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5-2课《五石之瓠》实录

 崔无容 2021-05-05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子四章》,这节课,我们来看庄子的寓言《五石之瓠》。《史记》中说:“庄子,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我们已经学习过《庖丁解牛》,庖丁从解牛经验中领悟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梁惠王又从庄子讲的庖丁的故事中领悟到养生之法。庄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我们能否将《庖丁解牛》的学习经验迁移到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问题是:五石之瓠的语言,体现了庄子怎样的观点?和老子相比,庄子阐述道的方法有何不同?你从庄子的观点中得到什么启示?
文章一开始是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两人的对话引出了什么问题?庄子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教材的注释已经比较完备了,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这段话中,我们还要需要注意这样几个字:“贻”赠给的意思,“树”名词作动词,“坚”名词,坚固的程度。“掊”击破。这段话的意思是,魏王送给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它,结出五石瓠大的葫芦,用它盛水,它坚固的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承受的压力,我剖开它来做水瓢,水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葫芦不是不大,我认为他没有用,就击破它。
这组对话引出了一个论题,如何对待大葫芦?或者说大葫芦有什么用?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庄子不认同,于是就讲了不皲手之药的故事,来回应这个问题。这里呀,我要插说一下:惠子,是庄子一书中的常客,惠子,又名惠施,做过魏国的相国,名家学派代表人物。根据《庄子》一书,惠子和庄子是至交,但是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也是有趣的辩友,他们的论题有“大而无用”“人故无情”和“鱼之乐”。和庄子不同,惠子的思想偏重于世俗和功利的,惠子用大葫芦的做法,也包含着功利主义的思想。那么我们来看看,庄子是如何回应会质问的?
庄子回应惠子的疑问,依然采用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法,在和惠子的对话中,并没有直接正面回应,而是另起话头,用不皲手之药的故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龟”是通假字“皲”,皮肤冻裂。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宋人。“洴澼絖”三个字都是形声字,漂洗丝絮的意思,后来有客听说了,请求用百金买药方,众人家族聚在一起谋划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可获得百金,请允许我卖给客,“鬻”是“卖”的意思。“客”得之以悦吴王,“说”是通假字,通“悦”,使动用法,取悦。客人得到药,用它来取悦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王让他带兵,冬天和越军水战,大败越军。这里客的做法和结果是什么?冬天带兵水站,大败越军,最后得到封赏。
要读懂故事的寓意,可以抓住议论的句子,“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意思是,能够让手不龟裂的方法是一样的,有的人因为这件事情得到封赏,有的人终生不能免除漂洗的事情,这是因为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个故事要讲的道理是,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的价值。对待五石之瓠的问题上,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固”是确实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惠子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由此可见,庄子和惠子对大葫芦的“用”产生了分歧,那么庄子怎么用?庄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虑”是用绳子结缀,“尊”是酒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你有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子绑起来?当作大尊在江湖上飘,却担忧它大而空不能容纳事物,您还是见识不太通达。

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对葫芦的用理解不同,惠子是从功利角度理解。这一点上,惠氏所代表的名家和儒家是一致的,都强调事物在使用价值上的用,而道家则不然,上节课我们学过,老子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的部分,能让事物的已有发挥作用,我们要重视“无”的作用,庄子的看法和老子一样,他认为大葫芦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是无用的,但这是无用,也是一种用。
需要进一步把握《五石之瓠》的寓意,就要深入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的内涵,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有哪些相通的地方?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宋人只会洴澼絖,惠子和宋人都是受到自己眼光的限制,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价值,这两个故事相同的道理是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价值。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吴王眼光再高,也只不过是用它带兵打仗,最后没有摆脱对事物的功利价值的依赖,庄子浮于江湖的想象是超越功利价值的认识,显然和吴王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则寓言中,庄子运用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通过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学思想,这种交叠相生的叙事方法和亦蕴含类似于《庖丁解牛》,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使梁惠王领悟了养生之法,如果要全面理解庄子的思想主张,还是要把这个故事放到庄子的逍遥游的整体语境中,思考庄子为什么要讲《五石之瓠》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看,惠子为什么会认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逍遥游》中有一段类似的话:“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在这个故事中,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惠子谈论大葫芦大而无用,弦外之音是批评庄子思想,缺乏实用价值,也是大而无用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庄子是怎么回应的,庄子最后批评:“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那么向秀对这句话有这样一个注:“蓬者短不畅,曲士之谓”。“曲士”就是指见识狭隘的人,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庄子是说惠子认识狭隘,偏执于一己之见,只能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大葫芦的价值,庄子强调事物的价值,在某一个角度显示不出来,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无用之用,就是能做到“顺随物性”,从而获得精神逍遥的自由。和惠子不同,在《五石之瓠》中,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江湖”的做法超越了大葫芦的功利价值,悠然潇洒体现了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我们再来看一看逍遥游中庄子和惠子关于“用”的论辩: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中”,就是符合的意思,不种绳墨,不中规矩,让我们联想到不受约束的,自由的生命状态,惠子认为大树无用,是从功利的角度看,庄子认为无用是大用,是因为大树虽然对社会无用,但是“不夭斤斧,物无害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无用才能不被斧头砍伐,才是大用。
思想往往会受到创作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我们还可以走进庄子生活的时代,探究其思想的成因。刘向的《战国策》中记载:“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所处的时代,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繁,森林涂炭,寻找自我保全成为首要的任务,庄子认为,无用是自我保全的途径,和儒家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实战和改造世界不同,在庄子的时代,无用之用的思想,对保全自身,保持精神世界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学习了老子和庄子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论道家的道,但是两者在论说风格上并不相同,我们不妨进行比较,来深化对庄子的认识。
在思想上,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其实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都崇尚自然无为。但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本文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老子,最突出的感受是他善于汲取生活经验,以简约的语言阐明道,庄子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庄子的寓言和心情语录体和论辩体散文不同,他把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哲理性和文学性的一种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优美飘逸的说理风格,对文学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关注政治秩序重建,将眼光落在短暂而有限的现实社会中,庄子则企图为人类寻找一个摆脱生命困境的途径,庄子蔑视世俗功利,追求自由人格和逍遥生命境界的精神,恰好和儒家的群体意识积极入世,形成了一种互补。
我们来总结一下,庄子擅长转换视角,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庄子批判了惠子固执于事物功利价值的认识无用之用,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运用语言进行说理,呈现出和老子不同的处理风格,庄子蔑视世俗功利追求逍遥自适的生命境界的精神和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有效互补。
这节课我们通过理解故事,把握论题,分析庄子用形象的故事演绎观点,进行类比说理的用意,然后通过还原文本的语句,全面理解庄子的思想主张。最后探究庄子思想的成因,把握庄子思想的意义,深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逍遥游最后一节的寓言故事,运用今天课上学习的解读的方法,思考其寓意,并完成练习册第7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