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丹麦,孩子不开心?那就让他独自待一会儿

 溜爸聊学区 2021-04-30

文/方慧敏 

前言

溜爸前言:

本文作者方慧敏女士是溜爸的好朋友。

如果不是看到她去丹麦调研学习的经历,我可能不会注意到,原来丹麦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再仔细查找相关资料,丹麦这个小国家,560万人口,但丹麦有不计其数的世界著名品牌:马士基、乐高、嘉士伯啤酒等,还有胰岛素也是丹麦人发明的。

更让我惊奇的是,这个国家人口少,而成功人士那么多,丹麦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3位,而以色列国籍的诺贝尔奖是10位,丹麦可算是世界上人均获诺贝尔奖比例最高的国家。

诺贝尔奖代表了一种创造能力,丹麦人的创造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我觉得最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

接下来看看方女士的考察感悟吧。



从丹麦回来已有十多天,忙碌的工作之余,时不时地会翻出安幼学习的笔记和照片,一遍遍地回味参加安幼四期的半月学习时光。

(溜爸注:安幼全称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校,是一家注册在丹麦的培训机构,主要针对中国幼小教育从业者。老牛基金是牛根生成立的慈善基金会)


有幸被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校和老牛基金收入安幼四期后,便开始全方位地关注关于安幼、老牛基金和丹麦教育的信息。


安幼学习视频

所以十五天的学习里,我把他们的文章反复地找出来读,每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居然没法用文字去记录一天的所学,因为冲击,也因为反省。作为从一线走出来的教育人,我不断地用每天的学习去对比之前自己所有的教育经历。



一.家庭的选择

在穿行于欧登塞时,在乐高乐园时,我拍下了很多的照片,全是父亲带着孩子在游玩的影像,这是在丹麦学习之中我愿意去欣赏的画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无法缺失的角色必须是父母。

我们开玩笑地说:丹麦男人值得嫁。

因为在北菲茵学院周围的农庄,你会看到男人们在自家花园里为家庭忙碌,修剪花园,修理屋舍,他们每个人似乎都会使用身边一切的工具。

而在孩子面前时,他们是最有耐心的温暖伙伴。

父亲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会带给孩子 怎样的影响我们毋庸再议,但为什么我们反观国家的家庭教育时,会看到父亲形象的弱化。

(溜爸注:一下联想到这两天的俞敏洪言论风波)


以前在学校开展活动时,即使我明确地要求父亲参加,往往也只是由妈妈甚至是祖辈代替,理由是忙。

(溜爸注:方慧敏女士之前十余年在成都市实验小学担任管理干部)

其实有时我觉得这样的理由是可笑的,国家并没有等着你去发射火箭,能有多大的事等着你去忙,作为父亲,你如何去面对孩子期望的眼神和失落的沉默?


每一次错过,都是一次教育契机的失去,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失去孩子。

学习中的一个下午,来自南京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跟我们交流她在工作中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解。

其实我们都关注到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家庭背负着普适的社会压力,往往忽略家庭成员间最密切关系的维系。又或者是自身的价值观去左右家人的价值观,强行要求认同。

家长一定是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二.社会的选择

丹麦法律中明确界定父母都享有产假,且时间不短。

所以我们有幸看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担当。

社会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还不仅仅在于强化父母的陪伴。


在学前阶段,教育制度为孩子们预留了最大的空间去玩耍和探知世界,学习退让到了一个几乎看不到的位置。

孩子们每天几个小时的玩耍充分地保证了他们的身体机能的发育、肢体的协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而同时,孩子从0岁到18岁的成长阶段,教育制度也充分地做了退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一年的准备年,在初中毕业之际可以自主地选择将来的走向,在高中毕业之际可以放缓求学的进程,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走向。


每一次停留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更好地选择,分岔路口一直在,每一次选择左或者右,都会引来完全不同于他人的方向。

而社会和社会制度一直存在。

学院厨房帮厨的玛丽亚,18岁的高中生,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向我们讲述她的成长故事。


一个成长并不平顺,伤痕累累的孩子,却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对自我的清晰认识,而且时时以阳光的笑容应对每一个人,当家庭无法完成对她的照顾和教育时,社会制度启动了它的功能,时时介入,提供保护。而当她拥有独立的能力时,制度又彻底地给予她勇敢向前的能量。

三.教育的取舍

丹麦的幼儿园没有预设的课程,校园里也没有多少高大上的硬件设备。但是一踏进园区,我们就羡慕起这里的孩子——他们是真正的自然之子。


在参观一家森林幼儿园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扭的孩子。大家围成一圈拉着手唱歌,只有他甩开同伴的手,就那么站在那里,与周围格格不入。


安幼的老师们看不下去,跑过去主动蹲下来问这孩子,结果孩子的老师制止了我们。老师说:没事,他不开心就让他自己呆一会儿。


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的起落,孩子也如此,尊重他的不开心,更应该理解他的不开心。热切地关怀不一定是他需要的,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让我自己呆一会儿。


没有书本的幼儿园做什么?

一所还在修建的幼儿园这样做:招收学生,孩子们天天看着幼儿园围栏里的校舍修建,在工地边的树林里搭树屋。

一所森林幼儿园更是每天一大早就带着孩子们去公路对面的树木和再远一点的海边,认识身边的自然,捡一切孩子们看到并想带回来的东西,带回什么大家就一起研究什么。


放下书本,保护着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和他人的友善。

我们每日关注的学习和知识,在这里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孩子不会为了学习而玩耍,而学习却会在玩耍中发生。

四.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习期间,学习之后,我一直在想像我们这样的教育公司可以为我们看到的问题做些什么?

REMIDA中心给了我一份美好的答案。


教育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折射,我们虽然深知北欧教育之于我们的优势,也清楚地知道现时我们无法去复制或者模仿,制度和文化制约着我们关于教育的梦想和期待的变革。


但我们可以成为教育与社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也可以成为教育与制度之间的纽带,我们经历过最坏的年代,便有理由以成长之名期待未来。

愿我们,在奔忙的世界里,始终懂得为自己守护一片宁静,过一种慢心的生活。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方慧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