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66本书 《共情提问》 上一篇里,我们读到提问前的四个准备工作,分别是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时机与提问的方法,以及不同的问题可能会造成的效果。很多时候,提出问题后,之所以难以得到满意的答复,并不是因为问题不够好,而是因为和提问对象的关系还没有到位。我举个例子,你很关照的下属向你请教提升业绩的诀窍时,你可能会感到很欣慰,并愿意倾囊相授;但是,这人若换成了你讨厌的人,你可能不仅不会告诉他,还会对他心生不满。 也就是说,我们在听到问题以后,除了会思考问题的答案以外,还会同时思考下面这些事情:
通常来说,我们只有先想清楚这些要素,才会开口;并且还会视对方与我们的关系,决定要回答到哪个程度。因此,想要成为好的提问者,就必须要博取对方的好感。因为,只要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就会努力地思考你的问题,并乐于为你提供信息。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提出了让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的6大法则,分别是:1. 外表的魅力;2. 相似性;3. 称赞;4. 单纯曝光效应;5. 合伙;6. 联合。
1. 外表的魅力 人都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包括类似的兴趣爱好、类似的学习/工作经历、类似的成长环境、类似的对事物的看法等等。想善加利用这个相似性法则,就要多问这些问题,如,你是哪儿人、你下班都喜欢做什么、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发现彼此的共通点,强调「我也一样!我们真像!」,就能够让对方注意到你。人们受到称赞时,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提高,自尊心就会得到满足;多真心地称赞对方,也是获得对方好感的方法。因而,你不妨以好事为前提,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询问女性,「你的皮肤真好,是怎么保养的」。这样一来,对方不仅会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还会你产生好感。人对于自己熟悉的事情容易产生好感,根据这一特质,就可以利用「多见面」这个方法来赢得对方好感。不管见面的理由是什么,只要能够多次见到对方,并给对方带来好的体验,就能够加深彼此的关系。 与人合作时,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就会让双方对彼此产生好感。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只要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我再去和店长争取一些折扣,如果能顺利打到8折,您是不是就决定购买了」,对方会觉得你和他是一路人,并对你产生好感了。在发生了某件事后,人会自动地将这件事与相关的对象连接,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即「联合法则」。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会喜欢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人,讨厌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人。要利用这个法则,我们就要多问能够给对方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的问题,让对方因你更多地想到愉快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由调动对方情绪,来让彼此的关系迅速熟络起来。那么,具体来说,都有哪些呢? 我们在被问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心里一般都会敏感地察觉到,「这个人是真正地关心我,想要多了解我」,还是「这个人他并不关心我,只是为了利」。只要能够感受到提问者的善意,和对自己的重视,自然就会对提问方产生好感,愿意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因而,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抱持着「我想要了解你」的心情,真心诚意地向对方提问。第二个方法,是在回答提问后,多问对方一句「那你呢」。例如,对方问到你「休息的时候你去哪里旅行了」时,你就可以在回答过后,将问题回抛给对方,问问对方的看法了。这样一来,对方就很有可能会开始兴高采烈地谈论你和他旅行的事。就像是小时候,那些喜欢炫耀自己家里去哪里玩的小朋友,总是会喜欢到处问同学,你假期去哪里玩了一样;成年人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想要赢得对方的喜爱,我们要学会去抓住对方话语里的弦外之音,多去谈论对方喜欢的、感兴趣的、觉得舒服的话题。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谈话的时候,言语信息对于听者的影响只有7%,听觉和视觉信息则分别占到了38%和55%。也就是说,你在对方说话时,你的态度其实比你说了什么,更容易影响到对方对你的评价。因而,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除了要打磨自己的语言,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即通过合理地使用点头、附和、复述、上半身前倾、注视对方的眼睛、模仿对方的姿势等方式,来与对方互动,向对方传递出「我在听你讲噢」的积极态度。下一篇里,我们将继续学习借由提问,来影响对方的行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