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郑曼青

 慈慧73 2016-06-24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郑曼青先生晚年所作,是为无师自习者而写,故名《自修新法》,是作者“四十年心力所铸之结晶”。

   本书要目是:

      去三病  小引

   作者认为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去三病:

一、无恒之病。无恒而学拳,徒有宝山空入之叹。早晚练拳,养成习惯,才能有所裨益;

二、贪多之病。《易》的含义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习太极拳每次可习一二式,必须潜心研习,而默记之,方能有得;

三、求速成之病。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水到渠成,不可强求,习太极拳亦必如此。

上述三病,如能解除,习拳便可顺利迈进,了无阻滞矣。

   三无畏

    一、无畏吃苦。习拳怕吃苦,则无进程。拳论云,其根在脚,要加强脚部练习。初学者早晚用三五分钟时间,练习单腿立地,左右调换,逐渐加久、加低,要气沉丹田,足心贴地。自然站稳后,可选用提手上式及手挥琵琶二式,多下站功。预备式为站桩之浑元功,单鞭开展功,多练习于体用皆有莫大之裨益,不可忽视也;

   二、无畏吃亏。太极拳要诀是“舍己从人”。舍己从人首要吃亏,别人进攻进击,我不独不抗,且不还手,要沾连粘随,放能轻轻走化。学吃亏,就是不贪便宜,吃小亏得小便宜。吃大亏而后可以得大便宜。先从专气致柔入手,能专气致柔,是学吃亏之妙法。《打手歌》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能如此,则已得致柔之效用矣;

   三、无畏厉害。如有所畏惧,则精神与体质必然紧张;紧张便不能放松。不松何能柔?不柔便是刚,能洞彻太极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无畏之精神。孟子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善养吾浩然之气,能如此,又何厉害之可畏也。

     谈心得

   郑氏说,根据其经历,“惟教太极拳,不独可以祛病延年,心神愉快而已,少长成集,善与人同……胜华元化之禽戏,专气致柔……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得天之气”,颠顶泥丸宫一穴,可以增长其灵气;“接地之力”,则足底涌泉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部丹田穴能专气致柔。则肾气自足,延年益寿。

具体练习方法

    l、如有空暇,即以泥丸宫顶天,吞天之气,沉于丹田;

    2、行动、端坐,或闲立时,便想将足心贴地,进而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至此,则我之足就有根了;

   3、丹田,行坐处卧,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如鸡之孵卵。孟子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皆不离乎丹田也。

   绪论

   此篇着重谈本人体会。要点有:

    l、。作者说他“一夕忽梦觉两臂已断,惊醒试之,恍然悟得松境。其两臂所系之筋络,正犹玩具之洋娃娃,手臂关节赖一松紧带之维系,得以转捩如意;然其两臂若不觉已断,恶得知其松也。”

    2、太极拳以气沉丹田为主……其为气逆行,由督脉而上,透过尾闾、玉枕、泥丸,是为河车倒运、通三关之法也。拳论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是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盖由骨中行也。

   作者又详述气沉丹田之法:“先之以意导引,沉气要缓缓逐渐而下,不可太骤,太骤气便浮起。其诀有四字,曰:细长静慢,即能娴习,则随时随地以心与气相守丹田。则直养而无害矣!”

   筑基功法已备,可顺序而进,首先注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若车轮,而后牵动往来气贴背,进而求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用时,则“腹内松净气腾然”矣。进而气沉入骨,敛入脊骨。若言炼气化神,即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郑氏云,此一气字,是炼精化气之气,不是气血之气,练功至此,则精气之气,又化神矣,而生神力,非气力之力可比,是之谓纯刚,无坚不摧。

   自修要略

    l、练拳时,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尤须注意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不独手足要随腰转动,自颠顶及踵与眼神,皆须随腰转动。手足不能自动,惟腰为主;

    2、“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二语不可忽视;

    3、“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拳。两脚两手必分虚实,惟左手必与右足相合,右手必与左脚相合。所谓“总此一虚实”者,即其根在脚。全身重量置于一足,如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此为太极拳之大忌;

    4、要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通;发劲提放尤须节节贯串;

    5、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鼓荡;

    6、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而有不动心之修养,即孟子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之作用。《易》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动余必荡,荡之未定,复续之以动,周而复始,永无间断,绵绵不断,犹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

   7、“心为令”是太极拳唯一要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手足不可自动,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可随腰而动。太极拳手足不自动,随腰而动,所谓牵一发动而全身也。

   功架37式之分释图解

   本篇是作者对自己所编37式太极拳的练法和图解。拳势图解前有七种步法图例和“美人手”(掌势)的图解。

   拳势图解自预备式到十字手,除37式正图外,还有144帧附图。每式练习方法及原理均有详细解释,有的拳式还有“注意要点”。如“揽雀尾”左掤注意要点是“左右两胯须求平正,左前膝盖骨不可越过足尖。须与足尖成垂直;右腿膝稍屈;尾闾稍收、方得中正,可使神贯顶;前脚七分实、如直向地下栽植,后脚三分活力,向前推进”。又如“揽雀尾”拥之注意要点:“1、眼神始终随头部转动向前平视,腰转停时,眼神亦即收住;2、腰转则手亦随之转动,腰定则手动亦定;然动之余力未定,曰“荡”,荡未定而又与动相连接。此为太极拳之关键,正在动而至于荡、荡又接上动,动荡,荡动,两者之间,决不可间断耳!如稍稍有间,即为之断,望特别注意。”

      后记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欲求自强,务在不息。郑氏认为“若能是,则习太极拳者,始可获金丹换骨之效,故余是以三致意者,首在有恒”。作者还说:“三十年前,余著《十三篇·后记》中,曾特别说明妇女天秉,最适宜于太极拳之运动,较男子尤为需要。”作者强调太极拳可以变化气质,较任何运动为优越。为父母者,如为下一代子女之健康计。应当在家庭中提倡练习太极拳,儿女自少耳濡目染乐而习之,不独为健康之大药,且陶情冶性,于无意中已得其修养焉。郑氏有诗云:“安得广长舌,为宣太极拳”,希望更多人士都来提倡和推广太极拳。

     书后附录《前哲要言之与太极拳运动有关合者》,计:“太极拳与《易经》之有关合者”7条;“与老子《道德经》有关合者”17条;“与孔子之《易·系辞》有关合者”13条;“与《黄帝内经·素问》有关合者”7条。

     郑曼青先生出身世家,深通典籍文学诗词、书画、医学、内功,其太极拳术虽得自乃师杨澄甫先生,但所传37式太极拳,并非杨氏太极拳之简单移植,而是以《易》、孔、孟、黄老哲理为指导,融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之经典拳论、结合个人多年研习心得而成,故能自成一家,被传人誉谓“郑子太极拳”,盛行于台湾、东南亚以及英、美等国家和地区。郑氏之成就,值得弘扬太极拳人士关注和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