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二)

 明月照书窗 2021-05-01

研读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最大收获便是让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体悟。

本文集作为我的体悟之二,与拳友分享。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二)

体悟之五:非下真功夫,难见太极拳“尾闾中正”的真面目。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头容正直,尾闾中正,身即不偏。心内要舒展,以静待动之意,腰腿如立轴,膊手如卧轮,圆转如意,方能当其八面。

尾闾,是我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拳友们可翻阅以前文章。就此拳论,我的体悟有四。

之一。

尾闾中正,则立身中正,太极拳者须第一重视之。故武禹襄先生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个我聊得最多,允升园的拳友皆知,不再赘述。

之二。

心内要舒展,乃松空之第一条件,心紧则全身皆紧。眉心松,展慧中,脸微笑,心从容。此十二字,之于太极拳者之松柔至关重要。吾以前聊过,不再赘述。

之三。

怎么做到圆转如意、支撑八面?

关键是关键,须走出双螺旋于一体的拳架,形成生生不息的“四象”拳架。

我看了看杨氏太极拳中的所有定式,搂膝拗步基本算是一个。见下图的左搂膝拗步,但左手置于左胯下位置,我认为是值得探讨的,因为此拳架的左右手是合不起来的。

之四。

尾闾,包含着太多的东西,但是真正受益的人很少,可能还是缘分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本文不再赘述。

体悟之六:怎样做到“行气如九曲珠”?这是太极拳者达到高层境界的根基所在。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九曲珠,即一个珠内有九曲弯也。人身譬如珠,四体百骇无不弯也,能行气四肢无有一处不到,行气九曲珠功成矣。

我的体悟,发声、手型、拳架可辅助练习“行气如九曲珠”。练到一定程度,自然也就能“行气四肢无有一处不到”。

之一。发声。

太极拳谱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呼哈二气妙无穷。”

这句拳谚,一般拳者都知道。哼,为吸为蓄为阴;哈,为呼为发为阳。陈氏太极拳的炮捶发劲,“哼哈”二音则满。心意六合拳的鹰捉,“噫”之发音则劲满。戴式心意拳发“嘿嗨之音”则劲满。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说:试声为辅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细胞之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

“初试求有声,渐从有声而变无声。”芗斋先生这句话非常重要,若练不到这层功夫,也难以有此体悟。无声,非不发声,而是心念。

道家广为人知的六字诀也是此理。六字诀,即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 、六呬。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和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可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

之二。手型。

不同的手型,对应不同的经络。以前和朋友练过多次。比如,龙爪掌,对应足少阳胆经。平拳,对应足少阴脾经。府内派杨氏太极拳,一直用八字掌行拳,主要是练足少阳胃经。等等。不再赘述。

之三。拳架。

前翻浪劲的少阳架,锻炼肝胆经。后翻浪劲的少阴架,锻炼肺经、大肠经。等等。虽然太极拳各门派的姿势不同,但是拳理最终是一致的。

体悟之七:杨澄甫公所言的“细而有钢之劲”,即“铁人亦能打坏”,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劲?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运劲如百炼钢即内劲,非一日之功也,日月练习慢慢磨练出来的,犹如一块荒铁;日日锤炼,慢慢化出一种纯纲来,欲作刀剑锋利无比,无坚不摧。太极拳练出来细而有钢之劲,即铁人亦能打坏,何妨对敌者为血肉之躯乎。

之于“细而有钢之劲”,我的体悟不深,欢迎有高深体悟者分享。

有几个疑问:

一是,何谓细?粗细的细?发劲精细的细?运劲如抽丝的细?

二是,何谓钢?劲分阴阳,阳劲如钢铁,阴劲如柔丝。太极拳难道只有一种钢劲?

三是,何谓铁人亦能打坏?硬碰硬,是太极拳的一种打法。软碰硬,也是太极拳的一种打法?比如,绳子沾上水,一样能把木桩抽断。

体悟之八:太极拳者应有怎样的神采?我是这样练眼神、练形神、练心神的。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鹘者飞禽也,鹰类也,冬猎用之,此言与人对敌,比仿我形式如鹰鹘,见物拿来,眼要吃住敌人,一搭手就可将敌擒到,即如鹘捕物之状,此喻非骂人也,先师文字如此不得不解之,望诸君勿疑焉。猫象虎形能捕鼠,等鼠伏身坐卧后腿,全身精神贯注鼠洞,如出猛搏之得鼠焉,此言太极有涵胸拔背之势,如猫捕鼠之形,待机而发,敌得受用矣。

之于此论,浅薄体悟,抛砖引玉。

之一。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说的依然是外在的神。太极拳所讲的神,看得见的眼神和神采只是一小部分外在的神,更多的是看不见的、不可言传的、只能自己体悟的内在的神。

我所理解的太极拳的神,外在的表现是形神兼备,内在的核心是心静神定。

之二。

练眼神的方法,动态可经常看一左右摇摆的小球,神随球走。静态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一小球看。小球的直径约1—2厘米即可。其他类似物体也可。每次盯着看10分钟即可。

练形神兼备的方法,就是象形取意,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我练习意拳神龟出水式时,一旦心中出现碧海中一只巨大海龟上下游动的景象时,身心便马上出现一种非常别样的拳感。

练心神的方法,惟有静,特别是动中求静。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太极思维。

菜根谭有言:“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此言说的也是动中求静的道理。

动中求来的“静”,对于太极拳来说,已经足够了。

还有一种“静”,只有极少数且下真功夫的人才能找得到,我就不说了。

之三。

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言:学拳,须用尽平生之力,方能强壮,如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则全神毕赴,自无坚之不破矣。若曰:我本无力,不亦已乎。

因此,凡所实战技击,皆须“搏兔”如“搏象”,全身尽力,全神毕赴。唯有如此,方可渐渐功夫上身,避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莫名败局。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