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甲骨 百年探源。。。陈兴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8-13 发布于陕西


北京晚报 | 2023年08月13日

陈  兴


  刻辞卜骨卜问天象,其中有“云”“虹”等字


  刻辞卜骨记载了商王田猎时发生的一起车祸

  龙骨成珍本偶然,先王占卜始窥玄。

  廉生积学知奇物,刘鹗藏龟辑拓篇。

  百载风云多创见,四堂遗范领时贤。

  契痕斑驳留殷鉴,洹水光华待考研。

  距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已经过去了一百二十多年。在这一百二十多年里,对殷商文字及其历史的考据,成就斐然。我并未深入研究甲骨文,仅凭着对古老文字的兴趣作了一首诗,并聊缀数言,为古代文明的传播做些介绍。

  如今公认的甲骨文的发现者,是前清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字廉生),1899年他因病配药,在一种名为“龙骨”的龟甲、兽骨方药上,发现了契刻的疑似文字的图案。通过广泛的搜集与研究,他认为这是殷商时期的遗物。先民无法理解许多自然现象,又认为福祸吉凶随时变化,只好求诸于鬼神。他们觉得占卜是和鬼神沟通的方法,每逢祭祀、战争、田猎、疾病、人事等重大时刻,都以占卜来判定吉凶,用龟甲、兽骨把卜辞记录下来。占卜的方法是取龟甲(以腹甲为多)或兽骨,磨削平整,在背面钻、凿小洞,以不穿透表面为限。祝祷后,用烧热的树枝灼背面,使其出现裂痕,根据裂纹的形状来判定吉凶,再把卜辞、占卜结果、占卜次数等刻在甲骨上。据说甲骨占卜在商以前就已出现,但因文字处于雏形,尚未发现刻有卜辞。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文字史及中国历史重新定位。可惜第二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慈禧太后逃往西安,王懿荣感到为臣深受耻辱,自杀殉国。

  王懿荣殉国后,其子将甲骨转卖给父亲的好友刘鹗(字铁云),即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编辑了《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辑录。孙诒让也是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受《铁云藏龟》的影响,他在1904年和1905年撰写了《契文举例》《名原》二书。

  罗振玉(字雪堂)和王国维(字观堂)对甲骨文有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不少著作。罗振玉鼓励刘鹗出版《铁云藏龟》并为之作序,表明“龟甲文字可以代表中国文字之起源”。通过研究,罗振玉发现甲骨来自洹水流经的安阳小屯村,便派人在当地收购了近两万片甲骨,并作分类;他还到安阳实地考证,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确定甲骨出土处是殷王朝的都城,著有《殷墟书契考释》等书,为后世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国维是把西方的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他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互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将乾嘉以来的传统考据学方法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方法相结合,为甲骨文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创立了新方法。他的著作很多,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等,对甲骨文研究有开拓性的功劳。

  此外,郭沫若(字鼎堂)在避居日本的十年间也钟情于甲骨文研究,出版有《殷契粹编》。董作宾(字彦堂)根据出土的甲骨考订先王世系,补充了史前资料。因这四个人的字里都有“堂”字,故称“甲骨四堂”。

  最早研究甲骨文的日本学者是明治、大正时代的汉学家林泰辅,他的《龟甲兽骨文字》是日本第一部甲骨文研究的著作。日本知名的甲骨文研究学者还有贝冢茂树、松丸道雄等。加拿大的明义士于1917年到殷墟考察,他一待就是十五年。明义士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临摹了2369片甲骨,出版《殷墟卜辞》一书,开摹本著录之先。

  在中国,除了“甲骨四堂”,李济、梁思永、陈梦家、容庚、马衡、胡厚宣、朱芳圃、唐兰、商承祚、于省吾、张政烺、屈万里、饶宗颐、李学勤等人,在甲骨文研究上也各有成就,相关研究得以不断深化。

