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07

 耍赖的要不得 2021-05-05

7、秦火之后的再兴(秦汉至隋朝)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兴盛发展,并躲过了秦火的厄难,中国古老的星象学伴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自秦汉到隋朝,这是星象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汉代,春秋战国时期星象学复杂繁琐的内容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和总结。这表现在《史记天官书》、帛书《五星占》等著作的编撰上。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著作,《天官书》是其中的一篇。篇中记叙了中宫星宿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以二十八宿为主,包括其周围的众星)以及五大行星、日月、变星、云气、八风等天象有关的占星学说及分野说,岁星纪年法和秦至汉的某些占星纪事。从内容上讲,《天官书》实际是战国时期星象学的总结。

《五星占》据专家研究,约成书于公元前170年,与《史记·张耳传》所载甘公活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05年)相比,前后不过30余年,是现存最早的星象学著作。其中的星象最迟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尽管如此,其主要内容仍是战国时期的星象学,这是无庸置疑的。

与《天官书》相比,《五星占》的内容更为集中,据专家整理,全书八千多字,分为木星、金星、火星、土星、水星、五星总论、木星行度、土星行度、金星行度九个部分。由这些名目也可看出《五星占》主要是讲关于五大行星的占星术。这正是战国时期甘、石二家星象学的主要内容。

汉代的有关星象学著作,除《天官书》《五星占》之外,尚有不少。尽管它们不象《天官书》《五星占》那样专门和集中,但也不能忽视。因为众多的书籍涉及星象学内容,这既反映了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特色,又反映了那个时代星象学的发展程度。

两汉时期,与星象学有关的著作现存的有:《淮南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春秋繁露》《汉书(天文志,五行志)》《后汉书(天文志,五行志)》《白虎通》《灵宪》及各种纬书(《开元占经》所引),已失的有:《汉书艺文志》天文家之二十一种中的:

《太乙杂子星》《五残杂变星》《黄帝杂子气》《常从日月星气》《皇公杂子星》《举南杂子星》《金度玉衡汉五星客流出入》《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汉日旁气行事占验》《汉流星行事占验》《汉日旁气行占验》《汉日食月晕杂变行事占验》《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经杂事》《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及阴阳家中的《宋司星子韦》等。此外在《董仲舒百二十三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刘向五行传纪》中也有涉及星象学内容者。

汉代星象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有关著作的众多上,同时还表现在涌现出一批星象学家上。如:司马迁、董仲舒、刘向、刘歆、杨雄、杜钦、谷永、京房等。他们的事迹均见于《汉书》。

两汉时期,史学的发展也为星象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表现在史书中设立《天官书》《天文志》《五行志》《方术传》及至《艺文志》诸体例,对有关星象学的内容、人物及至书籍均分别加以记载,保存在正史中,使之不致湮灭无闻。

正史设以上诸志记录星象学的内容和活动,表明当时的思想文化对星象学的高度重视,并给予高度的地位。由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以上诸志的设立,就为中国古代正史开了先例,其后历代史书无不仿效,这样就使各个时代的星象学都得到官方史书的承认和记载。

与天文志相配合,是中央天文官制度的确立和重视。中国自古便有专职天文官,负责观测星象,为君主治国提供服务。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古来的制度文化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制度文化不幸失传。秦统一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央政权的结构制度得到新的建设,专职天文官仍被保存下来。两汉袭承秦制,这就为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制度茣定了基础。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荡变革,秦汉这套制度的重新设立,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流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所以能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秦汉时期所奠定的封建国家的基本制度的延续,起了十分关健的外在强化和保护作用。

星象学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一支,同样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说,两汉时期专职天文官制度的确立,是星象学得以保存、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有一点,就是两汉时期的时代精神对于星象学的需要,也是促进星象学继续发展的内在契机。两汉时期,宗教神学世界观为统治思想,天人感应说是其主要表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宇宙构成图式是其主要内容。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三教九流方士儒生,都沉浸在这种思潮的海洋中。

当时的大思想家如司马谈父子、董仲舒、刘向刘歆父子、杨雄、桓谭、王充、张衡,乃至大经学家郑玄、马融、贾逵、京房,文学家蔡邕等人,无不信从星象之学,并对之特别爱好精通。社会上的方土更不必说了,就连一般的士大夫如郎顗、谷永、杜钦、襄楷、《盐铁论》中的贤良文学、《白虎通》的作者们等人,也都是天命论、星象学的信仰者、应用者。其他帝王大臣相信并应用星象学讨论政治,决定政治措施。当时盛行的易学、谶纬也都与星象学密切关联,互相融通。

两汉时期的这种思潮风气对星象学的发展,必然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中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像两汉时期那样重用风行星象学。经过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国的思想文化受到一次大的破坏和冲击,造成其一次大的转变。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直到隋的重新统一,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古老的星象学又是怎样的命运呢?

这个时期的星象学,在两汉时期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并没有质的突破,根据现有资料,从这个时期的星象学著作、人物两个侧面展示一下当时星象学的状况。必须提到,关于这个时期的星象学著作,大部分都已亡佚,现在只能从当时的艺文志著录中了解到这些著作的名目。关于人物及其事迹,也只是依据史书的记载了解一二,其星象学的具体内容也无法详细了解。所以,只能作一概述。

关于这个时期的星象学著作,现今仍存的主要是各史的天文志、五行志。如《宋书》天文志四卷、五行志五卷,《南齐书》天文志二卷、五行志一卷,《魏书》天象志四卷、灵征志卷,《隋书》天文志三卷、五行志二卷,《晋书》夫文志卷、五行志三卷。这些天文、五行志,记载了当时星象学的主要内容,叙述了星象学的简史,是了解当时星象学状况的主要资料。此外就是已经亡佚而仅知书名的著作,这主要依据《隋书·经籍志》及清人对这个时期各朝代补辑的《艺文志》得知之。以下列示其书名:

《石氏星簿经赞》《星经》《甘氏四七法》《巫咸五星占》《天文集占》《天文要集》《天文占》《天文占气书》《天文集要钞》《天文书》《杂天文横占》《天文横图》等,共一百五十三种。

有书便有作者,有这么多的书,当然星象学专家也不在少数。《隋书·经籍志》中涉及到的星象学家有:

晋太史令陈卓、韩杨、李暹、高文洪、祖暅、吴云、史崇、丁巡、孙僧化、郭历、吴袭、刘严(宋通直郎)。

其他史传资料中提到的有:

谯周、宋均、司马彪、高允、崔浩、晁崇、朱史、郭琦、郭璞、张华、索靖、陆旭、胡世荣、张宠、赵洪庆、孙子良、顾协、顾野王、庾季才等。

魏晋至隋这一时期的星象学,与春秋战国秦汉间的星象学并无质的区别,仍是以占星术为主。现存的有关著作,除前述的诸史天文志、五行志之外,另有一部《灵台秘苑》的部分内容残存至今。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07
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