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扶阳补虚养心神,三个道家功法,助你百病全消一年少生病!

 玄門道醫 2021-05-05

人们习惯把立夏当作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的气候特点,除了暑热之外还有湿,这些因素对人体有所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告别了干燥的春季,迎接暑热的夏天,以下这些立夏节气的功课不可不知!

道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因此,夏季养生要以“养心”为主。夏季养生,自然是要以养心为主。

立夏处于二之气的最后15天,火气依然炽盛,仍要小心上火和肺部疾病。

若有上火症状,可用通阳汤加解毒散、麦冬、百合各10克,水煎服;若火热过盛,可再加蒲公英和鱼腥草各10克。

立夏之后日照时间更长,而天气变暖的速度也会加快,这个时候,阳气越来越重,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此时胃病较易发,要注意防范。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因“血汗同源”。 

1、养生重养“心”,天热宜戒怒

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是草木繁盛万物秀美的季节。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面对白天燥热的天气,也要心态平和。顺应万物生长,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散发。

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要静养,避免大量出汗,“汗”出伤阳。在饮食方面也要坚持“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保养心脏。也只有在夏季养好了心,固好了气,才能避免出现脑梗、心梗等高危病症。 

2、迎初夏,养心脾

道医认为:暑为阳邪,最能消耗人体的能量。有些人一到夏天,总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在室外呆久容易中暑、晕厥。这是因为在暑天到来之前没有注意补足气血,心脑血液供给不足,才会发生这种情况。

夏季在五行属心,心属火,这段时期心火正旺却不盛,正是心火生脾土的好时候。在养心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功能强了,气血也就充足。有储备充足的“能量”,就再也不怕炎热酷暑带来的“危机”了。

3、宜静养,防湿邪

立夏后昼长夜短更为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应重视“静养”,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

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随着空气中湿度加大,人体也容易感觉沉重、困倦。这是因为湿为阴邪,性质黏腻、秽浊,容易阻遏气机,从而影响体内气的运行。因此,预防湿邪致病也是此时节的重点工作。

在饮食方面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选择一些健脾祛湿、生津养肝的食物。如蜂蜜、山药、薏米、芡实,可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4、扶阳方,补阳气

按照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的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阳气在外阴气在内,这时我们体表是热的,身体内部是凉的,因此夏季最容易伤人体的阳气。

有些人不懂养生,致使现在阳虚的病人非常多。自从冰箱和空调的出现,人们很容易获得和节气相反的东西,夏天喝冰水和啤酒、吃凉的水果,吹空调等。

夏季常吃寒凉食物先伤及脾阳,脾阳虚日久伤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阳虚呢?

阳虚常见的症状如怕冷,不敢吃凉的或腹部受寒腹胀、腹泻、腹痛、不易消化、周身倦怠、乏力、头晕,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粘腻、舌体大、舌苔厚腻,女性还会出现月经量少,失眠。

阳虚的人在平时要多注意饮食调节,立夏节气之后,以下2种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以个体辨证施治为准。

01. 扶阳调补脾胃验方:生姜30g,大枣5个,红糖适量,陈皮10g,山药10g,煮汤加入也可煎水代茶饮,此方可以长期服用。

02. 针对长期脚凉的泡脚方:绿豆15g,生姜30g,花椒15g,羊火叶15g,以上4味药加水适量大火煎15分钟左右,等水温后泡脚。

5、夜卧早起顺应阴阳变化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进入立夏后,人们明显感觉昼长夜短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人们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适宜“晚睡”、“早起”,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让身体平和过渡到夏季。

立夏前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早晚温差大,人们容易得病。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分消耗体力的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一定损伤。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每次几十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立夏到来,除了天气变化,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改变,应该注重适量运动,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

6、增酸减苦补肾助肝

立夏过后,天气变热,人们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因此,立夏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具体说来,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一并煮粥,搁凉后食用,能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立夏节气,五个养生要点

