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的主要作品

 丘山居士馆 2021-05-04

/肖旭

陆游是南宋诗坛上的重要作家,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的重要作家。陆游和辛弃疾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今天课重点介绍辛弃疾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并分析他的三首词。

    辛弃疾的创作以词为主,他的词数量超过前人及同时代的作家,思想内容上也表现了极大的丰富性。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主要内容,坚定的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词的基调。恢宏的气势使辛词在豪放词的创作上独树一帜,他的词作有的直接颂扬抗敌斗争,有的表示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感慨,有的表现对南宋苟安的不满,他常常借古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在他田园题材的词作当中,也常常流露出不自觉的对国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辛词的抒情主人公,具有突出的特色,他表现了我国古代一些要求报国而受到挫折一些人的感受。具体说来,辛词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正面抒写作者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表达抗战决心,强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及豪迈的英雄气概,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忧虑国事,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际遇,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菩萨蛮】《书江西口壁》。

    3、借登临怀古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忧愤。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重点作品注意掌握,以上三类属爱国词内容。

    4、表现田园生活题材的词作,一方面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如【清平乐】《独宿王士安》。另外一方面也有许多歌咏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村习俗的恬谈之作,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继承词的传统题材,抒写相思、离别及伤春、悲秋之情,写情诉怨,缠绵婉转代表了辛词的另一种风貌。他一方面写别情,写相思,一方面又在其中寄托自己的心境表现个人的思想怀抱,代表作有【祝英台近】《宝钗分》和【青玉案】《元夕》。

    辛词的艺术特色

    首先,辛弃疾继承与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技巧,从而形成了豪雄悲郁的风格,他以刚柔相济,以创新与传统的结合,确立了自己在词坛的地位。

    第二,辛弃疾以“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写词,其词中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宏阔的意境是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第三,继承《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以及婉约派词人的影响,成功地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

    第四,大量用典,有不少词用典贴切,以古喻今,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第五,在词的内容、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内容包罗万象,无事无意不可入词。语言上不仅借用古今体诗的用法,而且吸取散文、骈文、民间口语以及经书之句入词。

    以上分条目介绍了辛词在内容及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这些都要求同学们记住。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元夕》(黄沙道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以这首词为例分析一下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

    从屈原以来,爱国诗人常常借祖国山河来抒写感时忧国的感情,屈原说:“望南山而流涕兮,淋流尽而叹兮”,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陆游说的则更加明确,说:“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皆是心。”辛弃疾同样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抒发自己的忧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古》这首词,写在辛弃疾晚年,当时他出任镇江知府,是要为抗金北伐出力的,但是当时宰相韩侂胄,任用辛弃疾等抗战派的目的是想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并不是要认真准备北伐。韩侂胄对辛弃疾提出的战略,也不给予真心的重视。因此,辛弃疾在词中怀想古人,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忧愤。

    词的开头从孙权写起“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这几句的意思是,孙权曾经在京口建都,做出一番事业,可今天在京口已经看不出孙权的遗迹了。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华生活,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接着词中又进一步写了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刘裕,是他的小名。“斜阳”二句,只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旧时王谢堂前宴,飞入寻常百姓家。”那寻常巷陌也是英雄无觅刘寄奴处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对刘裕,辛弃疾更为钦佩,在词中有比较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敌人当然就不在话下了。词人说刘袼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气,是有事实依据的,刘裕当年北伐,先后灭掉了鲜卑贵族建立的南燕政权和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洛阳等地,而这些地方在辛弃疾南宋时,都是金国的占领区。因此刘裕当年的战功又使辛弃疾更为向往了。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对照起来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那么词人是否因此而颓废消沉呢?没有,他密切的注视时局,希望能有朝一日为国效力。词的下片依然怀着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去展开描述,先提出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刘义隆,他是刘袼的第三个儿子。

