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欣赏

 爱雅阁 2011-08-16

殷墟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殷墟甲骨文欣赏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13.5厘米 宽4.5厘米

    黄组卜辞。牛肋骨材质,背面有凿、灼,正面刻贞人斥的占卜记录。占卜内容是:在四月辛酉日,贞人斥分别在阜□和阜兆两地贞问,王举行岁祭和柰祭,有无灾凶。
 

    牛头刻辞 (甲3939)

    长39.5,宽17.5公分

    小屯横十三.五丙坑出土

    民国十八年第三次发掘所得,为第五期的记事刻辞,记载获得白兕及征盂方的事情,盂方是殷的敌国。全篇文字用刀来回刻出,有如双钩,字体风格与金文较近。
 

 

甲骨文

    

    殷墟遗址,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域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目前,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范围为414公顷,缓冲区的总面积为720公顷。

    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它以象形为基础,有4500个单字和固定的语法结构。源于殷墟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其书写形式虽然经过了3000多年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1928年,考古人员对殷墟进行了正式发掘,这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殷墟遗址的发现名列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300多年,是中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点,以其完整的都城遗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中国青铜文明最杰出的代表。

    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纹饰神秘,是沟通人、神关系的祭祀礼器。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采用独有的片范铸造法和复杂的铸铜工艺,达到了古代东方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峰。以妇好墓玉器为代表的殷墟玉器,采用圆雕、俏色、双勾阴线为主要技法,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堪称世界玉雕艺术宝库中的精华。现存铜器、玉器作坊遗址和数量惊人的出土青铜器、玉器等,构成了古代东方发达的青铜文化和艺术的杰出见证。

    以宫殿宗庙建筑为代表的殷墟建筑,采用黄土、木料等建筑材料,夯筑高大厚实的台基,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特色。以M1001等为代表的12座商代王陵大墓深埋地下,墓室宏大,棺椁极尽奢华,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78年来发掘表明,殷墟地下遗存十分丰富。截至目前,殷墟发现了超过110座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2500多座祭祀坑和族邑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等大量遗迹;发现了数十处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等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约15万片甲骨,及6000多件青铜器和数量巨大的玉器、陶器、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构成了殷墟这一商代都城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殷墟仍然有大量遗存不断发现,呈现出巨大的考古潜力。如1999年在传统殷墟遗址东部边缘发现的洹北商城,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把殷墟的建都史提前了数十年。一系列的新发现表明,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还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作者:李根林 周伟)

    简介: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开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以后陆续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近年来又在陕西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较早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瑰宝。甲骨文还没有完全定型。

    甲骨文作为书法,在结构、笔法上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它的笔法有方有圆,它的结构长短、大小略无一定,这是与大小篆显然不同的地方。字体的变化也很大,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从整休来看,在一片甲骨之中,或谨密严整,但其刻画的朴劲,较之金文更为古雅宽博,尤存尚质之风。

    此骨系河南安阳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图为商代一块牛骨,匕首形。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普通的牛肩胛骨经过精心雕刻,立即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简介: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开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以后陆续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近年来又在陕西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较早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瑰宝。甲骨文还没有完全定型。

    甲骨文作为书法,在结构、笔法上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它的笔法有方有圆,它的结构长短、大小略无一定,这是与大小篆显然不同的地方。字体的变化也很大,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从整休来看,在一片甲骨之中,或谨密严整,但其刻画的朴劲,较之金文更为古雅宽博,尤存尚质之风。
殷墟甲骨文欣赏

    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而汉字本身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也是一种艺术品。古人有“书画同源”之说,反映出汉字所包涵的绘画艺术因素。尽管在远古的陶器上发现一些记号,人们认为这可能是原始的文字,但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仍要算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本世纪学术界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商代人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这许多占卜记录,沉埋地下数千年,19世纪末开始在殷墟出土。1898年,学者王懿荣从药材商那里得到一批甲骨,他辨认了上面的刻画,意识到这是一种古文字。甲骨文从此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此为材料来展开文字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热点。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殷商甲骨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殷商甲骨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稀世之宝。在十五万计的甲骨文宝档中,有一片非常著名并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见图)。

    该骨属殷商时的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刻辞,骨面有刻辞4段,应为28字,实为24字,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

    这块牛肩胛骨的原藏家是近代收藏家刘体智。刘体智的旧藏甲骨共有28450片,是国内外私藏甲骨中最大宗者。他的这批甲骨于1953年夏天售归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1958年由该局拨交给现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图书馆。

    最初,有的甲骨学者对这片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并不看好,认为它只是一片伪刻牛肩胛骨。该骨最早的拓片险些埋没了这件珍品。由于该拓片只拓了有字部分,并没有拓出该骨的全形,同时,上面的刻辞也非卜辞,骨的背面也没有施以钻凿的痕迹。拓片没有拓全、没有钻凿痕迹可作参考,这些都给正确判断该骨的真伪增加了难度,进而导致了甲骨学者对该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是一片伪刻。