  回顾甲骨文研究的百年历程,可知初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紧接着日寇侵华,民生凋敝,前辈学者在极其艰辛的环境下,一直坚守学术阵地。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所长傅斯年派出以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为首的团队,先后十五次到安阳组织发掘,发掘工作直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止,在这十年间收获颇丰。特别是1929年第三次发掘工作即将结束时,考古队在大连坑南井井口发现了四块叠在一起的完整龟甲,龟甲上共有二十一条卜辞,有一字多次出现,董作宾经过细致研究,认为这是“贞”字。他在《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发表了《大龟四版考释》一文,提出“贞人”的概念,“贞人”即占卜的人;这一重大发现,令甲骨学研究进入新时代,“因贞人以定时代”的甲骨文分期断代标准被确立。由“大龟四版”的发现,还总结出甲骨卜辞的书写体例,一条卜辞由前辞(叙辞)、问辞、占辞、验辞组成,这对释读甲骨文有莫大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了对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才华横溢的新月派诗人陈梦家自1932年随闻一多转学考古,后来撰写了七十万字的《殷墟卜辞综述》,为甲骨学研究作出很大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术活动近乎停滞,直至1976年发掘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出土大量陪葬品,为研究史前女性参与战争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改革开放后,甲骨文研究枯木逢春,年轻学者辈出,加之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越发丰富,有现代科学提供支持与帮助,前途更显远大。在释字、释文,疏理世系年支,订正史前历法、地理及对贞人的考证以至对历史事件的辨识,对古书记载的勘误,特别是典籍记载缺如的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以前的朝代年份方面,均有补充和订正。在利用甲骨卜辞,结合钟鼎铭文和历代文献记载,对先民生活状况、祭祀礼节、社会关系、人情物理、生产水平的考据方面,也有莫大的成就。可以说,甲骨文研究正向着综合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996年,由国家科委主持,以李学勤教授等为首席顾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甲骨文的取证便是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古老的文明对今天的社会仍是“殷鉴不远”。

  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及文明的了解,彰显着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繁荣程度。有些人认为这些历史遗物已无现实意义,远古的文化是愚民的工具,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殷墟文物的出土,对疑古派的论调作出有力的反驳,用实实在在的文物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例如屈原的《天问》和《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典籍中提到的王亥,是“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始祖,由甲骨文的记载证实他为商代的第七位君主,“高祖亥”原来是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

  甲骨文的发现,也令中国的书法中多了一种书体,而且是最古老的书体。中国书法一直以楷、隶、草、行、篆为主要书体,而甲骨文是契刻的文字,瘦硬通神,有独特的美感。用毛笔书写甲骨文时,以线条的疏密变化、运笔的轻重徐疾,还有藏锋露锋来营造韵律感,具有清雅、朴素之美。因甲骨文的笔画基本上由直线和曲线组成,十分单调,这就意味着在书写时要谋变化、求生气,与此同时笔意要连贯,其实比其他书体更难处理。由于能识读甲骨文的人不多,书写者往往附有释文,以便让人看明白。

  罗振玉集甲骨文字成书法,编有《集殷墟文字楹帖》《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开甲骨文书法之先河。而后王国维、董作宾、容庚、丁辅之、章钰、简琴斋、黄宾虹等,都以甲骨文书法名世。罗振玉是较全面的甲骨文书家,由于他在甲骨文领域深耕多年,其甲骨文书法于分章布白、字形神采上彰显出大家风范;黄宾虹是著名画家,其甲骨文书法以画入书,别具一格。但甲骨文书法的局限较大,因字不够用,很多现代字词只能通过造字或替代的方式来解决——造字是把字的某些部分拆拼重组,替代是用别字代替。甲骨文字的构造,已有“六书”的端倪,如象形、会意、假借等。

  虽然在这一百二十多年里,甲骨文研究的成就斐然,但要考证、探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单释字一项,在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中约有四千多个单字,如今能释读的只有两千五百多个单字。至于释文,能读懂的也不多,而且现在通经典、明古史的人才缺乏,年轻学者在基本功上不能和前辈学者相提并论。特别是商业化社会影响了做学问的人,今人与前人的一心一意、不怕艰苦、不计报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

  现代社会,研究的便利性远胜当年,但学者的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如今的大学,基本上都是重视科学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品格上有缺失。所以,我们要以研究甲骨文的前辈学者为榜样,持续推进甲骨文研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