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往事,二战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驴游记 2021-05-06

        相信很多人看过一个网帖,说的是以色列为什么对中国这么好,大概意思是以色列一直非常支持中国,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军事禁售,禁止出口敏感技术的年代,以色列也暗中支持中国,中国很多先进技术来自以色列,暂且不论帖子的真实性与否,但以色列对中国的好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否认的。以色列属于欧美阵营,与中国所属的前苏联阵营是对立的啊,为什么会对中国好呢?要了解其中缘由,离不开一段上海往事。

       话说德国纳粹党从1933年独裁执政开始,便逐步启动了犹太民族种族清洗计划,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有组织的屠杀,二战期间,600多万犹太人被疯狂杀害。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考虑到自身利益,拒绝接纳犹太难民时,中国上海却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在这期间,先后有5万多名犹太难民逃亡至上海,或经上海逃往他国,比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新西兰接收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还多。这些逃亡至上海的犹太人绝大多数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二战结束后,他们基本都离开了上海,奔赴不同的国家。以色列复国后,犹太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他们感恩东方的上海曾是拯救数万犹太人生命的诺亚方舟,遥远的上海曾是犹太人漫漫长夜中的一线光明。

对于犹太人而言,上海有一个地方是非去不可的,那就是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及提篮桥一带的犹太人生活旧址,时常会有上了年纪的犹太人来此访旧寻根,因为这里曾是数万犹太难民的生命庇护所。

犹太难民的故事曾被历史的尘埃封存,幸运的是那些见证历史的建筑大多得以保存,使得我们有幸能够从尘埃中找出这些还不算久远的故事。

这座小楼是1927年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的犹太摩西会堂,如今已经成为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核心历史纪念区域,历史展示做得不错,就是50元的门票有点高昂,不过话又说回来,免票的话,蜂拥的游客立马能把这里毁掉。

纪念馆不大,讲述的故事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以色列总理拉宾。

这面长37米,宽2.5米的名单墙,记录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名字,据说也是全球唯一一个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

这些名单主要来源于日本巡捕房当年要求犹太难民入沪居住时的实名登记资料,少数来自后来难民本人或后代的自行添加,这份名单墙上已经有13732位犹太难民名字。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国内虽不出名,但在国外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有好多国家的人士专门来拜访。

德国汉堡市对当年上海庇护犹太人的感谢牌。

德国人辛德勒因为保护了1200多名犹太人而被历史记住,电影《辛德勒名单》更令世人动容,但顶住巨大压力向4000多名犹太人发放通往中国上海“生命签证”的湖南人何凤山却不为人知,着实是个悲哀。

请记住这张照片,他就是何凤山博士,1938—1940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3年之间,他不顾纳粹德国的淫威,顶住上司害怕得罪德国的的压力,毅然抗命坚持签证。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在他的纪念碑前说:“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他的纪念碑前说:“在他的面前,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从而感到了我们自身的渺小”。

纪念馆不大,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建筑是犹太摩西会堂旧址,后面兴建了两座风格类似的平房,用作纪念馆。

到上海的第一批犹太人是商人,第二批是俄罗斯犹太人,正是他们兴建了摩西会堂,第三批就是二战时期逃亡的德国、波兰等国犹太人。他们时常来此祷告,摆放讲经台和约柜,讲经台朝向西方,他们故乡的方向。

还真别小瞧约柜上的这块幕布,据说布是上海的,镶嵌的宝石是印度的,设计师是犹太人,在美国缝制的,高度国际化,上面的文字是“无论我身在何处,上帝永远在我心中”。

约柜里面放妥拉,我想应该是圣经之类的羊皮卷吧,关于这些宗教圣物,我不太懂得,都是听解说员说的,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

门框上这个叫做门柱圣卷,就是犹太人房门口放一段小羊皮卷,里面记有《圣经》的一些内容,盛在小匣内,挂在除洗手间外的所有门柱上,作为一种避祸,祈求健康、平安的物件,我觉得类似于中国的门神画像。

解说员正在为我们三名游客讲解,实习解说员在学习,进入会堂是要穿鞋套的,保护还是很到位。这里1960年代后先后被作为工厂、医院和区政府办公室,直到1990年代才重修成会堂,50元的门票确实也起到了抑制游客的作用,否则这里很有可能一片嘈杂。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馆徽,图案来源于以色列国徽上的七杈烛台,下面弧形代表着轮船,意味着犹太难民漂洋过海来到上海。

