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1:醒来后搓脸 人的喜怒哀乐,首先从面部展现。人年纪大了,面部状态也能反映健康状况。有研究显示,人的脸部肌肉只有20%能得到活动,而老年人活动和表情都比年轻人要少,因此很多养生专家都建议老年人要多搓脸。 动作要点: 将两手手掌指尖相对放在前额,从中线向两边单方向推搓,每天30~50下。 专家解读: 搓脸能促进人手部和脸部的血液循环,可以清醒神志,延缓“抬头纹”的出现,早上醒来后操作更好。 此外,搓脸还能刺激一些穴位,增强我们对外界和自身的感知。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活动和表情都比年轻人要少,因此很多养生专家都建议老年人要多搓脸。 动作2:刷牙时提肛 提肛最早记载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中,后来不断被发扬光大,据说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就是靠提肛大法活到了89岁。到了现代,也有科学研究表明:提肛具有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的双重作用。 动作要点: 用力收缩前阴和肛门(即提肛的同时、连同会阴一起上升,像忍大便、小便一样,将肛门和会阴部向上提),稍微憋一会儿,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复进行。 专家解读: “提肛”(又叫回春术)有利于疏通肛门附近的三条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有调理脏腑的的功能,还可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并能补益肺气、肾气。所以通过提肛运动,就可以达到补肾养身、增强体质、养护生殖功能、延年益寿的目的。 动作3:饭后叩齿 汉代医学典籍《养生方》:“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 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唐代名医孙思邈也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动作要点: 饭后休息时,全身放松,嘴唇微闭,舌头向上抵住,先叩臼齿(即后槽牙),再叩门齿(即门牙),各36下,反复3次,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叩齿无需张开嘴唇) 叩齿力度根据牙齿健康状况而定,不疼为宜。 专家解读: 中医上讲肾主骨,牙齿也是骨头的一部分。因此叩齿不仅有利于牙齿坚固,也能起到强肾的作用。在做叩齿的时候,最好同时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调胃。 动作4:不定时伸懒腰 “常伸懒腰乃古训,消疲养血又养心”。无论是一觉醒来,还是疲惫困倦时,人们都习惯伸个懒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却是一种拉伸肌肉、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的自我保健方法,能随时随地清空疲惫感,让自己满血复活。 动作要点: 双腿分开与肩同宽,把双臂缓缓伸到头顶上方,双手交叉,伸个懒腰,双手缓慢从身体两侧放下。整套动作包括:包括伸直颈部、抬高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等。 注:腰椎有问题的朋友们请勿大幅度伸懒腰! 专家解读: 伸懒腰是一种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的自我锻炼方法。而且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 动作5:久坐后踮脚 踮脚跟在古代就早已被运用,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导引养生术八段锦,其最后一势动作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个动作正是通过颠脚跟的方式,刺激肾经系统,诱发全身震荡,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从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 动作要点 专家解读: 按中医理论,从脚趾、脚跟到小腿、大腿内侧有三条经络:脾经、肝经和肾经,称作足三阴经。常垫脚可以刺激足三阴经,使体内的气血向上运行,进而温补内脏,激发中气,调和气血。 动作6:疲劳时运目 《灵枢·大惑论》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眼睛的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人体精气神的综合反映。 动作要点: 口眼轻闭,运转眼球,先按顺时针方向,后按逆时针方向轮转10次。继而睁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复四五次; 专家解读: 运目法可以促使泪腺分泌更多泪液,润滑眼球;可以放松紧绷的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视功能。对于老人来说,可防止老花眼,让自己耳聪目明。 需要注意的是:转动不要太快,尤其是高度近视或眼疾患者,有视网膜脱落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