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发危险度分层到底有多重要?医生终于说出大实话!

 ai如流星 2021-05-03

分化型甲状腺癌占甲癌病例的95%,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绝大多数分化型甲癌预后较好,经规范化综合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无瘤状态。
为了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对甲癌患者的个体化术后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国2021版指南在明确指出:对于分化型甲癌均应进行术后TNM分期和复发危险度低、中、高危分层。
不知,你的病情进行了TNM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吗?


我们结合新版指南来了解下,复发危险度低、中、高危是如何定义的?
1、低危组
乳头状甲癌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乳头状癌可定义为低危组;
(1)无局部或远处转移,
(2)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均被彻底清除,
(3)无肿瘤侵及腺外组织,
(4)原发灶非侵袭性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鞋 钉型或柱状细胞型等),
(5)如果给予放射性碘-131治疗,治疗后显像无甲状腺外碘摄取,
(6)无血管侵袭,
(7)cN0或≤5个微小转移淋巴结(<2 mm)pN1;
滤泡型-乳头状甲癌:腺内型、包裹性;
滤泡状癌:腺内型、分化良好的侵及包膜的滤泡状癌,无或仅有少量(<4处)血管侵袭;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腺内型、单灶或多灶,无论BRAF是否突变均为低危组。
2、中危组(所有分化型甲癌)符合以下任何条件之一者:
(1)原发灶向甲状腺外微小侵袭,
(2)首次放射性碘-131治疗后显像提示颈部摄碘灶,
(3)侵袭性病理亚型,
(4)伴血管侵袭的,
(5)cN1或>5个微小淋巴结(最大径均<3cm)pN1,
(6)伴有腺外侵袭和 BFAFV600E突变(如果检测BRAF)的多灶性微小癌;
3、高危组(所有分化型甲癌) 符合以下任何条件之一者:
(1)原发灶向甲状腺外肉眼侵袭,
(2)原发灶未能完整切除,
(3)有远处转移,
(4)术后血清Tg提示有远处转移,
(5)pN1中任何一个转移淋巴结最大径≥3cm,
(6)伴广泛血管侵袭(>4处)的滤泡状癌。

复发危险度分层有何价值?
本文针对低危甲癌进行分析解释!
1、低危组是不需要进行碘-131清甲治疗的。这点一定要注意,避免错误分期导致不必要的碘-131辐射损伤。
指南指出:大部分低危或中危伴有低危特性的甲癌患者并不能通过碘-131清甲降低肿瘤复发及死亡风险
然而,指南又指出:为了便于随访检测甲癌病情及可能发现隐匿转移灶,激素进行临床在分期及指导后续治疗的前提下,上述甲癌患者是可以选择性行清甲治疗。
2、若清甲,低危组的剂量不宜过高。
研究提示,低危患者用1.113.70GBq的碘-131清甲,两者清甲疗效无明显差异,然而后者治疗后短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但也有研究的结论正好相反。
3、低危组无需进行碘-131辅助治疗。
碘-131辅助治疗的意义是探测并清除术后可能残存的隐匿于甲状腺组织或侵犯到甲状腺外的微小癌灶,以降低复发或肿瘤相关的死亡风险。
对于高危组患者,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总体生存率及疾病特异性生存,因此可作为常规推荐。
但,多项研究表明辅助治疗对低危患者未能显著改善其总体生存率及疾病特异性生存,因此不常规推荐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低危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等,同时还需结合术后颈部超声和Tg/TgAb、手术情况,除了极低危的患者不推荐辅助治疗外,其余的低危患者可结合患者的意愿及术后的评估情况选择性推荐。

4、低危组甲癌的TSH抑制治疗不宜过低。
随着对分化型甲癌疾病特点、TSH抑制治疗有效性和亚临床甲状腺毒症危害认识的不断加 深,2012年开始倡导要根据初始复发危险度分层设定相应TSH抑制目标,低危甲癌患者无需长期、过度抑制TSH
初始复发风险为低危的甲癌患者,如果治疗反应良好,持续5~10年TSH抑制治疗后,可转为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即TSH不超过正常上限即可
因此,在设定甲碘-131治疗前、后的TSH抑制治疗目标时,均应结合患者的初始复发风险、TSH抑制治疗不良反应风险和治疗反应分层。

正确认识甲癌的复发危险度分层。
通过对新版甲癌治疗进行梳理,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复发危险度分层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低危组被分到了中危或高危,则可能要进行碘-131治疗,增加治疗费用不说也将接受不必要的碘-131辐射损伤(尽管很低),以及因过度TSH抑制将增加骨质疏松、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副作用的风险。
如果中危或高危被低估成低危,则可能因治疗不足将延误病情。
因此,作为临床医师应尽可能的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所有信息,做到准确的复发危险度分层,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