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导读 在孩子的背后带领 昨晚,我听了心理学作者安心的一本书《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一个非常刷新我们认知的标题,对吗?在背后带领?咋带领?而且是在远远的背后。尤其是对那些在亲子关系里恨不能一手遮天的父母们来说,更是无法理解。 是的,在背后带领的意思是,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事事冲在孩子的前面,为孩子遮风挡雨、为孩子披荆斩棘、代替孩子做各种事、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学习,让孩子没有了成长的空间,活成一个巨婴。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远远地、远远地,站在孩子的身后,用自己的家风和个人魅力引领孩子,给孩子留出足够发展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拿到成长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人生,成为一个能经历风雨,也能享受彩虹、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成熟的人。 所以,李中莹老人家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培养出孩子有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没有了爸爸妈妈,我的孩子能不能独存? 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高飞。可是,他的翅膀硬了吗?他到底能不能飞起来?能不能飞到广阔的天空中?会不会因为无力飞不起来?会不会因为力量不足中途落下来? 允许孩子情绪的流淌 孩子跌倒了,大哭起来。你允许他哭吗?爷爷奶奶允许他哭吗?然而,情绪需要流淌,需要表达,情绪出不来就是一种伤害,可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双眼睛盯着孩子,哄着孩子,孩子连自我疗愈的空间都没有了。 “乖乖,不要哭哦,奶奶好心疼!”,“宝宝,不哭不哭,爷爷带你买好吃的去!”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们不允许自己哭,不允许自己脆弱,不允许自己伤心难过,就不允许孩子哭,不允许孩子脆弱,不允许孩子伤心难过,可是,这是多么无知的一个行为! 很多孩子的情绪就这样被压抑在身体里,日积月累,成为毒素,成为一种攻击性,最终出现了身心疾病。 攻击性有两种:指责模式,代表攻击性向外走;讨好模式,代表攻击性向内走。不管是哪一种,都会伤害到亲密关系,是一种伤人伤己的行为。 喜怒哀乐本正常,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不让情绪流淌出来,才是不正常。 不越界,很重要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可是,有多少孩子被允许做自己?有多少孩子需要活成父母眼里的样子?有多少孩子读书是为了让父母开心,甚至妄图挽救父母的婚姻? 什么是爱?就是创造一个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 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不要指手画脚,不要旁敲侧击。 林文采说过:“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的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就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如果你管他吃饭,他会觉得吃饭就是痛苦,如果你管他学习,他会觉得学习就是痛苦。当你控制他,他的自由意志就不存在了。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的痛苦就停在哪里,他的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于当他的经验能力被人肯定后,他不断地尝试,而这种不断的尝试,需要一份好的感觉才能开始。 学习本身是一种乐趣,可是,如果当孩子想到学习的时候,想到的只有爸爸妈妈的指责抱怨、老师们的冷嘲热讽、同学们的排斥等等不好的感觉,那么,他哪里来的智慧学习?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深深懂得:一个“乖”孩子背后的心酸、无奈、恐惧和期待:爸爸妈妈,我很乖,请你们多看我一眼,多爱我一些! 心理学专家安心说,孩子根本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不乖,恰恰是因为孩子背后有未被满足的部分,他们需要被满足,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 你会说“大人不乖”这样的话吗? 允许孩子做自己,给他试错的空间,让孩子知道成长的真谛:我可以失败,我可以不够优秀,我可以平凡地活着,酸甜苦辣,我都可以体验。 不必人人都成为振臂一呼的英雄。大树有大树的力量,小花有小花的柔美。孩子擅长的是游泳,你偏偏让他去跑步,这不是爱,是一种扼杀。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 不对孩子做评判 不评判,这一条,太多人做不到。 所谓不评判,就是面对一件事情,只描述事情本身,而不使用太多充满感情色彩的词眼。但往往,我们总是习惯指责: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大事?”、 “你不长眼睛吗?你不长耳朵吗?”、“当初我是怎么跟你说的?废物一个!”这些都是一棍子打死人的节奏。 事实上,当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恰恰是对自己的评判。我们不允许自己这样做,才不允许别人也这样做,这叫做“投射”。 完美主义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会有一个完美主义的孩子,这叫做“认同”。因为孩子天生地爱爸爸妈妈,视爸爸妈妈为榜样的力量,所以,当你抱怨自己的孩子非常要强的时候,不如反思一下自己。 如果孩子没有写作业,你可以这样说:“儿子,妈妈发现,你今天的作业还没写,是吗?” 而不要这么说:“整天不知道学习,就知道玩玩玩!这么晚了,还不写作业?”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当你想对孩子说一句话的时候,先对自己说一遍,感觉一下,舒服不舒服? 切断代际传承