二楼展馆内展示着难民后裔们及国际组织送给纪念馆的一些礼品。

小楼三层目前是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念馆,电网、探照灯、囚服、屠杀的工具、恐怖的图片……由于只有我一个人,感觉凉飕飕的。

犹太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后要换上的木屐,如果这双是实物,真不知道有多少个亡灵曾穿着它去赴死。

太压抑太沉重,赶快下来看一眼明媚的阳光,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恐怖的物种,极权与独裁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体制。

小楼后面么有两个小展馆,一个是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的历史展馆,一个是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的故事展馆。

历史展馆入口处就是以色列国徽图形,也是3000年来象征着犹太教的七杈烛台,据说七杈烛台也是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

展馆中有很多图片和文字介绍,基本可以了解犹太难民逃至上海的来龙去脉,这些是犹太难民当年的护照图片。

1942年以后,纳粹德国向占领上海的日本增大压力,要求移交上海犹太人难民,这时便出台了犹太人隔都计划,要求1937年以后来沪的无国籍难民在3个月内全部迁移到面积为1平方英里的隔离区域,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更加艰辛。

另外一个展馆是以“我们的故事”为主题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展馆,这些鲜活的犹太人故事比冷酷的历史温暖很多。

挂在这里的照片都是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印迹,他们在遥远而陌生的东方生活了几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也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得以繁衍生息。

在那样的岁月里,照片依然都是笑脸,相比被害的600多万犹太人,他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那时的上海,是一座非常包容和开放的城市。

还有的犹太人与中国人结婚,这是一张维也纳犹太人罗伯特与浙江人杨珍珠在民国十五年的订婚证书。

在美国卡特总统手下当过财政部长的布卢门撒尔,年幼时也在上海度过,虹口一带便是他青少年时期卖面包、卖香肠、踢足球的旧地。

纪念馆旁边是舟山路,这里一度被称为“小维也纳”,是当年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区。

这里的红墙砖房颇具欧洲风格,明显不同于上海其它类型的建筑,屋宇上方还有十字架的标志。

二战结束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了上海,前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国,部分俄罗斯犹太人则随旅沪俄侨一起返回苏联。

到1953年,曾有数万人的几个犹太社区只剩440人,到1958年,仅余84名。1982年1月,一个原由波兰来沪的犹太人,麦克斯·利伯维奇因患帕金森氏疾病在沪去世,享年75岁,讣告中称“最后一个在上海的犹太人”。

除了舟山路,还有虹口区的提篮桥、唐山路、安国路、海门路等地,都曾是犹太难民的聚居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外面就是提篮桥,说起提篮桥,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监狱,其实除了那座著名的监狱之外,提篮桥也是上海有名的历史风貌区,有很多历史建筑,例如这座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楼顶上也标注着“1903”的字样。

1903年开始启用的提篮桥监狱曾号称“远东第一监狱”,也是最靠近市中心的监狱,从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到日本战犯,提篮桥监狱已经走过了112年历史。

据说中国监狱也有北秦、南桥之称,北秦大家都能猜到是秦城监狱,南桥,就是上海提篮桥监狱,据说这座监狱在经历了110年多后要被关闭,但貌似至少现在还在运作。

在附近还有一座下海庙,被称为最上海的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比170多年的上海滩历史悠久得多,那时候附近的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所以上海就有了一座叫做下海的庙。

据说提篮桥的得名还是来源于下海庙呢,意思是渔民手提装着香烛的篮子,过桥去下海庙烧香。上海下海庙,也是上海发源地之一。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不长,但17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历史,老城区的每一条旧街巷,每一座老建筑都藏着故事和传奇,不过关于拯救的故事并不多,特别是拯救国际难民的故事,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对于这个的庞大帝国来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闭关锁国,保守而封闭的,自顾不及,何况国际难民,但那几年不同,上海成为欧洲犹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成千数万犹太难民为了生存漂洋过海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也许只是因为何凤山博士的仁慈,也许是因为上海的包容开放,不管什么原因,那时的中国站在了正义一边,没有驱逐和遣返可能受到生命威胁的难民,成就了一段关于拯救的历史佳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