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贵母死:最离谱的闹剧,最残忍的制度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1-05-06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公元528年4月1日,距离愚人节概念的出现还有一千多年。然而,北魏的首都洛阳却上演了一场大型“整蛊活动”,中招者遍布整个朝廷。

图片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就在前一天,19岁的皇帝元诩突然驾崩。为了维持政局稳定,4月1日这天,元诩的母亲胡太后把他唯一的子嗣——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元某”推上了皇位。

然而,新皇帝只在皇位上待了一天,仓促之际,甚至连姓名也没能留下。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婴儿实际上是个女孩。某种程度上说,她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这出闹剧,不啻一场“政治表演”。位于风暴中心的小女孩,宛如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当愚人节过去,“魔法”失效后,便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匿迹。
图片

洛阳城地图

闹剧虽然落幕,北魏政权的颓势却再难掩盖。曾经雄踞北方的霸主落到这般田地,究其根本,与一项灭绝人性的祖制有莫大关系。

01

拓跋珪

忘恩负义的凤凰男?

在中国古代,“母凭子贵”是社会的常态。天子妃嫔,凭借儿子有机会母仪天下;豪门贵妇,凭借儿子能尽享荣华;就连寻常百姓,倘若儿子争气考上进士,老母亲也能有个舒适的晚年。

然而,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北魏皇室,在北魏,皇子对生母来说不啻一道“催命符”。

一位皇子倘若被立为储君,等待其母妃的,唯有“黄泉”这一条归途。这要“归功”于北魏的一项惯例——“子贵母死”制度。其制定者,是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图片

云冈石窟·拓跋珪造像

公元386年,年仅15岁的拓跋珪建立政权,先以“代”为国号,旋即改为“魏”。这便是大家熟知的北魏。

拓跋珪出身帝王之家,祖父是鲜卑政权“代国”的国王拓跋什翼犍。不过,虽称为“代王”,他实际上更像是部落联盟的盟主。

公元376年,代国亡于前秦之手。拓跋珪跟随母亲贺氏,辗转于不同部落之间。在此期间,他战胜了多位强敌,逐渐收服旧部,并获得了母族贺兰部等部落的支持。

图片

恰好在383年,东晋小将谢玄大败号称“投鞭断流”的前秦大军。盛极一时的前秦政权分崩离析。前秦的瓦解,给了不少野心家崛起的机会,少年拓跋珪正是这群野心家中的一位。

短短3年后,拓跋珪成功复国,这一成绩,让慕容复父子汗颜。(有趣的是,拓跋珪正是慕容复先祖的苦主。)

不过,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拓跋珪复国成功,依靠了母族贺兰氏等其他部落的力量,这给新生的政权加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图片

慕容复父子哭晕厕所

倘若不改变这种局面,从实质上讲,新生政权依旧是部落联盟,和代国并无区别。年轻气盛的拓跋珪自不甘如此,于是他行动起来,希望扫清通往专制皇权道路上的障碍。

拓跋珪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叫作“离散部落”。要强化统治,就得弱化其他部落的势力,降低其影响力。他的主要打击对象,正是助力自己崛起的母族贺兰部落和妻族独孤部落。

经过多年奋斗,拓跋珪实现了这一目标,成功离散了祖母、母亲和妻子三人的娘家慕容氏、贺兰氏和独孤氏。

不过,这还不够。幼年的经历,让拓跋珪十分忌惮母系势力。为了确保子孙后代不受其扰,拓跋珪整出了一项丧心病狂的制度——“子贵母死”。

公元409年,拓跋珪想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便先处死了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为了正当化这一残忍行为,拓跋珪旁征博引,号称这是一个服从祖宗的决定。

图片

钩弋夫人赵婕妤

此外,500年前的汉武帝也被拉出来为此行为背书。汉武帝晚年,想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便事先处死其母亲钩弋夫人。

对于汉武帝来说,吕后之事乃前车之鉴,巫蛊之祸尚近在眼前,做出这一举动,虽然残忍,倒也能够理解。(理解,但不能让人赞同。)

拓跋珪扯出汉武帝这面大旗,目的是一样的:防止母系势力干政。讽刺的是,对于由部落联盟向专制王权过渡的北魏来说,这种“野蛮之举”,却是通往文明的“必经之路”。

拓跋珪机关算尽,却没能算到人心。他的举动一开始没能得到儿子的理解,目睹母亲惨死,拓跋嗣悲伤不已,选择了“离家出走”。

无奈之下,拓跋珪换了个对象,囚禁了次子拓跋绍的生母贺氏,准备故技重施。然而,贺氏不甘枉死,将这一消息偷偷传给儿子,救母心切的拓跋绍带领左右,闯入宫中。一片混乱中,拓跋珪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图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外的拓跋嗣听闻消息,纠集了一波人马,直接反攻入宫。拓跋嗣以大义的名分,处死了拓跋绍母子,为父亲报仇后顺势接过皇位。

虽然失去了母亲,却得到了皇位。得失之间,滋味非本人难以知晓。不过,尽管深受其害,拓跋嗣还是选择了同样的路,将父亲发明的残忍制度传承了下去。

这再次证明,人终究还是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02

冯太后

长袖善舞的大女主?

