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窗听雨丨韭菜盒

 金秋文学 2021-05-04

韭菜盒

作者:隔窗听雨

说到韭菜盒,大人小孩都不陌生。每逢春季,鲜嫩的韭菜下来,包一顿韭菜馅,是对自己最美的犒劳。也许有人喜欢吃韭菜水饺,也许有人喜欢发面包韭菜包子,可我从小到大一直钟爱的就是韭菜盒。

有人说,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有,反季蔬菜比比皆是。即使是冬天,想吃韭菜盒可以天天吃,因为超市里面蔬菜品种齐全,韭菜几乎从没有断过货,况且它并不是什么高级食材。

说实话,冬天的韭菜虽然也很娇嫩,但毕竟是大棚扣出来的,其味道,照比春天陆地上自然生长的韭菜差了那么一点。换句话说,冬天的韭菜没有春天的韭菜鲜美可口。

关于韭菜的味道,本人的看法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尤其是青年人,他们感觉味道没有什么差别。喜欢这种蔬菜的人,觉得韭菜好吃,并不在意是哪个季节。

春天到来,新上市的韭菜格外遭人喜爱,每当这时,就会想起当年在农村的生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我由少年成长到青年的年代。那个时候,国家很贫穷,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尤其是农村,吃饱有时都是问题。我们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走过来的。

农户家庭,房前屋后都有一些土地,一般是房后种粮、房前种菜。种粮是补贴口粮缺少的问题,种菜,一方面自己吃,一方面还可以拎到街上换几毛纸币,解决油盐酱醋问题。

房前种菜是因为朝阳,蔬菜生长的快。由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耳濡目染,对蔬菜生长的习性与过程大都熟悉。单就韭菜来说,它是越冬蔬菜,冬天不用做防寒处理,来年开春它就会返青发芽。

家住东北,小半年都是冬天,好容易盼到立春以后,依旧是大雪纷飞。真正的春天到来,必须要到四月份,大部分的土地都已化通。

我家房前有一片韭菜,大约三乘六米,形成三池,旱时便于浇水。春来土地松软,父亲用铁丝耙子挠去上面的枯叶乱草,又撒上一层马粪,等着韭菜慢慢生长。一场春雨过后,暖洋洋的阳光晒得土壤散发出一缕缕蒸汽,鹅黄色的嫩芽穿透草肥,齐刷刷的张望着新奇的世界。只一夜时间,黄色的芽尖变成绿色,它那黄中透绿、绿中带黄的娇嫩样子好看至极,而它并不失勃勃生机。

以后的日子,如果再有几场春雨,韭菜会生长的更快,不然,就需要人工淋水。韭菜是喜水作物,水分充足才能保持它自身的鲜嫩,倘若受旱,韭菜口感就如吃青草一般,很难吃。

韭菜长到一扎多高,颜色转为翠绿,叶片分成三四片,最多也就五六片的样子。这个时候,就是该收头刀韭菜的时节。早年天冷,头刀韭菜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五一节了。

从韭菜在土里冒头开始,就盼着它快些长大,终于等到时候了,让我们全家都极其欢喜。清晨是割韭菜的最好时机,通常是妈妈蹲在韭菜池前,左手拢过一缕韭菜,右手抄起韭菜镰插进草肥里,顺势一拉,一沟韭菜就被割下来。并且,三指高的韭菜白格外显眼,这也是最初铺一层马粪的结果。割下韭菜的同时,一种辛辣的气味混合着清香冲进鼻孔,勾起食欲。重复操作,两三分钟就割下一堆,目测够全家人吃方才收刀。

吃韭菜比较繁琐,一般要一根根的摘净,去掉根部的“裤”与枯叶,然后水洗几便,直至清水为止。头刀韭菜下来,我最希望的是烙韭菜盒。为什么不是韭菜饺子、韭菜包子?可能是与当年的情况有关。包饺子需要白面,那时候一年到头三大节加一起农业户就十斤八斤的,平时怎有白面来包饺子?苞米面包包子,需上锅蒸,既然是蒸,肯定没有“嘎嘎,”小孩子都喜欢吃带嘎嘎的面食。可能就是因为如此,韭菜盒是最佳选择,它不但有嘎嘎,而且是两面都有,吃起来特别香。

