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系统的另类妙用

  平凡的人 2021-05-04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医药宝库。人体经络系统共有十四正经(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分佈其上的腧穴共有361个。中医理论认为,药穴同源,这361个穴位就如同361味中药,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对症选取适当的穴位,并合理利用之,就能辅助甚至替代药物治疗。特别是肝功能及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以改用穴位代替中药治疗。此外中医还认为:最好的药,其实就是不用药。

     《内经·灵枢·经脉》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医学入门》又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就能发现:其实它们都从侧面点明了穴位的重要性,因为: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以它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而艾灸、针灸、按摩等疗法都是通过刺激腧穴,传导感应,进而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使之能“泻其有馀,补其不足,阴阳平复”。所以,历代中医名家都强调“人体自有大药”,穴位好比中药,经络好比药房。

1.人中=急救调气丸。

      人中穴为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故「人中穴」又被誉为「急救穴」。其最突出而明确的功效就是救治危急,在特殊情况下对人体起保护作用。危急之时刺激人中穴可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对中暑、中风、昏迷、惊风、晕厥、休克、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都可选用人中穴作为急救首选要穴而应用于临床。

     人中亦是急救昏厥要穴,按压人中可以调血气,阴阳和合,人就能苏醒。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主治:中暑、中风、昏迷、晕厥、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等急性病症。

2.迎香+孔最=特效止鼻血药。

      如左鼻孔出血,用左手食指按左侧鼻迎香穴,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大臂中点的孔最穴,并将头抬起,1-3 分钟内止血。如右鼻孔出血则反之。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有通鼻窍,止鼻血,散风邪,清气火的作用。孔最穴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有清热止血、发表利咽的作用。

 ,,

3、风门+孔最=通宣理肺散。

    风门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穴。穴居项背部,为风邪出入之处。有祛风解表、宣肺利气之功效。按摩膀胱经的风门穴(位于背部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处,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处)加上肺经的孔最穴 (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通宣理肺散。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4、肩井+合穀=颈肩腰痛特效穴。

     肩井穴在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中点。颈肩不舒服时可以用拿肩井的方法按揉,拇指和四指相对,放在肩正中,一边捏一边往上提,就可以让肩部放鬆,预防肩颈疾病。合穀穴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肩井穴有利肩臂,平气逆,下乳,催产之功效;主要用于肩背痹痛,臂不举,颈项不得回顾等症。合穀是最常用的止痛穴,两者合用加强松解颈肩背肌肉,缓解疼痛的作用。

5、极泉穴=速效救心丸。

     极泉穴属「心经」穴位,主要效用:(1)对于心肌梗塞、心脏缺氧、心绞痛等,按压此穴有急救与保健的良好功效。(2)各种心脏病、暨心胁满痛。(3)臂肘冷寒,肩关节炎,肋间神经痛,心肌炎,心绞痛,心痛渴而欲饮,黄疸,腋臭,癔病。

     极泉穴在腋窝顶点。操作手法:用手指弹拨左臂腋窝顶点极泉穴处的肌腱,酸麻感会讯速向手的方向放射,可以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脏不适。极泉穴,放射到中指为最好,也有的放射到无名指或小指。如果不发麻只发疼,有可能是冠状动脉堵塞。

6、中府+太渊穴=补中益气丸。

    肺经上的中府穴(位于胸外侧部,与第一肋间隙平行,距前正中线6 寸处)。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聚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嗽等;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针剌、按摩、艾灸都有显效。

     此外,还可以配合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因为太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之功效。商丘属于足太阴脾经,有健脾,化湿,清神之功效。太衝属于足厥阴肝经有平肝熄风、清热利胆、明目之功效。诸穴合用具有补气健脾,升提阳气的作用=补中益气丸。

7、人迎穴=速效降压药。

    人迎穴属足阳明胃经,有理气降逆、利咽散结、通经活络功效。按摩该穴,降压平喘的作用明显。可配合大椎、太冲、曲池、足三裡治疗高血压。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按一边人迎穴10秒,停10秒, 再按10秒,共三次,再换一侧(不能二边同时按)。如在外出旅行没有速效救心丸的情况下使用最佳。有人血压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有报道每次可降压6-10汞柱。

8、尺泽+複溜=麦味地黄丸。

     按揉肺经的尺泽、肾经上的複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效。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複溜穴位于小腿裡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9、合阳穴+臂合阳穴+肩井=颈通康片

    合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有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等作用。位于小腿后面,在其横纹的中点处取委中,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直下2寸。臂合阳穴在手曲内横纹下2-3指腹中间有缝隙的地方,如果点对了酸麻感觉放射到中指,能治疗颈肩的疼痛。注意:要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肩井穴有利肩臂,平气逆,下乳,催产之功效;主要用于肩背痹痛,臂不举,颈项不得回顾等症。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用力按压肩井穴,就会感到有十分舒服的压痛,肩背痛就会得到缓解。