1、起居养生

进入夏季,随着早晚温差逐渐缩小,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减衣,不要早晨的厚装到了中午仍捂在身上,弄得满身大汗,这样反而容易着凉。此时着装应以穿衣不出大汗为原则,衣服递减的顺序应由上而下,既养阳又收阴,与大自然保持协调一致。

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2、饮食养生

夏季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易感湿邪。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脾病。所以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否则会令脾胃受伤,助长“内湿”,不利于健康,建议每周吃一到两次赤小豆排骨汤、红豆薏仁粥等,可以改善脾虚导致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

被称为健脾补气第一名方的“四君子汤”,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以白术,健脾燥湿,还能加强人参的补气之力。加上有健脾渗湿效果的茯苓,补脾作用更加明显;配上炙甘草,能协调使它们共同发挥效果。立夏时节,用“四君子汤”加上粳米熬粥,减少即将到来的炎热给身体带来的消耗。

也可选“番茄荸荠饮”,选用荸荠200克,番茄200克,白糖3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绞取汁液;番茄洗净,切碎,绞取汁液。将合并番茄、荸荠的汁液,加入白糖搅匀即成。有清热利湿、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通便的功效。

所谓“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夏季易心火过盛,可通过吃“苦”来防治。热天适当吃些苦瓜、苦菜,以及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吃苦去火,首推莲子心。《本草纲目》记载莲子心“清心去热”,搭配生甘草能增强莲子心的泻心火除烦之功。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数次,或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3、运动养生

立夏时节可以练习《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的心脏导引法:“可正坐,两手作拳,用上左右互筑,各五、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向上托空,如托重石。又以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去心胸间风邪诸疾。闭气为之。毕,良久闭目。三咽液,三叩齿而止。”

也可练“立夏导引法”以养生,立夏导引法是足运太极式,就是以足来做描划太极的动作。以足尖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划圆,形如描太极圈,故名。又因心主血脉,所以还要注意血脉的锻炼,以防止气血阻滞,从而影响到心的机能。

具体做法如下:正身平坐,两腿伸直,两手自然覆按于两膝,竖脊含胸,呼吸均匀,思想安静,全身放松;右腿屈膝内收,脚掌自然踏地;接上式,左腿屈膝内收,自然盘屈,左足跟靠近会阴部位;接上式,两手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轻轻扶按在右膝膝眼处,动作稍停。

然后两手抱膝收至胸前,脚掌离地、自然放松,同时下颌微收、百会上顶,拔伸脊柱;接上式,右脚尖尽力向上勾,身体其他部位不动,动作略停;脚尖尽力向下伸展,脚背绷直,动作略停,如此重复练习三次;接上式,右脚尖向右、上、左、下、右划圆三次,称为内转太极,然后反方向划圆三次,称为外转太极;接上式,右脚放松、踏地,然后依次松手、伸左腿、伸右腿、还原平坐、两手覆按两膝,呼吸调匀,全身放松;左腿屈膝内收,做左脚的练习,动作同右,左右方向相反。

4、经络养生

节气养生除了以上几方面外,还应注意经络养生。

立夏时节太阳不像盛夏的烈日让人难以忍受,正是享受“太阳进补”的好时机,可以通过晒头顶和背部的动作来补阳气,调气血。

道医道玄子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腧穴)均分布在后背。晒这些穴位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

此外推荐一个可以清心降火的穴位——劳宫穴,心为“君主之官”,五行中属“火”,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俞穴,同时又是荥穴。传统中医认为,荥主身热,劳宫穴有“清心火,除湿热,凉血息风,理气和胃,镇静安神之功”。经常按摩劳宫穴,可以强壮心脏功能。

5、情志养生

夏季除了饮食养生外,贵在养神。《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神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提到“使志无怒”,就是要人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滥发脾气,不管天气如何炎热,都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才可“心静自然凉”。

进入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心躁不安,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症状。所以在精神调养方面,夏季应静心养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少贪心杂念。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等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