    所幸,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对这片牛肩胛骨进行了考证。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与杜撰不同,应属武丁时期刻辞。他在1944年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他对这片牛肩胛骨的释文是:“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这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似。

    甲骨卜辞中有四方,如“北方受年?西方受年?”又如,人们所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着东南西北方,这里的东南西北四方只是含有方向之意。而这片“四方风”刻辞则不然,它是把以上四方与时节相编配并参照草木禾谷生长的特点衍生出了析、夹、夷、宛四方神名,象征着草木禾谷春萌生、夏长大、秋成熟、冬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依次有风曰协、风曰微、风曰彝、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这是根据四方风在不同时节的特征而命名的。风曰协,是指和煦之风。风曰微,是指微弱之风。风曰彝,是指大风。风曰(“役”字改双立人旁为单立人旁),是指烈风。在3000多年前人们崇尚鬼神,极度迷信的时代,能够对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给予准确的命名,无疑对国家的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灾害、疾病、祭祀等事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胡厚宣先生的考证,杨树达在其所著《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序中说:“而甲学诸家能以故书雅记稽合甲文以证明古史者,寥寥不过数人,胡君厚宣其一也。庐江刘氏藏一片,所记为四方风名,君以尚书尧典及山海经诸古书证合之。是其事也,昔王静安以楚辞山海经证王恒、王亥,举世莫不惊其创获。及君此文出,学者又莫不惊叹,谓君能继王君之业也。”此片牛肩胛骨所刻的内容是从事甲骨学研究的学者以故书雅记稽合甲骨文以证明古史的范例之一。(作 者:贾双喜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

    清末,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吏,他非常爱好考古和文字学。一次,他在生病时,正在对着处方查看药味,突然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刻有许多的花纹,而且那绝不是天生的纹路。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花纹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耐人寻味。居于丰富的学识和大胆的猜测,他认为这是古时的一种文字,并下决心弄清这些“字”的来历。不久,他得知这些龙骨是从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贩运而来的,而其中有“字”的则是从河南安阳西北5公里的小屯村运来的。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这个地方正是殷(商)代的国都所在地。

    “甲”是指龟甲,甲文多数刻在龟的腹甲上,少数刻在背甲上;“骨”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二者合称“龟甲兽骨文”,简称“甲骨文”。它反映的时代,是商代国王盘庚将国都由奄(yǎn),今山东曲阜,迁到殷起,到商代最后一个国王为止,共273年的历史。

    尚待,奴隶主笃信占卜的灵验,不论大事小情,都要用占卜的方法卜测吉凶。生了病,当然也要占卜,要问问祖先这病能不能好。他们先在龟甲上和兽骨上凿个槽,再用火灼,以裂缝的情况预卜吉凶。因为甲骨文多数记载的是占卜的文字,因此又称为“卜辞”。
 

    拓片影像: 09745

    释文: 甲午卜宁贞 北土 受年 甲午卜宁贞 北土 不其受年 二告

    分类: 社会生产; 农业

    资料来源: 甲骨文合集 第 4 册

    期别: 第 1 期   

    今译:甲午这一天,主管贞卜的宁进行贞卜活动,北土能取得大丰收吗?北土不能取得大丰收吗?祷告了两次。

商 甲骨文欣赏

商 甲骨文欣赏

 

    这是殷王武乙贞问祭祀先公、先王的卜用牛胛骨,长16.2cm, 宽6.5cm。

    刻辞:

    甲午贞:乙未高祖亥[羌□牛□]、大乙羌五、牛三,祖乙羌[□]牛[□]……小乙羌三、牛二,父丁羌五、牛三,亡?茲用。

    (‘贞’)

    说明:

    这段卜辞是说:在甲午这一天进行占卜(武乙、文丁卜辞多省略贞人名),贞问在乙未(卜问的第二天)是否举行祭?祭高祖亥、大乙、祖乙、小乙、父丁,用羌牲和牛牲(各用羌五、牛三;羌三、牛二不等),(各先公、先王将)无害(于殷王武乙)?此用。    (撰稿人:林小安)
 

 

    这是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长14.5cm,宽8.5cm。其背面有占卜时烧灼过的钻坑和凿坑。

    卜辞:

    丁巳卜宾贞:妇婡不疾?

    贞:妇婡其疾?

    (‘贞’)

    说明:

    第一句卜辞的意思是:在丁巳这一天占卜,由名字叫“宾”的贞人贞问。贞问妇婡(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第二句卜辞的意思是:贞问妇婡是否会有疾病?

