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家-格物】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精赏——北宋定窑绿釉调查及北宋定器错金浅考

 天宇楼33 2021-05-04

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精  

——北宋定窑绿釉调查及北宋定器错金浅考

河南   王民军  王德林

北宋绿定错金梅瓶

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高29.3厘来,口经3.6厘米,足径8厘米。唇口,短颈,溜肩,长圆腹下收,挖足。足墙内外垂直,墙壁厚薄不匀,一半月芽形渐宽,相对一半渐窄,呈接近椭圆的非正圆形,系挖足时传动工具间隙过大而致。器形修长挺拔又不显纤弱,体态丰满俊逸又不显臃肿,肩部和腹下各有一道“双阴挤阳”式弦纹。手感重量略轻,与白定同器手感相同。足根部分露胎,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泛黄。瓶身有修胎不平留下的小坑点点,竹丝刷痕此有彼无、时断时续、有长有短。整器满釉,足根有粘砂痕迹。釉汁稀簿,釉层不匀,釉色绿中显黄,有长短不一、浓淡不一、形状不一的淌釉痕迹,史称“泪痕”,积釉处色呈墨绿。由于年代久远、釉面泛铅,外底釉面有五彩缤纷的蛤蜊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梅瓶一面错金牡丹纹,牡丹盛开,花朵硕大,娇艳华贵,两片大叶衬托花朵,更显富丽堂皇;一面错金凤鸟纹,凤嘴短粗,凤眼修长,曲颈展翅,向天翱翔,两条绶带状长尾,在身后潇洒飘扬。形象栩栩如生,神态高贵冷艳。牡丹国色天香、风流潇洒,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凤鸟身姿优雅、羽毛美丽,有“百鸟之王”的美称。二王同器,寓意花开富贵来、凤鸣万物荣。北宋时期,装饰艺术在思想观念上偏重美好寓意。牡丹凤鸟纹展现出的便是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尤其在北宋政和年间,“凤戏牡丹”、“牡丹花上凤展翅”、“凤鸣牡丹开”等图案,已经渐渐成为北宋晚期程式化的富贵、吉祥、美好愿望的表现形式。北宋瓷业发达,凤戏牡丹纹的美好寓意在瓷器上找到了无限广阔的表达空间。宋代耀州窑青釉器上的凤鸟牡丹纹、宋代磁州窑梅瓶上的凤鸟展翅戏牡丹等,充分表达出“牡丹凤鸟纹”的美好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错金形式表达牡丹凤鸟富贵、吉祥、美好寓意的瓷器,迄今为止,仅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的北宋紫定错金牡丹纹小碗(口径13厘米)和本文描述的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这两件错金纹饰的北宋定器,虽历经千年岁月摩擦,部分纹饰金粉脱落,但大部错金纹饰依然熠熠闪光,昭示千年后的今人,其出身名门望族的荣耀和曾在皇廷宫苑的辉煌。

北宋定窑绿釉调查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唐代邢窑之后兴起的又一白瓷窑系,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宋代习惯以地名称窑名,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是中国北方烧制白瓷的中心。晚唐至五代期间,定窑瓷器器形简单、制作粗糙,器形以碗盘生活用器为主,处于由粗瓷向精瓷过渡阶段。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的烧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质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加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精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北宋时期,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飞跃进步,尤其是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朝廷选为宫廷用瓷,从此身价大增,瓷品风靡一时。“靖康之变”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定窑逐渐走句衰落。金人接管政权、统治北方后,定窑瓷业很快恢复,有些产品的精美程度不亚于北宋时期的精美瓷品。从有龙、凤纹的一些精美瓷器看,定窑瓷器也是金代统治者选入皇宫用瓷的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走向没落,燃烧了八百年的窑火终于熄灭。

