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很多人不清楚在职场中“自己是谁”,更不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难免不断碰壁。 一旦切换到职场环境,每个人都需要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而且这个定位是随着工作范围和接触人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如果有这样固化不变的认知,在职场中很容易碰壁,最后会自我怀疑:“以前的方法,现在怎么不行了?我得罪谁了?我做错了什么?” 一个职场故事
他的问题是:前期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变了,后期不清楚如何适应这个岗位,所以离开这个部门就是一个必然选择了。 我是谁?我是职责定义的角色清晰地明白当前岗位的要求,这是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发展的前提。
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对身边的事情关注太多,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这是典型的“德不配位”,他的内心定位与他的实际岗位配不上,如果他自己不及时调整,一定是岗位被调整。 知道我是谁,就是确定工作边界可能很多岗位的职责比较模糊,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容易理清自己的职责范围,那么就先从最小集开始,即先确定最小的工作范围,设定一个工作边界。 这样的好处是,确定工作范围后,我们心中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会增加很多,边界的模糊会消耗我们大量的心神去探测和尝试,浪费太多的精力,不利于聚焦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这个工作范围,尽可能不要与其他同事的工作重叠,如果出现重叠,就将重叠部分纳入到你的工作范围中来。 有人会说:“我做重叠范围的工作,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事实上,职场中的一条明规则就是“做得越多,得到越多”。这与传统认知上的“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是相不同的,企业最欢迎的是有担当、能做事的员工,而不是缩在自己的工位上只做极小范围工作的人。 这样说吧,如果出现“做得越多,惩罚越多”的现象,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换个企业了。 实际上,如果你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广,那么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升职、要么加薪。 因为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意味着你的绩效是得到认可的,任务的完成都是完美的,否则的话,一定有领导来阻止你、限定你的工作范围,你连扩大工作范围的机会都没有。 职场是一条长跑之路,进入这个跑道后,不用急着上手就干活,而是先了解“我这个岗位应该干什么”,而不是“我这个任务应该干什么”,有了这个认知,一定比别人跑得快。
知道在职场中自己是谁,知道该做什么,就走上了职业的快车道,而且是不断加速的快车道。 总结进入职场的正确发展逻辑是“了解自己的定位和职责,然后再在这个宏观格局中完成任务”。 如果工作的范围比较模糊,可以先定义一个最小集,在实践中逐步扩大,秉承“做得越多、得到越多”的理念,职业之路如通天坦途。 你是谁,优于“我该怎么做”。 阅读后的建议: 1、分享一下你的职场故事,你的最初感悟和收获 2、关注镭师兄,更多互动和交流。 |
|
来自: 镭师兄 > 《人人如龙:优势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