    殷人占卜一般都需从正反两面来贞问。故第一句贞问是否不会生病,第二句则贞问是否会生病。“”字不识,可能是身体某部位的名称。若然,则这段卜辞是贞问妇婡身体的某部位“”是否会有疾病。    (撰稿人:林小安)

 

    这是殷王武乙(文丁?)贞问祭祀先公、先王的占卜用牛肩胛骨,长10.5cm ,宽3cm。

    卜辞:

    甲寅貞:自祖乙……毓……

    丁巳小雨不延。

    戊午貞:多宁以鬯自上甲。

    甲子贞:有伐于上甲羌一、大乙羌一、大甲羌自。

    丙寅贞:王有岁于祖乙牢……牛。

    (‘毓’,‘宁’,‘伐’)( 岁字从戉(钺),中有点,当是刿字的原始初文,亦是杀牲之法。)

    说明:

    第一句是在甲寅这一天占卜,贞问自祖乙(残)……

    第二句是记录丁巳这一天小雨,不再绵延。

    第三句是在戊午这一天占卜,贞问用香酒祭祀自上甲以来的先公。

    第四句是在甲子这一天占卜,贞问用杀牲之伐祭祭祀上甲、大乙、大甲等先公、先王。

    第五句是在丙寅这一天占卜,用祭祀祖乙。     (撰稿人:林小安)
 

 

    拓片影像: 12870

    释文: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分类: 思想文化; 气象

    资料来源: 甲骨文合集 第 5 册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材料

    商代晚期占卜所使用的材料是龟的甲壳和兽类骨骼。主要使用龟的腹甲,间或也用龟的背甲;兽骨则主要使用牛的肩胛骨,偶尔也使用牛的肋骨或鹿、羊、猪的肩胛骨等。龟甲和牛肩胛骨经过初步加工后,还要进一步刮削和磨光,然后在它们的反面挖和钻制出圆形和长椭形梭状的巢槽,以便在占卜时用火在这些巢槽内烧灼,使正面相应的部位出现裂纹。长椭形梭状的巢槽叫作凿,一般长约1厘米左右,口宽底窄,呈梭状斜槽。圆形的巢

    甲骨文的文字学价值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
 
中国文明因为连绵不断持续了数千年,所以地下遗存非常丰富。自从二十世纪现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市,有一片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都城废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据记载,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这里,此后近三百年,这里一直是商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击败商朝最后一个帝王纣王,商朝灭亡,这里沦为废墟。由于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所以这里就被称为“殷墟”。

    殷墟的发现和发掘,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自从1928年首次发掘以来,这里出土了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在内的大量文物,其中甲骨文的发现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大事之一。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无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龟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开裂,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灵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在殷墟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三千个,在这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

    研究甲骨文最早的专著是1913年出版的刘鄂的《铁云藏龟》。



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1929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一书,是另一部重要专著。目前中国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权威有北京大学的裘锡圭教授、中国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教授等。

    除了在殷墟发现的商代甲骨,近年考古中还发现了时间更早的西周时代的甲骨,只是这些甲骨上记载的文学非常少,因此没有商代甲骨重要。而殷墟发掘的重大意义也并不止于甲骨文的发现。7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共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50多座、王陵大墓12座、贵族平民墓葬数千座、祭祀坑1000座、手工业作坊5处、车马坑30多座,以及大批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所有这些,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形象。

精美甲骨

精美甲骨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结构完备的甲骨文,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都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发现夏代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诸方面。这一时期,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文字 商朝

    国家一级文物

    1950年接受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旧藏

    记殷高祖王亥之事
甲骨文十二属相

    此字为车。图片依次为拓片、摹写、结构图、复原图1、复原图2。点击可放大。

    复原图取自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皇家博物馆网站,结构图取自《殷周车器研究》

    象形字,车字在甲骨文中异体较多,明显的特征是两个车轮。最初车轮为圆形,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变成了方形,再后来,两个轮子简化为一个。如果想做进一步研究,殷商帝国大祭司推荐郭宝钧先生的《殷周车器研究》。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今本《说文》:“男,丈夫也,从田力,言丈夫致力于田也”。最初,“男”的写法为左田右力,后来演变为上田下力。

    男、任、田在古文献中为同一种爵称,甲骨文所见的爵位有侯、伯、子、男(任、田)等。

 

 

    此字为“丞”(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

    现取李乐毅先生对此字之解释如下:

    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陷坑里,上面伸来了一双救援的手,其本意是拯救,后来“丞”多用于官名,就另造了“拯”字。

    这个字是“帚”,左一、二为拓片,三为摹写,四为图示,象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左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杆、黍子杆做的笤帚,与字形很为相像。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了数百次之多,甲骨文中常借用为“妇”——“妇”的繁体字为(女帚),女为字形,帚为字声,殷商的“帚”、“妇”二字读音是一样的,在今天中国河南安阳、濮阳一带,帚和妇的读音也是相近的。甲骨文中的“帚”常表示一些特殊地位的妇女,如“帚好”、“帚(女井)”、“帚(女果)”、“帚(女女)”等,这些人物据统计有六七十位,甲骨文通称她们为“多妇”,今人称她们为商朝“诸妇”。诸妇在商朝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以带兵打仗,死后可以享受祭祀。有人说,她们是商王的妻子,也有人反对,但是她们肯定是商朝统治阶层成员。

    到了小篆,此字上半部和下半部均发生讹变,已经看不出原意,《说文》关于此字“从又从巾”的解释也是错误的。

    商:四祀弋其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