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羊化为狮虎——高手是怎样炼成的(上篇)

 太阳归一 2021-05-02

图片



编者按:尼采在其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精神本身存在着三种变形,精神变成骆驼,骆驼变成狮子,狮子变成小孩。”

但是,骆驼该如何变成狮子?尼采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答案早就存在于古老的东方,存在于历久弥新的内家拳理论技术体系之中。

牛羊是如何化身为雄狮和猛虎的?

奇文共赏,敬请阅读,欢迎拍砖!


我们常说:你要做什么事情,得清晰三个问题:
你要做的是不是这个事情?
这个方法对不对?
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只有这三个问题清晰了,才能从始至终不陷于盲目之中。
普通的拳术讲究自身,讲究练,讲究技术,讲究所谓的速度、力量、反应、招式等等;包括太极拳在内的真正的内家拳则截然相反,是以“用”为练的拳法,它的出发点就是“用”,它的前提条件是“用”,它后面的所有都是在“用”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体系, 而这种“用”又不是普通的人生经验、常规的经验和社会的阅历所能理解的一种用。而是立足于空性——即无我、 无住、无念,无相,它是在这四无的状态下建立的一套身心不二的感知体系的拳法。它需要把自己融到虚空当中,就是慢慢地把自身虚化,虚化以后跟身外的虚空慢慢地连接上,所谓“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这时才是内家拳“用”的开始。

以“用”为练 
这个“用”的前提条件是“己身已具备”,把现有的身体练成“大身”。 
身体怎么完备呢?须从站桩入手。第一步就是我们说的要虚化;第二步,有虚化的觉知以后,就要练大中至正的身法。这种身法要求身体和肢体之间的关系要清晰。 
以用为练的第一步是心意功夫。
心意功夫又分为两步。 
1、心意功夫的第一步叫“无中有”。
古人练习的方法是,距一棵树或者一堵墙有三五米远,手抬起来,用手的无形延伸抚摸着有形的墙壁或者树木,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身体的“中不”能丢,是那个影子出去做这个事情,古人说是“用意不用力”,用意识做这个事情。
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就形成了很多心法,比如要有收敛之意,你手往前伸,身体还有回收之意,才能“形不破体”,这就是用完善的身心来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用意、用身体的火候,就是古人说的“只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说的“庖丁解牛”,都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大成拳的技击和一般的武术技击训练的根本不同的地方。这一步功夫有感觉以后,就往前走着要把这有形的墙壁要观空,无形的延伸的那个手臂要过这个墙,这第一步功夫“无中有”,就是你身体没有的那个延伸变成“有”。
2、心意功夫的第二步叫“色即空”。 
有了那个“无中有”之后,你要延伸出去,要让前面那个阻力不是阻力。这两步心意功夫是以用为练的第一步。 
以用为练的第二步功夫叫“身动起相外”。
就是你身体的动是外边动的感知,手脚的动是身体的激荡产生的动,你的手每一动的火候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是与身外的整体相应完成的。 
我们接着再说用着练的方法。用着练的方法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建立主宰的概念。
站桩的时候,手臂、腿脚是肩、背、胸、腰、胯、裆的延伸。北方人讲就是,你手臂是肩、背、胸使唤出去的。使唤,就是不是它做主,是肩、背、胸在做主。那腿呢,是腰、胯、裆在做主,腿也是腰、胯、裆给它使唤出去的,使用它。这是一个概念。要建立这个主宰的概念:肩、背、胸、腰、胯、裆是手臂和腿脚的主宰。 
这是用着练的方法,你先明白“拿主宰用四肢”,这就是开始用了。用着练,慢慢地这个熟练了以后进入到第二重。 
第二重境界叫“敛着放”。
就要有点儿收劲,一边放着一边收着,就是你用身体把手臂和腿脚放出去了,但是好像那个芯子里边,有一个芯儿给收着、拉着,我们叫“敛着放”,就是涵着收敛之意放出去。放的时候不能完全不管不顾的放,而是一边放着一边还要敛着,这样一来自身的完整就建立了,用自身的完整跟身体以外、跟虚空再联系起来。
前边说跟外边、虚空连接只是个概念,现在就会了。你自身得完整,拿一个完整的身体跟外边连接,完整的身体就是有主宰的、有放的、有收的。 
这个敛着放的方法是,从以脚趾抓地开始体认。你站在那儿,脚要有抓地的意思,但是这个只是抓地的“意思”,就是你要敛什么东西呢?敛的是那个意思,那个“芯子”那是意思,脚要把实地抓空、用空,你要让这个有形的大地变成空的,你要把它看成空的,你脚是抓了个空的东西,我们老说“站桩脚抓地的时候要把地提起来”,提,就在这里体现。 
然后手把虚空用实,就是要把这个空气给它握实了、扶住了,按住了、拿住了。你要做这两件事情:脚把有形的地弄成空的,手把无形的空弄成实的。 
现在说第三重。
随着功夫的增长,要离开这个“空”和“实”,这样一来自身就解放了,就不存在虚空是空的呢还是实的,大地是空的还是实的问题了,你慢慢地就要超越。那练着用就是以练的心态去用了,这个时候就能体会到老拳谱讲的“相对如婴儿,举手不能逃”,这就是老先生讲的“力合宇宙,与天地等同”的精神状态。天地的整体实际上就是时机,就是机势,就是时空、机势的运用。 