10、大陵穴=吗叮啉。

    大陵穴为脾经要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揉大陵穴可从心髒借点血帮助运化, 为您增加胃动力,还有健脾功效。当你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为您增加胃动力;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1、太渊+商丘=参苓白术㪚。

     肺经上的太渊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拇指根部侧即是,可治疗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脾经上的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这两穴合用,可补肺健脾,是免费的参苓白术散。

12、少府穴+神门+大都穴=牛黄清心丸。

     少府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心经上的神门穴位于手腕部横纹的小指端凹陷处。脾经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先按摩心经的神门穴,再按摩脾经的大都穴相当于吃了一颗“牛黄清心丸”。如果心中发热烦燥,常用牛黄清心丸,但这药若常吃,“是药三分毒”,不用说也可想而知了。

13、商阳穴=开塞露。

     大肠经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是一个专治便秘的要穴。它能治疗各种类型的便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它的作用有点像开塞露,就是好像大便已经到了肛门这块了,这个穴就管用了。

14、少商穴=金嗓子喉片。

   少商穴属手太阴肺经之穴,有醒神、利咽、清热之功效。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针刺少商穴排毒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清热利咽效果,相当于金嗓子喉片的清热利咽作用。

15、曲泉=杞菊地黄丸。

    肝经上的曲泉穴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是清肝去湿要穴,具有清肝火、祛湿热。此外,曲泉亦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16、阳陵泉+太冲穴=逍遥丸。

    阳陵泉属于足少阳胆经穴位,为八会穴中的筋会穴。有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的作用。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有平肝熄风、清热利胆、明目之功效。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当行间后二寸。按摩阳陵泉及太冲穴不但与吃中药逍遥丸效果相似,且更为迅捷。

17、商丘穴=消炎大药。

     脾经上的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髒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

18、太溪穴=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并能阴阳双补。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中医专家称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此外由于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穴,有养血、滋阴补肾之功效。亦有专家认为有相当于中药材熟地的作用。

19、太溪+複溜=十全大补汤。

     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怎知太溪、複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複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20、内庭穴=牛黄解毒片。

      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釐米处。内庭穴是去胃火的,是清热的穴位,为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片,其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片的作用。对于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等,都可以揉内庭。

21、大都穴=补钙要穴。

     大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要穴。大都穴是脾经上的荥穴,荥主身热,此穴有泄热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就是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处。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冬季太阳照的少,会影响钙的吸收,这时,您只要揉一揉脾经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

22、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

    (1)太冲穴。位于脚掌上面大拇指后,可以疏肝理气,平肝降逆,不让肝气升发太过。(2)太溪穴。位在属于肾经,太溪穴位可以给肝木疏通肾水,常按肾经太溪穴位可以利用疏通肝木,达到水生木的目的。(3)曲池穴。位于大肠经,常按大肠经的曲池穴位,可以扑灭火气,降压效果最好。三穴合用能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的作用。

23.合穀穴=止痛药。

   取穴法:找到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著骨头中点的边缘就是合穀穴,与第一种取穴法相比,这种方法取出的合穀穴止痛效果更好。合穀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等。

24.然穀穴=降糖药。

    取穴法:足内侧缘,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当公孙后1寸。降糖特效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穴。有泻热、消胀、宁神之功效。能治肾虚消渴症。

    此外,然穀其功效相当于中药裡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麽一旦口乾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穀,其功效相当于中药裡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

25.耳垂=急救药。

     与人中有同样的作用,但因为有的人按人中后,人中处会出现长期的疼痛。因此可以改捏耳垂,有调和血气,阴阳和合,气血通畅的作用,故捏后能使人苏醒。

26、申脉=纯阳大药。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27、合穀+太冲=柴胡。

     双侧合穀+双太冲,俗称“开四关”组合在一起,就象柴胡一样,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合穀穴也是止痛药。合穀位于第二掌骨的中点,紧握著骨头中点的边缘即是,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经痛、牙痛。

28、足三裡=白术。

    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之功效。足三裡是人体的一个特殊保健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29、气海=党参。

    为任脉上的穴位,可补中,益气,健脾,生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 寸半。主治:腹痛,腹泻,呃逆,尿闭,尿痛,遗尿,尿潴留,阳萎,遗精,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肠麻痹,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30、照海=生地。

     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为足少阴肾经之穴。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功效。位于足内侧部,内踝尖正下方与距骨相接的凹陷处。主治:咽喉乾燥,痫证,失眠,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31、百会穴=治百病。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繫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繫,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麽病都能治。

32.三阴交穴=补阴药。

    因为三阴交是三条经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处,等于三条地铁线在一个网站分上中下三层,可以换乘地铁线路。为足太阴脾经穴位,有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的作用。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库。经常按摩穴位,儘量用人体大药库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的依赖。我们吃药就是通过药的各种性能,通过胃的消化,肝肾的解毒,肠的吸收,提供脏腑特别缺少的各种营养物质元素,使人体阴阳平衡,穴位亦是能使人体阴阳平衡,故有相似功效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