有的人会说:“当初我就是不听父母的话,我才没考上大学”,其实,你不知道,也许你父母的做法就是错误的,而你偏偏还用父母对你的做法来教育孩子,岂不是错上加错?一个加强版的父母,怎么可能育出真正优秀身心健康的孩子? 这里的优秀,不是指学习成绩,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真正走入社会,真正适应社会的人,一定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而绝不是高分低能儿。 和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拿什么来替代对孩子的“伤害”?答案是用尊重。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跟“真实”说话,而不是一个面具。 在陪伴郁金香家人的过程里,在跟她们分享如何跟孩子共情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她们“感性回应”的技巧:一定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不仅要读懂孩子,也需要孩子读懂我们。 四种感觉:我的感觉,你知道我的感觉,你的感觉,我知道你的感觉。爱需要表达,爱需要大声说出来。 有一个妈妈,女儿最近经常闹自杀。 那天,女儿又想自杀,夫妻俩紧紧地抱住孩子。女儿气急败坏,使劲地掐爸爸妈妈,试图让他们松手。妈妈被掐疼了,喊了出来! 女儿说:“我就轻轻一掐,你就疼了?你不是说可以掐你吗?” 曾经,女儿自残的时候,妈妈跟女儿表达过:“如果你真的很痛苦,不要掐自己了,你可以掐妈妈”。第二天,女儿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看到妈妈,问妈妈:“昨晚掐你了,疼吗?” 妈妈告诉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女儿了。说疼吧,怕女儿愧疚自责,因为女儿说过,她读书是为了让妈妈开心,现在,她掐妈妈了,妈妈肯定不开心了,说不疼吧?好像又不是真心话,而且,自己疼得都喊出声来了。 我告诉她:“说实话啊!亲爱的!一定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受。告诉女儿,妈妈疼啊!真疼!不过,妈妈看得出来,你爱妈妈,才来关心妈妈,妈妈好幸福哦!女儿,妈妈知道你那个时候非常痛苦,你都不想活了,你是控制不住的,不是故意的。妈妈不怪你,妈妈心疼你啊!你掐我,这个疼,妈妈能承受,妈妈没问题!只要我的女儿好起来,只要我的女儿心里舒服,妈妈愿意承受!因为,我是爱你的妈妈啊!”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跟“真实”说话,而不是跟一个“面具”说话。 区分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源于恐惧? 我们为人父母的,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养育孩子的初心是源于爱,还是源于恐惧? 为什么现在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自中产阶级?那是因为,他们是一群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不好好学习,就无法脱离社会的底层。 错就错在,这本来是他们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的创伤模式,他们却如法炮制,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认定了孩子不努力就没有好的出路,对孩子的学习严格要求,成为孩子不能承受的痛苦。 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自己对孩子的爱,不是源于恐惧? 可以看看你有没有愤怒,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内心深层的恐惧。父母要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源于爱?还是恐惧?人一定不能被恐惧驱使,成为恐惧的奴隶。 生存忧患。有些父母可能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所以,放大了自己的焦虑,认定孩子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无法站得更高,无法引领孩子,可我们的孩子却适合更高维度地成长,需要更智慧的父母来引领。 最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明明已经不在生存的状态,却偏偏用生存忧患来思考问题,来担心约束孩子。而现实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第一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书写:孩子不写作业,妈妈很愤怒。那么不妨坐下来,慢慢地书写自己吧:是“我”让“我”自己不自由,是“我”让孩子不自由,而不是孩子让“我”不自由。 每句话,写几十遍,几百遍,试一下,感觉会有什么不同? 很多爸爸妈妈,活得没有了自己,活成了一个空心人,内心有一个黑洞,浑身负面情绪,相信这样的父母,谁都不愿意靠近,包括伴侣和孩子。没有了自我,就会到处抓取控制别人。 最好的父母就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吸引来好的人事物。 亲爱的, 孩子不听你的话,是因为孩子不想成为你的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