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是在临什么

 攸州刀郎 2021-05-06

临帖,作为学习书法的首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但要取得应有的实效,也不容易。有的人临了多少年,进步也不大。

临帖的意义到底在哪,临帖应该临什么?

临帖其实就是一个后人传承发展前人书法成就的一个过程。

我们之所以要临摹是因为经过千百年的淘汰,古人留下的一批精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用笔、结体、章法等诸多方面都摸索到了不少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许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写法则,包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体现在帖中

我们临帖,能够快速的把古人的这些成果变为我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帖一开始好像进步很慢。写起来自己也感到很憋屈,一点也不自由,但是逐渐逐渐的就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从长远上来看他就是一条捷径,而且是唯一的一条,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捷径了

只有通过临摹,我们才能地那些隐藏在古人碑帖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住,才能逐渐走近古人、体味古人是如何结字、用笔、布白、用墨的。也可以说临帖是走进传统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临帖首先是学规矩,学规律。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这法则是古人创造的。当代一些名人,也是通过掌握古人的法则而有所成就的。而不是自己的创新。也没有别的途径。通过临帖掌握法则,具备一反三的能力,这是临帖的最终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古语中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说法。书法家黄伯思《论临摹二法》中谈到临帖时,用了一个比拟,即“若临渊之临”,便一下子把“临”的目的说的非常生动形象,且说到了问题的实质。真正的“临”的确是一种“受启发”式的,是为了最终焕发出我们内心的“生机”与“意趣”,不是“描摹”、不是“图解”,更不是情境的全景再现,而是另外意义上的“见微知著”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每一次临帖都应该是一种发现,得到应有的启示”。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写得特别好的人,在临帖的时候,善于不断的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发现共性的东而,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原则。事实上,对于一位想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的书家来说,具有创造意识的书家而言,他临帖的过程要学打井“引水”,最终的目的是将地下之水源源不断地引发而出,而创作便是“源源不断的水”。

二是临笔法。“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认为,临学古人法帖关键在学古人是怎么用笔的。为什么呢?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的,然后结字也要讲究,笔法从古至今是没有大的变化的。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位老书法家谈到临帖时说,光一个 “捺”他就研究了八年时间,才把一“捺”搞清楚,把写“捺”时臂、肘、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处,才写的和原帖一模一样。需要指出的是,临帖,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笔画的形态,而是要学会书写的动作、明白书写的过程。以动作为关键,而不能以形态为中心。要从古代的法帖中读出其运笔的过程。有的人是临帖多年,一直都在描画行形迹,不可谓不勤奋,但是方向不对,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临的时间再长,终不知笔法为何物。临帖中揣摩原帖的用笔动作,是我们临帖过程中首要关注的。

永字八法为: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这是不能简单的看成8个点画的形迹,更重要的他们都是运笔的动作。把用笔的动作作为临帖的一个目的。可能一开始很困难,不容易钻进去,但是经常琢磨,不断试错,时间一长。你的动作会越来越接近古人,形态上也会逐步与古人肖似,而且具有生机活力。

三临结字。碑帖中絕大部分的字,都是极其精妙的,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究。不仅究其形,更需要通过形,学习到“法”,通过对“法”的掌握,归纳出结字理。

如临米芾的《蜀素帖》,就要发现他的一些结字规律,如左右结构,上下切割

临帖是在临什么

上图'深'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的留白很大,有明显的开合关系。但是这个字如果上下分割,不难发现它还是一个空间上放下收,下边空间的笔画的密集度要高,上面的笔画疏一些。从中可以得到一个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还可以按照上下结构的方式进行切割,形成一种上放下收、上疏下密的一种结体形式

四、临帖要临神彩。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些是书法者临帖时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一直盯着细节,哪里有一个小尖尖?哪里提了一下等等,从来不看整体的艺术感觉 没有把握一篇作品的神彩。没有抓住大感觉。

细节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一开始就陷入细节之中,这会严重挫伤自己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尽快的进入到书法的让我抒发的规,

刚开始学书法,细节出不来也不要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细节会越来越接近原帖。就像打乒乓球只有大动作,过了关以后,你才会逐步的发展出那些小的技巧。

所以临帖要先抓大感觉,在把握住气息。再逐步完善细节,这是临帖的基本原则。

我们前边说了临帖注意细节,注意形似确实很重要,但是不管怎么强调这二点的重要性,整体的感觉仍然是第1位的。没有在临帖的过程中,把握住这种大感觉,自己的临帖就会逐渐沦为技术层面,缺乏活生生的气息。

高级的临帖过程应是“临帖如骤遇异人”,一下抓住范本的神采,并想方设法用自己的笔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我们看到很多名师大家他们的“临帖”都不是太像原作,

临帖是在临什么
临帖是在临什么

董其昌临兰亭序局部

如董其昌所临的《兰亭序》、何绍基临写的汉碑,包括傅山、王铎的临帖等,其奥秘就在于他们的重点在学习这种神彩,而不具拘泥于笔画形状与位置。自信正在于此。不是写不像,而是在这种“骤遇”中只能感知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是一种“神似”,而不是那种世俗眼中的“形

临帖是在临什么

傅山 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轴 绫本 192cm×47cm 山西省博物院

临帖是在临什么

王铎《临王献之愿馀帖》轴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绢本,草书 197.5×5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