宋代定窑以烧制白釉为主,兼烧少量的黑釉、酱釉和绿釉器。定窑的单色釉瓷器比白釉瓷器更稀有、更珍贵,绿釉瓷器如凤毛麟角。《中国古陶瓷图典·定窑》中,冯先铭先生说:|“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迄今为此,报道北宋绿定的信息很少,被官方认可的绿定有三:一是冯先铭先生在定窑遗址采集的两片定窑绿釉残片,一片较小无纹饰,另一片为盘的残片,刻划云龙纹,龙身魚鳞纹的形状和刻法与白定器上所刻龙纹完全相同,胎质细腻,胎色润白,由此断定,两片绿釉残片为北宋定窑烧制的绿釉瓷器;二是七十年代河北定县出土、现存定州博物馆的定窑绿釉莲池游鸭纹枕;三是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存定州博物馆的北宋定窑绿釉波浪纹净瓶。这几件绿定的釉质都是低温铅釉,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釉二次入窑烧成的。定窑绿釉既不同于辽绿釉,也不同于同时代其它窑口的绿釉,定窑绿釉烧成后,呈色稳定,绿中显黄,釉面有星点状小黑点和细密的开片纹。绿定烧成于定窑鼎盛时期的北宋,距今年代久远,所以釉面有明显的泛铅现象,自然光下观看釉面,金属光泽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为本就赏心悦目的绿釉增添了更多新的光彩。

绿釉器历史悠久、釉色青翠、自成一体,在绚丽多彩的陶瓷门类中别具一格、另成一系。因此,绿定的成功烧制,绝非一日而成、一窑而成,而是有其成熟的技术支撑和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汉代,窑场工匠用铜做着色剂,烧制出陶胎绿釉器,到了宋代,瓷业蓬勃发展,北方地区的许多瓷窑开始烧制绿釉器,有陶胎绿釉,也有瓷胎绿釉,河北磁州窑、河南登封窑、河南段店窑、河南扒村窑,都烧制出了惹人喜爱的绿釉器,绿釉器已经普遍烧制成功。

绿釉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中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为着色剂,属于铜绿釉。但是,在明代孔雀绿釉烧制成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而非明亮的翠青色。在定窑烧造鼎盛时期的北宋中晚期,也未烧制出翠青的绿釉器。烧制绿釉器必先在高温下烧制出素胎坯件,出窑后再施添加铅等助融物质的低温彩釉,再入窑进行低温烧制。这类绿釉器包括陶胎和瓷胎两种,人们称其为绿釉陶器和绿釉瓷器。由于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两者是很难准确区分的。如果除去唐代俑类器物,仅从器皿类器物看,用这种方法烧制的低温釉器物,在中唐时期已经成熟。在河北定州发掘的两座北宋时期的塔基中,出土了几件单色釉瓷器,包括绿釉净瓶和黄釉鹦鹉等。这些低温釉器的特点是,为了在二次烧成时易于施釉和挂釉牢固,在素烧阶段窑温要控制在低于正常烧瓷温度,故意让素烧坯件不够坚硬,让其有较高的吸水率,二次入窑后能夠较好地、更多地吸附釉汁。还因为在素烧坯胎时坯件受热不均,导致胎体的密度不匀,二次烧制时吸收釉汁不均,釉面就会呈色不匀,坯件坚致处釉薄色淡,坯件疏松处釉厚色浓,釉面呈现绿中有黄、黄中泛青的深绿色。这也是本文描述的北宋定窑绿釉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定州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绿釉波浪纹净瓶、北宋定窑绿釉莲池游鸭纹枕、1957年冯先铭先生在定窑遗址采集的北宋定窑绿釉龙纹瓷片等绿釉器、片,与北宋定窑白釉器相比,胎土要粗疏一些的原因。成熟的技术条件,广阔的市场需求,领先的制瓷技术,良好的窑场信誉,北宋定窑成功烧制绿釉瓷器,是其窑业发展的必然。

北宋定器错金浅考

瓷器错金,是瓷器的二次装饰,并非窑场所为。因为窑场既无技术条件,也无财力支撑。而是朝廷专设部门,掌管金、银、铜、铁铸造,竹、木、牙、玉雕刻,瓷、铁、石、玉错金。如,选入皇宫的芒口白定口沿的金扣镶嵌,精美瓷器的错金等。错金瓷器传世极少,迄今为止,仅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紫定错金牡丹纹小碗(口径13厘米)和本文描述的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虽历经千年仍富丽堂皇,足见错金瓷器之无穷魅力。

