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3老场坊,血腥屠宰场变身艺术场所

 驴游记 2021-05-06

         在上海虹口区的溧阳路,有一幢非常奇特的建筑,八角形的伞形柱支撑着宽阔的大厅,悬挂在空中的廊桥四通八达,朴实陈旧的外墙明明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创意新颖的店铺却又绽放着时尚的气息,这就是1933老场坊,一座竣工于1933年11月的屠宰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屠牲场,在沉寂数十年后,现已经华丽转身为上海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绝无仅有的建筑特色,强烈的光影对比,复杂的线条和空间变化,使得这里不仅成为沪上摄影师钟情的场所,也成为一些影视剧中独特的取景场地,大型户外竞技类节目《奔跑吧兄弟》第5集撕名牌曾在此录制,电影《小时代》也曾在此取景。

       话说1931年,上海工部局在虹口沙泾路购买了一块土地,工部局出钱,英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余洪记营造厂建造。整体建筑将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设计者将建筑工艺与工业生产工艺完美结合,所有水泥皆从英国进口,坚固无比,正是这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打造了这惊世之作现代化屠牲场。

1933老场坊,走进它,你会觉得这是一座充满艺术气质的后现代建筑,但它的前世确实只是一座屠宰场,1930年代领先世界的屠牲场,据说当时同等规模的屠牲场,全世界都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在英国和印度,但都早已无迹可寻了。

今天的1933和它的周围,已经成为一片艺术气息浓郁的地方,创意、文化、音乐、美食……这些与杀猪宰牛完全不搭界的元素,如今全部被注入当年那座血腥的屠牲场。

这就是1933老场坊,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330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

在缺乏先进技术的1930年代,这座建筑巧妙地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当时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这座老建筑的风格也是融汇东西,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1931年,工部局在虹口区沙泾路购买土地,这座现代化的宰牲场竣工于1933年11月,1934年1月投入使用。

随着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爆发,1933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数度关闭,一片萧条,但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成为被历史尘埃掩盖的一块璞玉。

直到2006年,这座老建筑才被重新开发,今天的1933老场坊已是上海知名的时尚表演、话剧演出、新品发布、展示、交易和休闲消费中心。

走进一楼大堂,完全与朴实沧桑的外墙两种不同的风格,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全是各种演出的海报,看来这座曾经血腥的屠宰场已经华丽转身为艺术场所。

除了表演还有各种商铺,共同的特点是充满小资艺术的气息。

还有一家俄罗斯餐厅,我来得早,还没开门呢,苏联和俄罗斯的旗帜矗立在门口。

这家叫做“牛市”的中餐厅也是独具魅力,厚实古旧的木门,简洁朴实的装修,谁能想到在这个当年宰牛的地方,有一间如此小资情调的牛市中餐厅。

牛道、伞形柱、花格窗、法式旋梯、廊桥是1933老场坊的主要建筑特色。

最有特色当属牛道,当时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和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牛走牛道,人走人道。

牛道粗糙不平,是便于动物行走的防滑设计 。

楼上的牛道则比较狭窄,估计此时已经通过空间控制到一头牛通过,无法回头地进入屠宰间了。

除了牛道之外,伞形柱是1933老场坊的第二大建筑特色。

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

伞形柱分为八角形和四边形两种,八角形伞形柱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方形伞形柱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其他部分。

花格窗也是建筑特色之一,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可以更好地达到通风的效果,同时朝西有面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

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有较大的角度,这设计主要是为了工人逃生,因为中心圆当初是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有时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就设计了这狭窄有楼梯的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

廊桥空间也是1933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成为上海摄影师疯狂追逐的创作基地,全部共有26座斜桥,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

中间的圆形建筑是当年屠宰动物的地方,如今变身为空中舞台,这个舞台已经成功举办过法拉利F1派对、雷达表50周年庆、巴黎艺术设计展、奔驰新车发布、保时捷60周年纪念等众多顶级品牌的精品活动。

在1933老场坊对面,还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建成于1935年,巨大的烟囱矗立在建筑中央,具有不同寻常的气质。

1933老场坊一带,离外滩不远,已经成为独具艺术气质的一片区域。

       可以想象,80年前的1933老场坊,一定是混杂着动物血腥和内脏污秽的地方,夹杂着即将走上屠宰场的动物临死前发出的哀嚎和被宰的动物发出的嚎叫声,谁又能想到,80多年后,这座充满血腥和哀嚎的建筑华丽地变身为艺术场所,人们在里面发布时尚的产品,表演精心排练的话剧,品尝上海特色的美食,摄影师和美女模特们在曾经杀牛的地方拍摄艺术照……我突发奇想,假如时空能够转换,正在发布产品的商人,正在表演话剧的演员,正在品尝美食的食客,正在摆拍的美女,遇到那些嚎叫着待宰的动物,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