我家包韭菜盒,妈妈总要往苞米面里参几把白面,一是好吃、二是好作,这样不爱开裂散花,更能保持韭菜盒的形状完整美观。每当妈妈烙韭菜盒的时候,我常帮着在大灶前烧火,妈妈把油刷帚触到油坛子里,蘸满荤油在大锅里刷匀,之后抓起一团面,两手一团一压,面团成片壮,用汤匙㧟起两匙韭菜馅,一合一捏,贴在锅壁上,轻轻一按,随即一阵阵“滋啦啦”的响声。妈妈手快,转眼间,韭菜盒贴满大锅,灶下加火,锅上翻个,金黄色的嘎嘎展现在眼前,同时,一股香气扑鼻,蔓延整个屋子。

一顿韭菜盒,让我们姊妹吃得很饱,尤其是我,已经饱了,还想再吃几个,可笑的是,肚子已经圆了,却依然舍不得放下。确实,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我们同龄的朋友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按老理,也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韭菜只能割“三刀,”肥水充足也不过“四刀,”否则会伤根,影响后续生长。实际,三刀韭菜下来,已经进入盛夏,这时的韭菜即使能吃,味道也是极为不佳。所以,春天能吃上韭菜盒的时间并不是太长,况且,大部分韭菜还要拿到街上换钱,借以补贴家用。

错过春季,再想吃韭菜就要等到秋天。立秋以后,应该属于韭菜的第二春,这时的韭菜味道比较鲜美,但肯定不能和春季相比,而且只能割一刀,再多割来年韭菜会死掉,甚至会绝产。

那时候,我们吃过春天的韭菜,又盼着秋天的韭菜,总希望一年四季有吃不完的韭菜盒。从小学到中学,以至还乡务农,十几年间,都是吃着自家种的韭菜,都是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韭菜盒。因为对韭菜盒的期待,让我们感到春天是如此美好。忘不了每一年韭菜的鲜美,韭菜盒嘎嘎的脆爽,一个个小小的韭菜盒,是我们当年的最爱。

而今,时过境迁,吃韭菜盒不再是奢望,只要想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一顿想吃随时都可以。当下,包韭菜盒的面粉都是精制加工的白面,昔日苞米面所做的韭菜盒,也许是现代年轻人尝鲜之品。现在粗粮细作,成为部分人养生食品,对于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想不到那个只有粗粮、没有细粮,而且还不能放量吃饱的日子,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

没有亲身的经历,自然对过去很难理解。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各自都有难以忘怀事情与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些幸福,不介意环境的困苦,有些快乐,不介意生活的艰难。我们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日子过得津津有味,心怀一个原始的愿望,吃饱穿暖足矣。没用过多的要求,幸福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韭菜盒,或许是一种情结,也或许是一种习惯。当时,一日三餐它是最好的饭食,如今,三餐有它,莫过于最美的念想。当年的韭菜馅,里面没有鸡蛋,更没有肉,虾仁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有的人家更舍不得放味素提味,咸盐就是调味的佳品。那时,大人小孩都知道,有菜馅的饽饽远比空心的窝窝头好吃,吃饱已然知足,没有人有多余的妄想。

可能是多年形成的口味,我依然喜欢清淡的韭菜盒,虽然现在条件好了,我只是在韭菜中加少许鸡蛋,不喜欢价格不菲的海鲜与各种肉类。这样的韭菜盒远好于当初的味道。

人生几十年,有所经历才够丰富,没经过坎坷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常常给下一代人讲讲过去,就算是忆苦思甜也属当然,必须让后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都是在那艰苦的时代起步,更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从当年的韭菜盒到如今的韭菜盒,不是简单的食材转变,从中揭示了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珍惜现在,珍惜当下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 

文/隔窗听雨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隔窗听雨,实名:单乃久,74届知青,久居辽宁鞍山。一个喜欢文字的摄影师,一个从事摄影的文学爱好者,时常敲击键盘去追逐过往,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温度,希望每一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能够温暖自己感动他人。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