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吧,不过,其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字许多人可能会读成四声【jiào】吧?其实它在古诗中是平声,此处正确的读音应为【jiāo】,而不是【jiào】。而在我们平常阅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再比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是金朝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句子,其中的“教”仍然读【jiāo】(平声)。 之所以这里把“教”字的读音单独来论述,是因为它确实有些特殊,而且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作进一步了解,从而少一些误解。 我曾写过一首《奇境天池》的诗,当时被一个网络诗词讲习班的老师点评,当评到“古来奇境留仙隐,难教人间烟火知。”时,老师说这个“教”字平仄可商榷,古时是平声,而这里应为仄。当然还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比如另一首《赏裕河漫山野桃花》中“莫问芳菲知几许,遍山粉色教人留。”其中的“教”字也被诗友指出平仄有误。当然老师和诗友的看法是有其理由的,不过我在知道会被质疑的情况下还要这样写,是不是另有说法呢?下面试展开探讨之。 首先,我们就“教”字做一次古今分析比较。 古文中: 教jiào ①<名>教化;教育。《礼祀·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动>教导;教诲。《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又】<名>教诲;指教。《荆轲刺秦王》:“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动>指示;指点。《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教jiāo ①<动>教授;传授知识技能。《孔雀东南飞》:“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②<动>使;令;让。《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现代: 教jiào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使,令:风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教jiāo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通过上面比较,基本可得出如下对比结果: 一、“教”是一个多音字,在古文和现代文中都有【jiào】和【jiāo】两种音。二、含教化、教育、教诲等意时,古今都读【jiào】。三、<动>传授、教授之意时古今都读【jiāo】。四、古代作<动>使、令、让之意时读【jiāo】,而现代却读【jiào】,这就是不同点。 然而,经过我对古诗词的大量排查,发现古诗中“教”绝大多数都读平声【jiāo】,读仄声的极少。因此我们读古诗词遇到“教”字时读平声【jiāo】基本都会蒙对,故而如果你是播音员的话,在不懂平仄的情况下把古诗中的“教”字读【jiāo】极大概率不会错。这也就是同行们说我前面两首诗中该字平仄值得商榷的原委之一。 而且词也一样,“教”绝大多数的词中都读平声【jiāo】,此举两例: 捣练子 [宋]无名氏 捣练子,赋梅枝。暖借东风次第吹。自是百花留不住,让教先发放春归(仄平平仄仄平平)。 探春令 [宋]赵长卿 数声回雁。几番疏雨,东风回暖。甚今年、立得春来晚。过人日、方相见。缕金幡胜教先办(仄平平仄平平仄)。著工夫裁剪。到那时睹当,须教滴惜(平平仄仄),称得梅妆面。 (本词中两个“教”字均读平声) 或许有人会问,那你又是怎么知道古人是这样读的呢?原来,我们老祖宗的规则多,讲究多,制定了很严格的格律,当然这也是古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在给我们写作难度的同时,又给我们辨别音调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因为其中的平仄是有严格规定的,在多数位置是有固定音调格式的,就像开头举的几个例子一样,是不能读错的,如果读错就违反并破坏了古诗词的音律之美及格律之规则。 不过,事情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这个“教”字本来就是多音字,在平水韵中出现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三肴(平)”和“十九效(仄)去声”中,在词林正韵中出现在“第八部(平)”和“第八部(仄)”中,因此古诗词里也出现了一些混读的例子,比如下面这首七绝: 伊州 [唐]白居易 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 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教”字,通过平仄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格式的七言绝句,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教”读平声【jiāo】,第二个“教”读仄声【jiào】。而通过诗意判断,这两个“教”的含义是相同的,那么我们能说白居易错了吗?当然不能说,且不说白居易这样伟大的诗人,单从以下几点就能说明其不能归结为错:一是该字为多音字,二是古今读音差异性方面其它细节问题,三是姑且按现代说法所谓诗意第一等。 而白居易的诗中把“教”不按“常规”排列的还有一些,比如下面这首,其中的“教”应按仄声【jiào】来读: 厅前桂 [唐]白居易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当然这样不按“惯例”读成仄声的不只是白居易有,比如这首: 闽宫词 [明]范汭 四条弦上按新声,半是先皇手教成。 旧事内人谁敢泄,春来燕子不呼名。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这首姑且算作特例吧: 又戏答绝句 [唐]白居易 狂夫与我两相忘,故态些些亦不妨。 纵酒放歌聊自乐,接舆争解教人狂。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过此处如果不忌讳三平尾的话(题外话,三平尾在唐代的确是不太或者说是没有讲究的),其中的“教”字是可平可仄的,即读平仄均可。 