东,网红艺人等高净值人群) 税收优惠地区除了个人独资企业可以申请核定征收以外,针对有限公司也有高额的税收奖励返还。 具体的政策如下: 对注册企业的增值税以地方留存的:70%-85% 甚至更高扶持; 企业所得税以地方留存的:70%-85% 甚至更高扶持 举例:年缴纳100万增值税地方留存:50%,按照85%扶持,扶持42.5万; 年缴纳企业所得税100万,地方留存40%,按照85%扶持,扶持34万。 (纳税大户,一事一议)财政扶持按月兑现,企业当月纳税,财政扶持次月奖励扶到账,总部经济注册式招商,不用实地入驻当地,只需注册在当地,就可申请当地的财政扶持政策,全国各地的企业都可以申请享受。 3. 组合拳模式 有些企业把活儿干得比较精细化,想着让高管出去注册个独以外,还煞费苦心重构了新的业务模式。 比如,A公司有个高管王某,年薪200多万,而劳务公司B可以按照经营所得来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于是劳务公司B向A公司开票,再通过核定征收的政策扣税之后将收入转给王某的远房亲戚李某,最终再将这笔钱转入王某的口袋。 在这样的模式下,虽然经过重重叠叠的设置,但其实并不能改变其转换业务模式来避税的本质。 4. 其他模式 还有些公司在帮员工降低个税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少的主意。包括用一次性离职补偿等方法,但其实,这些方法看似把个税税率降下来了,还是要仔细推敲才行的。 二、审慎对待避税的操作 在员工入职的时候,要注意对公司帮助员工“降低”个税的操作进行识别,有些公司为了降低其自身的社保成本,采用的方式是风险比较大的。 一般来说,对于员工的个税,除了上面列举的几个方法还可以通过几个比较正规的渠道来进行筹划: 包括用好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法定扣除、免税福利、全年一次性奖金等,也要综合考虑给予员工的其他待遇:企业年金、股权激励等,来达到递延纳税的效果。 对于企业老板来说,也不能听到45%的税率能够降到3.5%就非常激动,感觉是找到了一条节税的捷径,所策划的方案当中,一定要看看设计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本企业的特点和运营逻辑,要避免在节税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税收风险。对于一个节税模式的设计来说,通常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所谓的“洼地”进行深入地分析 听到大大节税的时候,先对所谓的“洼地”的政策进行充分深入地了解,对政策进行解读、对比分析、对当地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解,对当地落地的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自己的企业是否适合; 2. 方案制定要合理 在制定节税方案的时候,要注意业务的安排要符合逻辑。不能为了开票,虚构业务。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四流”一致; 总的来说,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不能光被“降税”的宣传所吸引,而要关注其背后的逻辑。有些表面看似合理的方法下,可能涉及到比较高的税收风险,要注意规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