    “元嘉草草”三句,这三句说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八年未经充分准备就北伐,草率经营结果兵败,突然落得一个慌张逃跑,回头北望追兵的结局。从孙权、刘裕到宋文帝三个历史人物构成三个层次,孙权坐阵江东,敢于北抗曹操;刘裕进而渡江北伐收复失地;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诗人倾慕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同时感慨南宋集团中,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人物。另外又用宋文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历史教训,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而事实证实了词人的预见。可是韩侂胄并没有听辛弃疾的告诫,词人深深地为国事担忧,并感叹自己不能为国尽力。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后,就把笔锋转向现实,先回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在绍兴32年南归,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年了。望中——指登楼眺望之中。扬州路——指江苏扬州一带,词人南归时曾经经过,而当时扬州几经金兵焚掠,所以说烽火扬州路,词人登上北固楼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归的经历,以及扬州的兵火都还记忆犹新,那时自己胸怀大志,可是42年过去了自己一事无成,国事却越来越不振作。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了。辛弃疾接下去感叹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堪——不堪。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名。神鸦——指吃庙里供品的乌鸦,社鼓——指古代社日里迎神祭祀的鼓声。这三句仍然是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词人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深深的忧虑。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词的结尾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凭藉谁,靠谁来问的意思。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到魏国,当时赵国屡受秦国的进攻,赵王想再用廉颇,就派人去探问。廉颇在来使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并且披甲上马表自己不老,而廉颇的仇人郭开,买通了使者,在赵王面前诽谤廉颇,使者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可是还很能吃饭,他和我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没启用他。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相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眼看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在无限的悲哀之中,他结束了这首词。词的下片内容比较复杂,但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的手法,围绕着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这个中心,与上片内容互相照应,脉络分明,层次清楚。由于作者胸襟开阔,思想深刻,站得高,看得远,因而这首词也就写得境界扩大,气魄雄伟,感情深沉。

    上面串讲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这首词在思想、艺术上有什么特点,他代表了辛怀古词那些特点呢?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掌握:

    1、题为怀古止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可以说是辛怀古词最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词在思想、艺术上的一个特色。

    2、多用典故也是这首词的特点,熟练地运用古人古事,来表现自己在现实处境中要说的话。这首词用典故贴切自然,词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初看起来并不相关联,但实际上他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完全统一的。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同时词中用的典故都带有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的感情色彩,恰当传达了词人当时那种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虽然多用典故,但却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是辛弃疾怀古词的突出特点。

    以上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讲了辛弃疾登临怀古词的特点。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太好山河的时候,千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这类作品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讲到第五类是运用词的传统题材。传统手法表示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愤。下面以【青玉案】《元夕》为例,介绍一下这首词。

    所谓传统题材就是指悲秋、伤春、相思、别愁这类内容。传统手法是指比兴、寄托这样曲折含蓄表现方式。从屈原以来就以香草、美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喻思想品质,辛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青玉案】《元夕》在辛的词中是一篇颇有特色的作品,写相思,写对意中人的追求,同样也是表现他个人理想怀抱和政治的遭遇。

