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孤儿?别这么刻薄,请叫我们“无子乐龄人士”!

 译言 2021-05-02

译言·译眼看世界

如果你刚好单身又没有孩子,那么下面这些量身定做的恐怖故事,相信你一定已经耳熟能详:等你老了就会很悲惨的,你会无家可归、孤苦伶仃、孤独终老……或许是唯恐单身人士已经听到麻木,美国近年兴起一套更耸人听闻的说辞——“老年孤儿”,意指单身无孩人士年老体弱时无人照料,犹如孤儿。

对比国内常用的“孤寡老人”的称谓,“老年孤儿”这一描述显然更添悲情色彩。配合某些耸动的标题“自由惯了的婴儿潮一代或将成为'老年孤儿’,要狂野自由?年轻时很爽,年老时很不爽!”,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儿。然而,单身人士请稍安毋躁,婚育人士也暂别高枕无忧。剥开收割焦虑的外衣,这个新概念下仍有相当严肃的议题值得我们探讨。

01

数字上的老年孤儿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报道,玛丽亚·托罗拉·卡尼博士针对老年孤儿进行的研究显示,美国65岁及以上人士中有22%面临沦为“老年孤儿”的风险——这些人既没有配偶,也没有儿女,因此在需要帮助时很可能无人照料。

我们能直观感知到这个数据并非夸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过着单身生活,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无论单身还是已婚)膝下犹虚。即便是育有子女,家庭规模也在缩小。这意味着未来能够照顾老人的成年子女越来越少,能担此重任的兄弟姐妹、表亲等亲属就更少了。

02

谁会成为“老年孤儿”?

请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如果你已婚已育,是不是就一定老有所养?如果你不婚不育,是不是就注定晚景凄凉?

答案都是否定的。结婚了也有可能离婚或者丧偶。如果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即便你比配偶先行一步,也不意味着你的配偶就一定会在身边照顾你——配偶可能需要你同等的照料,甚至更多,又或者根本不太懂得照顾人。

无论已婚还是单身,为人父母者可能也会发现,养儿并不能防老。子女长大之后可能会忙于工作、儿女或者其他,也可能住得很远,又或者本身就关系疏离。

也许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人们婚后会变得相对孤僻。与单身时期相比,他们婚后更少联系兄弟姐妹和父母,也更少关心朋友和邻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这种变化归咎于生儿育女,因为丁克人士也会在婚后疏远家人和朋友。那么,理论上,单身长者有可能比已婚长者保持更多的人际联系。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倚靠理论假设。针对澳大利亚、芬兰、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六个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士,研究人员试图找出社交网络最有可能受限(相对小型)的组别,结果发现,没有子女的长者,无论已婚还是单身,往往社交网络更狭窄。但研究同时发现,一直单身且没有子女的女性,她们的社交网络尤其可能不受限制,尤其可能包括朋友,六个受访国家中五个国家均是如此,澳大利亚除外。(然而,另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更年长单身女性的研究发现,她们在社会团体和志愿者中尤其活跃。)

03

如何为安享晚年做准备?

我曾出版一书《我们现在如何生活:在21世纪重新定义家居和家庭》。写作期间,我跑遍全国拜访别人的家,了解他们的生活。我想知道他们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自己的空间、自己共同生活的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活空间”。其中一章《新式老年时期的生活空间》是探讨人们在老年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这一章的副标题是《拒绝养老院!》。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纷纷表示,他们不想最后被送进养老机构。

我的受访者远未失去自理能力,也一早就开始寻找新方法对抗“老年孤儿”的风险。有的长者打算与别人结伴生活,也有很多长者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独立生活,因此想出了很多新法子。

以下是我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长者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终身不婚不育,也不至于沦为老年孤儿。

  • 搭伙生活。长者搭伙的对象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搭伙之后才逐渐熟悉的新相识。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分摊费用,而是分享生活。你可以理解为老年版的《黄金女郎》。

  • 多代同堂,或与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员合住。有别于过往老来从子的墨守成规,新时代的长者坐镇大家庭完全出于深思熟虑的自主选择,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而非对社会期望的盲从。新式之处还在于,家庭成员重视团圆也重视隐私,比过往旧式大家庭更强调个人时间和空间。

  • 共益社区。入住共益社区的长者可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也可能和别人同住,重点是左邻右里都愿意参与长者的生活,比如偶尔分享餐食和共同打理社区。实现形式包括共住社区等多种创新形式。

  • 长者社区。有些长者入住专为55岁及以上(或62岁及以上)人士而设的社区,或者在房车营地等区域建立自己的长者社区。

  • “希望草地”的荣誉祖父母。“希望草地”是一个由收养家庭组成的温暖社区,致力于照顾寄养及收养儿童。各个收养家庭的父母之间都真正了解收养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孩子之间都是友好的玩伴,而成为荣誉祖父母的长者会为这里的父母和孩子提供帮助,也会收获整个社区所有人的爱。

  • 二人社区。长者可以在保持自住的同时与好友建立一个紧密的二人社区。比如,两名单身女士可以同住一套联排别墅,中间用车库隔开,这样就能同时保持隐私和社交。又比如,两名丧偶的女士相邻而居,她们可以整天待在一起,但互不干涉对方私隐。

  • “友邻村”计划。有些长者没有加入共益社区,也没有住在好友隔壁,但也可以通过注册加入当地“友邻村”计划,在有需要时获得帮助。该计划专为喜欢独居的长者而设,提供出行接送等日常杂务帮助,同时也为感兴趣的长者提供社交机会。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关于老年孤儿的报道中,一位老年病学教授建议,当长者所需帮助超过“友邻村”等项目的能力范围时,他们可以考虑聘请住家看护。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我的几位受访者也有类似想法。然而,现实层面至少面临两个挑战:其一,不是人人都雇得起住家看护;其二,正如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朴爱珍在其著作《尊严的时代》中所述,面对美国的老龄潮,我们缺乏足够的人手来应付老龄人口的护理需求,也缺乏相应的人力和政策性基础设施以支持不断增长的需求。但通过这本书,朴爱珍成功引起了大众关注,并逐步接近她的冀望:“一场灾难级国家护理危机的开端,实际上也可以成为各级积极转型的一个重大机会。”

04

礼貌用语

网站“无子乐龄”发声呼吁:“请注意您的用词,请不要叫我们老年孤儿。”网站成员详细指出了这一诨名的诸多问题,例如:

  • 不准确,孤儿是指没有父母的人,他们不是。

  • 利用了老年人像孩子一样的刻板印象。

  • 充满了怜悯、嘲讽和污名化,剥夺了长者的权利。

  • 年龄歧视。

我再补充一条:单身歧视!

正如网站所言:“请叫我们'无子乐龄人士’就行了,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