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易系列谈之二

 野狐中医 2021-05-02

伏羲同志是易学的开山祖师,他留给后辈的就是他的先天八卦图。

经过漫长的历史,一辈又一辈的聪明人的不断努力,夏、商、周三代,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易学,分别称为“连山”、“归藏”和“周易”。不过,只有“周易”尚存于世,余两者皆漫漫不可考。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这里的“其经卦皆八”,就是指八卦;而“其别皆六十有四”,是指八经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别卦。至此,易学的卦象体现才算完备。

夏代并无文物典籍传世,它的历史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商代则有甲骨留存,使后人可以通过断骨残甲感知它的存在。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颇有意思,也和中医有着莫大的关系。

清末以前,历代学者都没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也就是说,清末以前,商和夏一样,也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这哥们还是当时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校长)。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翻捡从中药铺抓回的中药时,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居然刻着象字一样的图案。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不愧是研究金石书法的),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纹是高温灼烧所致。王懿荣确认,这些是祖先创造的古老文字。从此,殷墟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王懿荣也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只不过由于化石比较稀少,这味药材也比较名贵。清末的时候,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人们挖出了大量的龟甲和兽骨。村民便当作药材卖给了药商。就这样,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做中药吃进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有将近五千字,被学者认出的已有1072字。有人说,谁要再多认出一个,就可以直接去做考古学博士了。当然这是因为好认的都被认出来了,剩下的基本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地名、人名之类的。

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小屯村

甲骨,是商朝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现在挖出来的基本都是龟甲跟黄牛的胛骨。商朝崇尚占卜凶吉,天气、战况、疾病都占卜一下,将占卜之事和结果刻在甲骨上,卜辞就是甲骨文。

堆积着大量甲骨的窖穴

占卜有固定的程序,贞人向神倾诉欲占卜事项,然后烧灼甲骨,取得“兆”。如果商王参加了这次占卜,就由商王根据“兆”和贞人的判断,得出最终结论;如果商王没有参加这次占卜,就由贞人的判断为最终意见,并由贞人将结果报告给商王。

最后,是将卜辞刻在甲骨上,称为刻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该包括四部分:一、序辞,交待占卜日期和人物;二、命辞,记录所卜问的具体事情;三、占辞,记录视兆的人判断吉凶的话;四、验辞,应验的话。其实占卜并不是一次,有的时候要占卜多次,根据记载,最多的一次占卜了22次。

那时,人类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是又爱又怕,因此人们很迷信占卜。聪明的统治者利用了这一点,利用占卜,加强神学观念,王位也就坐得稳稳的了。

论占卜的重要性,可以举个例子,武王伐纣后,列举了纣王的几条罪证。有一条就是,“昏弃厥肆祀弗答”,这句话是说纣王不再祭祀了。的确,商朝有200位贞人,武丁那时候有30多人,到了纣王就只有几人。是不是纣王轻视了占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呢?

不过,随着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人的占卜和甲骨文遂不为世人所知了。(未完待续)

夕阳下的殷墟,无言地诉说着不被人知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