而下面这四首绝句中的“教”,你读平【jiāo】或仄【jiào】均可,那是因为,格律诗中有“一三五不论”的变通规则,而且不管读平还是读仄,于古于今都有理可辩(尽管古时在诗中普遍是读平声)。 听竹枝赠李侍御 [唐]白居易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题元处士高亭 [唐]杜牧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 [宋]苏辙 我兄教我过东吴,遗墨山间无处无。 忽报冬潮催出堰,俗缘深重道心粗。 咏盆中白牡丹 [清]郑孝胥 倭中亦解重花王,苦为樱桃说擅场。 他日教知南汉事,也如北胜对南强。 当“教”字按<名>教化、教派、学派需读仄声时,其古诗中的例子倒是全规范的,比如如下三首诗中,按“教”的本意都读【jiào】: 同僧宿道者院 [唐]李洞 携文过水宿,拂席四廊尘。 坠果敲楼瓦,高萤映鹤身。 点灯吹叶火,谈佛悟山人。 尽有栖霞志,好谋三教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龟山之孙杨子顺肇庆一见相投随至德庆谋馆寓 [宋]曾丰 吾教落南无祖师,问谁传得祖师衣。 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渊明抵掌今诚是,伯玉摇头昨似非。 相谢十州风月去,自担千古圣贤归。 归囊道价重于利,未必轑羹不下机。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灵鹫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 千秋名教吾谁愧,愧读羲之誓墓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讨论的是关于古诗词中“教”的平仄与读音,最后说一说我们现代人写诗词时“教”字该怎么用。前面我归纳出古今“教”字读音的不同点是:古代作<动>使、令、让之意时读【jiāo】,而现代却读【jiào】。古代的读音是既成事实,但我们现在写诗词时就不需要刻板了,如今该怎样读就怎样写,毕竟古人也有一些把“教”该读平声的用作了仄声,况且又是一个多音字,我们就更有理由使用现代的读音写了,如果现在我们写首诗当“教”的意思该读是四声(仄)时,你说应该读一声(平),是不是让人感到别扭甚至是古板呢? 另外我也研究了一下,近代诗人用“教”字仍然沿用了古人的平仄,他们对该字在诗词中的读音好像还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我希望从现在并从本异读系列探讨开始对该字的使用能有所明晰。 附: ◎南郭居士 前言 最近一个文友把她的《诗词300首录音稿》发我,要我帮助核对一下其中一些多音字或异读词的读音,她说这是一套小学生及幼小衔接启蒙用的识字卡片,我突然感觉此事重大,马虎不得,弄不好会误人子弟,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核对起来。不过核对过程中,发现许多字的读音不统一,各有各的理由,甚至和该文友的观点也不是太统一,于是我觉得校注该录音稿出现了难度,已经有必要对古诗的读音做一些明确的时候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起码要表明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绝不能模棱两可,该怎么读应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供读者参考。 无独有偶,曾有一篇《播音员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帖子引起热议。“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还是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念xiá还是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jì还是q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念yǎ还是yě?该帖指出,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野(yě),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衰(cuī)、斜(xiá)、骑(jì)、野(yǎ)已不同。 其实针对异读词的读音,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颁发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2016年5月作出修订),它是关于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最新的法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然而,它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读古诗的要求。因为它“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且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这便是引发“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议论的最终溯源。 我随意查了一下“骑”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qí(统读)”,没有“骑(jì)”读音。又查了一下“斜”字,也未被列入。看来的确有必要对古诗中的一些字的读法做出明确探讨了。好在涉及古诗读音问题的字的数量并非很多,因此,针对此问题,下面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诗例,分节进行探讨并与读者商榷。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发表。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全国2020年战疫诗先锋”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协、甘肃省作协、诗刊子曰诗社、暹华文化研究院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