黄金你懂,“错”你不懂。“错金”之“错”,并非分辨是非对错之“错”,而是一个动词,是“错金”之工艺流程。对于“错金”工艺,今人有称其“烤金”,有称其“描金”,其准确称谓应是“错金”,是我国古代黄金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兴于春秋,盛于战汉,之后代代流传,至今长盛不衰。“错金”工艺,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汉人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对“错”的解释是:“错,金涂也”。就是把黄金(粉)涂抹在(器物)表面上。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对“错金”之“错”的解释是:“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康熙字典》对“错”的解释是:“金涂谓之错”。1989年版《辞海》对“错金”之“错”的第一解释是:“错,用金涂饰。饰,纹饰。”古今文献对“错金”之“错”的解释是一致的。所以,今人对“错金”之“错”的理解应该是:凡在器物上施加黄金图案的,即称“错金”或“金错”。

“错金”的装饰技法有两种。其一为涂画法,这是“错金”工艺的主要装饰方法。“错,金涂也。”金涂法有如下几道工序。第一,制作“金汞剂”。金汞剂的制作,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即把黄金碎片或黄金粉末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400度以上,放入黄金重量七倍的汞,金、汞熔成液体,泥金制成;第二,金涂。用泥金在器物表面涂饰成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纹饰;第三,金烤,也即烤金。把涂好纹饰的器物放在无烟炭火上温烤,让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在器物表面,历久弥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紫定错金牡丹纹小碗、本文描述的北采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的错金工艺就属此类。其二为镶嵌法,也称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以下步骤:第一步,做母范时预留凹槽,预备器成后在凹槽内镶嵌黄金;第二步,錾槽。器成后,预留的凹槽毛糙,需要錾凿平整。精细的纹饰,还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根据纹样錾刻浅槽,古人称其为“刻镂”或“镂金”;第三步,镶嵌。依据凹槽的宽窄深浅,将黄金锤锻成丝,嵌入凹槽;第四步,磨厝。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器之表面不平,必须用厝石磨厝,使其与器物表面严密结合、自然平滑,错金工毕。

错金的装饰题材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铭文。从春秋时期错金工艺兴起,古人常在铜器上用金错成铭文,人们见到铜器,金光闪闪的铭文会抢先入眼,尤其是经过千年地下埋藏的青铜器,表面已成“绿漆古”、“黑漆古”,而错金铭文则数千年光辉不减。所以,有了错金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丽,铜器上铭文的位置便由过去的器内移至器外,彰显豪华。错金铭文的文字,用得最多的是盛行于吴、越、楚、蔡等南方诸国的鸟虫文。乌虫文是把汉字篆书线条表现形式按照一定规律转換成装饰性的鸟形、虫形和鱼形等动物纹饰,或将笔画盘曲缠绕、使之如抽象的动物形状的一种文字。湖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上“越王鸠潜自作自用”八字铭文即是鸟虫文字的代表。二是几何纹。青铜器上的错金纹饰最常用的便是几何纹。其主要特点是,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构图规则,又在规则中求变化、求创新,这是战国、秦汉时期错金工艺艺术成就的突出表现,在我国古代金缮工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在选入皇宫的瓷器上采用错金工艺装饰高档瓷品,始于宋代,定窑最负盛各。

北宋绿定错金牡丹凤鸟纹梅瓶,高29.3厘米。唇口,短颈,溜肩,长圆腹下收,挖足。足墙内外垂直,墙壁厚薄不匀,一半月芽形渐宽,相对一半渐窄,圈足非正圆形。器形修长挺拔又不显纤弱,体态丰满俊逸又不显臃肿。手感重量略轻,与白定同器手感相同。足根部分露胎,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泛黄。瓶身有修胎不平留下的小坑点点,竹丝刷痕时断时续、有长有短。釉汁稀薄,釉层不匀,釉色绿中显黄。有形状不一、浓淡不一的淌釉痕迹,史称“泪痕”。积釉处色呈墨绿,外底釉面有五彩缤纷的蛤蜊光。梅瓶一面错金牡丹纹,花朵硕大,富丽堂皇;一面错金凤鸟纹,凤嘴短粗,凤眼修长,曲颈展翅,向天翱翔。两条绶带状长尾,在身后潇洒飘扬。形象栩栩如生,神态高贵冷艳。牡丹国色天香、风流潇洒,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凤鸟身姿优雅、羽毛美丽,有“百鸟之王”的美称。二王同器,寓意“花开富贵来、凤鸣万物荣”。虽历经千年岁月摩擦,部分纹饰金粉脱落,但大部错金纹饰依然熠熠闪光,昭示千年后的今人,其出身名门望族的荣耀和曾在皇廷宫苑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