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三)

 tjboyue 2021-05-04

二,外三合

现在流行的内家拳对于外三合的理解是:手足膝肘肩胯的动作要整齐划一。

这是错误的!

正是由于对内家拳的外三合这个最基础最根本的概念的谬传,才导致了内家拳沦为现在的花架子!

走路、走正步、跑步、跳街舞、体操、搬东西、做饭、打字写字、操作机械等人体所能够作出的任何动作,都很容易达到外形动作整齐划一的程度,但那不是武学的功夫。一个跳街舞的即便将一个手脚同时向前的与打拳一样的动作跳二十年,也不会形成功夫,依然是街舞而已!

同样,打形意拳的五行拳的人,如果仅仅以外形动作整齐划一来打拳,而不进行内家拳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那么就是打一辈子五行拳,也不会练出功夫的---------即巨大的能量蓄发和打击力量。

即便在外形动作的整齐划一中加入蹬脚、扭胯、扣肩等以肌肉的紧张收缩的方式进行的发力动作,那么充其量练出来的还是肌肉紧张发力的功夫,依然存在着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蹬脚、扭胯、扣肩这三个主要动作还是由排列方向不同的肌肉以各自为战的方式完成的,所以达不到内家拳所追求的极致的能量蓄发的目的。所以仅仅以外形动作整齐划一加上蹬脚、扭胯、扣肩来打五行拳的人,其练出来的劲力是无法超过弓马步冲拳及格斗术的直拳摆拳勾拳的劲力的。

所以拳,绝不是由外形动作决定的,而是由身体的能量蓄发决定的。能够打出多大的打击力量,是由身体能够蓄发出多大的能量决定的。而外形动作的整齐划一是与能够蓄发出多大的能量和力量无关的。

对于内家拳的任何理解,都要从能量蓄发的科学角度出发。

外三合的要求是:手足膝肘肩胯这六个部位要以统一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

如果手足膝肘肩胯六个部位能够以统一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了,则外形动作自然整齐划一---------即外形动作的整齐划一是功夫的结果的外形表象,而不是能量蓄发本身。

形意拳的创始人李洛能在形意拳论中说: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

大家看到这句话时,可能只看懂了“整齐”这二个字,而对于其他的“身体运转”、“顺逆”、“起发”等词语就不解其意了。

手足膝肘肩胯这六个人体的大关节部位能够形成身体的所有外形动作,所以,约束住了手足膝肘肩胯这六个部位的动作,就能够使周身整体这块巨大的“肌肉”能够以统一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从而抛弃每块肌肉紧张收缩的各自为战的能量蓄发。由于手足膝肘肩胯这六个部位是身体的大骨节,约束这六大骨节就是约束了人体骨架结构,故外三合为易骨。

那么在外三合的要求下,周身整体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统一的能量蓄发呢?

那就是身体在竖向的向下压缩与横向的左右旋转,身体的压缩旋转就是将身体向拧螺丝一样拧入地下,从而让周身整体从头部开始逐节向下压缩以生成下行脚蹬地的极致能量,以获得地面给予的极致的上行打击力量。

大家看看,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这个能量蓄发的动作,是不是就产生了改进肌肉紧张发力的各自为战、能量蓄发方向不同这两个弊端的效果!

抛弃每块肌肉的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而是让周身整体以压缩旋转的方式进行统一的能量蓄发,就在体内形成了一个向拧螺丝一样的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从而使身体获得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这样就在体内形成了一个上下运行的能量。

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就是内家拳论中描述的周身整体的折叠、拧裹、屈伸、束展。

折叠、拧裹是静态的,由周身整体静态的折叠、拧裹,就能够生成动态的屈伸、束展的能量蓄发。当周身在一条腿上生成折叠、拧裹时,就蓄积出了能量;当周身再反向折叠拧裹时,身体就能够像弹簧一样进行屈伸、束展的能量蓄发了。

这个简单的周身整体折叠、拧裹、屈伸、束展的能量蓄发,就改变了肌肉紧张发力的能量蓄发方式。

用外三合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折叠拧裹打拳久了,就会敛气入骨,此时的折叠拧裹就不是只简单地停留在心胸开合、腰腹折叠、拧腰坐胯、沉肩坠肘塌腕这些外形动作上了,而是将压缩旋转、折叠拧裹深入骨骼,在骨骼中进行压缩旋转、折叠拧裹,仿佛能够把腿骨、腰胯骨、脊柱都像拧麻花一样拧起来,抻筋拔骨---------你能够想象出这样能够蓄发出多么巨大的能量吗!

内家拳将人体分为三节,是因为最主要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就是发生在头部的玉枕压缩、百会旋转,腰胯部位的尾闾压缩、会阴旋转,脚部的脚跟压缩、脚踝脚面旋转这三节之上的。其中腰胯部位的尾闾压缩、会阴旋转生成的能量叫做精;脚部的脚跟压缩、脚踝脚面旋转生成的能量叫做气;头部的玉枕压缩、百会旋转生成的能量叫做神。精气神,就是内家拳周身整体生成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的总和。

当周身整体折叠拧裹生成的下行能量作用于地面,就会使身体获得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这样,用外三合打拳就会生成在体内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并且,用外三合打拳时,周身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生成的下行能量是从百会旋转、玉枕压缩开始形成的,玉枕压缩脊柱,使得脊柱中的每一块骨节都生成压缩旋转,脊柱压缩旋转在尾闾转换为压缩尾闾,尾闾压缩会使会阴旋转,会阴旋转再转换为压缩腿骨,旋转膝盖,再一直压缩到脚跟---------即内家拳脚蹬地的下行能量是从头顶发出的,内家拳周身整体生成下行脚蹬地的下行能量,所以,内家拳就会获得比肌肉紧张发力时只有腿脚能够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更加强大的上行打击能量!

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折叠拧裹虽然生成的是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也同时是传导上行能量的方式,即周身整体哪个部位能够习练会压缩旋转,上行能量才能够传导到哪个部位。

一般来说,人体的腿脚、腰胯部位都是很灵活的,很容易习练出压缩旋转、折叠拧裹,所以上行能量会很容易到达命门。在命门之上,最难习练的是脊柱的压缩旋转、折叠拧裹,尤其是夹脊一段。当脊柱不能习练会压缩旋转、折叠拧裹时,脊柱就好像是一根木头,经过脊柱传导上来的上行能量是死的,不能应用于实战技击。只有当脊柱习练会压缩旋转、折叠拧裹后,脊柱就会像一个弹簧、一根鞭子一样,将上行能量弹、甩上去,才能将上行能量用于技击实战。这就是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论中描述的:力由脊发。

大家看到没有,一个简单的外三合,就改变了身体每块肌肉各自为战的能量蓄发,而使得周身整体生成统一的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肌肉紧张发力的能量蓄发模式。

好,大家明白了外三合,那是不是又生出一个新的疑问:既然内家拳抛弃了每块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那么周身整体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是用什么做出来的?难道不用肌肉紧张发力就能够使得身体作出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外形动作的能量蓄发吗?

好!能够提出这个疑问的人,那就说明您是真正悟进来了!

能够让武学的前辈大师敢于毅然抛弃肌肉紧张发力的底气,则是来源于我们民族的一个古老技艺,即丹道之术!

正是丹道之术习练出来的内里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在周身经络中运行,拉动周身三节生成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才能够实现将周身各部位的能量蓄发内在地连成一体,让周身各个部位的能量蓄发产生相互关联,形成周身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