    这首词的上片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元宵佳节火树荧花,满街游人,初夜歌舞的热闹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写元宵花灯烟火之盛,写飞星如雨。“花千树”、“星如雨”,都指花灯而言。“东风夜放”形容时间之短,速度之快,好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东风吹开千树之花形容元宵的灯光,已经显出一片鲜艳夺目的光彩了。作者为了着意渲染,又写到“风吹落,星如雨”,把灯比作从天上掉下来闪闪发光的星星,与前一句相比,更显出灯火、盛景之迷人。“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元宵观灯之人之盛,宝马雕车香气满街,点出游人之多,也点出游人之豪华尊贵。“风箫声动,玉壶光彩,一夜鱼龙舞”。这三句是写元宵乐舞之盛,风箫吹奏着乐曲,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与灯火交相辉映,人们彻夜不眠,在灯火、月光交辉之中观赏着龙灯、鱼灯等舞蹈。五壶——在这里指代月亮。“动、转、舞”三个动词贴切地写出了乐舞之欢快,“动”字写出乐曲的悠扬悦耳;“转”字写出月光的流逝,显示出歌舞彻夜不静;“舞”字则写出各种灯舞,生动热闹非凡。以上写灯火之盛、乐舞之盛、观灯游人之盛,又总写出一派繁华欢乐的节日景象,这是词的上片。词的下片是另一境界,在上片所写的热闹情景之中,有众多观灯的妇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她们头上戴着金线织成的帽蛾和雪柳等节日的装饰,说笑着走过去,笑语盈盈地飘过一阵香味,可是在这些人中间却没有作者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在众人当中寻找了许久,突然发现自己要找的那人独自站在灯火零落、人员稀疏的地方沉思。原来别人通宵有说有笑,尽情欢乐,这个人却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她既没在宝马雕车之中,又不属于笑语盈盈之群,更不见于繁闹的场地,偏偏在夜阑灯静中,游人欲散时宛然若现。前面所写的种种欢乐气象都是为了反衬这个人,反衬她的清冷孤寂,独往独来,为她作了层层铺垫。以此突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用元宵盛景来烘托气氛,最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不明原因却离群孤立的她?不能不说是作者别有寄托。梁启超曾说:“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词中所写的“那人”,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是他在政治失意艰难处境中仍然坚持爱国理想,不随流俗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这才是全词的主旨之所在。题为“咏元夕”却是借题发挥,通过巧妙含蓄的构思,曲折地寄托心态,表现爱国的理想追求。

    下面谈谈他农村题材的词。辛弃疾以前,除苏轼有五首【浣溪沙】词以外,以农村题材入词的不多见。辛以大量词作表现农村生活情趣,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为词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他没有像陆游、范成大诗那样深入地反映农村的残酷剥削,反映农民的生活困难。但他的农村词在题材开拓的贡献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都是应该肯定的。辛的农村词,有的流露对国事的关注,寄寓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如【 清平乐】 《绕床饥鼠》。而更多的则是歌咏农村的风光与农村习俗,表现对村庄生活的热爱。我们以【清平乐】《夜行黄沙道中》为例,稍加以分析。

    这首词写他夏夜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对农村丰收的喜悦心情,比较轻快灵活,风格清新自然。开头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点出季节是在夏季,是夏天的夜里,明月的一缕清光照在树枝上,惊起在树枝的乌鸦,不住地飞起,清风送来断断续续的一两声蝉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紧承“清风”两个字,把人带入新的意境,清风徐来稻花飘香,路边、溪边、田边到处响起一片蛙声。由稻花飘香而指丰年在望,然而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却是通过青蛙的呜叫来表现的。一片蛙声似乎都诉说丰年,与人分享着喜悦,渲染出和美欢快的景象,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词的下片继续写词人夏夜独行的感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写夏夜气候变化多端,天上还能看得见几颗星星,而转眼已落下稀疏的雨点,这里借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自己夜行所见的情景。  “旧时茅店舍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舍——土地庙。舍林——地庙周围的树林。古代立舍要种树为标记。这两句写词人内心的活动。夜雨即来,要找个地方歇脚避雨,想起以前到过的茅店附近,信步找去却没见到,词人正在心中疑惑,路已转过溪桥,来到了舍属林边,那间熟悉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一种欣慰喜悦之情油然而升。这两句采用倒装的句法。正常的句法是”路转溪桥舍林边,忽见旧时茅店。”但这样写去总嫌句子平常,词人把旧时茅店放在句首,便突出此时急于找见的心情。把“忽见”放在句尾,突然看到茅店的惊喜之情便跃然纸上。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句法倒装本是修辞常用的手法,这里运用的自然天成,出神入化,极为传神地写出词人此时的内心活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词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所写景物都紧扣“夜行”这题,明月之下的鹊,清风之中的呜蝉,稻花香里蛙声,以及看星、听雨都是夜行人的眼见耳闻,而且又都具有清静优美的农村夏夜特征,可见词人选材之精,同时景物又不是平铺罗列,而是将词人的感情变化贯穿其中,给这幅农村夜行图渲染上一层融和欢乐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是辛农村题材词的代表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