我善用中 
我们平日里讲天、地、人三才—— 人是“中”!所以要“用中”——就知道这个练的方法和原理:身体和身外这个原理。
人们常说身手、身手,身是主宰,四肢是身使唤出去的,具体地说,即手脚要虚,让脊柱成为四肢的主宰,就像☵(坎卦)一样,要归于中,这是第一步的中。为什么说站桩的时候要中正,要脚若踏空,要手若扶云,就是让中正的身体的能量沿着四肢弥漫而出,它有个本和末,就是身是主宰,四肢是弥漫出来的,是这个原理。 
那用的时候怎么办呢?具体落实到用怎么用呢?古人把它总结成为“诚中”、“虚中”、“空中”三种不同的境况、境界。就是遇到三种不同的状态、状况的时候,都会知道那个“中” 是什么,就不会乱。 
大成拳的前辈们大都是受形意拳的影响,大都是在“诚中”的境界里,可是练着练着,大都落到“诚而不中”的境界里面了。为什么说“诚而不中”呢?因为他练出了身体的功夫,用的时候没有“得中”,都是在“用功夫”——用所谓的形——骨肉的功夫。
那“中”是什么呢?怎么才能显现呢?就是你的神意之机要显现。即便是对敌、肢体接触,他接触的只是你的神气,你的骨肉是融在神气当中的。就像电线一样,你的神气,就是外边那层胶皮,而骨肉就是里边的那根金属线。这样一来,形体上跟对方接触的时候,对方是在接触你的身体,你是在用那个神气用外层那个气象跟对方交接。形意拳大概就是这样。 
太极拳老前辈郝为真,他曾经说过:练拳第一阶段好像身体在水里边;第二阶段就好像是半身出了水;第三阶段就是脚好像踏到水面上。
这老先生很明白。这样一来,他的脚和身体对外的感受、感觉,就是这种接触的感觉;就跟第一层或者是普通人或者是“诚而不中”的人、有骨肉功夫的人,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他用这种感受在对敌的时候,就是一个感受相应状态,而不是一个肢体处于所谓的“实中”的“实”、 “诚中”的“诚”的交接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虚中”的状态,它可以在一个自身的外层的(太极拳讲:欲接未触、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这样一种境界里边去用身外的神意和身体的结合。知道用的时候是什么?然后我们才知道练的时候怎么练。那也就是大成拳讲的,在“空性”当中建立的拳法。
“空”是什么呢?就是清晰而不染、无念而光明的一个状态!处处都是神意在觉照的一个状态!那他的身体就是“意体”、“觉体”,而不是一个僵硬执着、自持有功夫的一个身体。 
我们站桩,就是把这个不觉知的、有形的身体换成一个有觉知的、无相的、无执着的、无念的意体(所谓的觉体)。这就是站桩最大的目的!
那我们练的时候,就知道胯是怎么样、膝盖怎么样、头怎么样、腿怎么样、手臂怎么样,肩撑肘横啦,什么顶啦、提啦、掖啦,就是意识对自身身体的这个感受和控制,都能从站桩里面得到完善。这样一来,随着功夫增长,身体就越来越随从于意识的控制。慢慢地,身体就变成了一个“意体”。
这种“意体“就是觉悟之体、有觉知的身体。王芗斋老先生说:“三角预应”、“曲折有面积”、 “整体之力”、“无点不弹簧”、“一 触即发”、“炸力无断续”等等,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身体有这种感应,才有这个东西。那后面我们所练的、所学的所有的功夫都是用这个觉体来完成的。(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武魂·太极》2020年2&4月号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