拓跋珪不会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制度,虽然代代传承,却逐渐变了味儿。原本防止后族干政的“子贵母死”制度,最终却成了后宫攫取权力的最佳利器。

将这把利器运用的最熟练的当属文明太后冯氏。冯太后和孙儿孝文帝一同,完成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千秋功绩,令人叹服。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伟大女性还是位“宫斗大师”。

冯太后的一生,简单来说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亡国公主”、“因罪入宫”、“受到宠幸”、“母仪天下”、“垂帘听政”。

倘若放在现代,妥妥的“大女主”剧本。陪伴她逆袭的,正是“子贵母死”制度。

图片

影视剧里的冯太后形象

冯太后是位聪明人,她看出了“子贵母死”的漏洞。这个漏洞是什么呢?原来,处死皇子生母固然容易,但是年幼的皇子始终需要有人来照顾。

生母被处死,这项责任便落在了乳母身上。乳母们悉心照料,赢得皇子的感情和信任,皇子即位后,地位自然一飞冲天,甚至会被尊为太后。这便是北魏政权的特殊产物——“保太后”。

最著名的保太后是常太后,她是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拓跋濬即位后,感念乳母的养育之恩,尊其为太后。虽然是乳母,但常太后权势隆盛,确实能影响到皇帝的决策。

比如,拓跋濬的妃嫔李贵人为他生下了长子拓跋弘。拓跋弘两岁时,被立为太子,生母李贵人则依祖制被赐死。

这一决定,便是“(常)太后令依故事”。保太后是“子贵母死”制度下的特殊产物,保太后常氏又能根据“子贵母死”制度决定一位后妃的生死。这一例子触动了当时还是皇后的冯氏。

图片

平城时代·云冈石窟

公元465年,拓跋濬去世,皇子拓跋弘即位,史称献文帝,冯皇后则被尊为“冯太后”。次年,冯太后以雷霆之势除掉了权臣乙浑,长期摄政。两年后,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要来了这位名义孙子的抚养权,悉心照料,“躬亲抚养”。

这一招,便是从常太后处得来的灵感。在皇室,谁掌控了皇子,谁就掌控了未来。

彼时,因生活作风、权力争夺等问题,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已经有了不小的隔阂。为了确保自己手中的砝码早日发挥作用,拓跋宏不到两岁时,冯太后便施压使拓跋宏被立为储君,同时依照子贵母死制度处死其生母李夫人。

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时,献文帝不过15岁,人生可以说才刚刚开始。确立太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皇帝春秋鼎盛,却做出如此决定,受人裹挟的形势,不言自明。

在确保权力这方面,冯太后是个急性子。仅仅3年后,她便进一步迫使献文帝退位让贤,5岁的太子拓跋宏登临大宝,这便是著名的孝文帝。

图片

孝文帝画像

虽然变成了太上皇,拓跋弘年仅17岁,自然不会甘心。他以太上皇的身份总揽朝政,南征北战,声望日隆。不过,留给这个年轻人的时间不多了。拓跋弘声望愈隆,冯太后危机感愈强。

一年后,忍无可忍的冯太后再度亮剑,软禁了拓跋弘。不久,这位18岁的太上皇暴毙,退出了历史舞台。

自此,大权彻底落入冯太后之手。庆幸的是,冯太后虽然是位宫斗专家,但是在为政方面确实也有两把刷子。

与父亲献文帝不同,孝文帝和冯太后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十分融洽。这位皇帝被史书记载为“仁孝”、“至孝”,究竟是性格如此抑或不得不为之,就请各位自行判断了。

通过这种方式尝到甜头后,冯太后开始打起了更下一代的主意。公元483年,孝文帝的妃子林氏产下皇子拓跋恂。同年,林氏被赐死。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拓跋恂]生而母死”。

好家伙!孝文帝好歹快2岁才被立为储君,到他儿子这代,出生当年便要失去母亲。由此可见,人的欲望是会不断膨胀的。

拓跋恂失去生母后,“文明太后抚视之,常置左右”,俨然沦为父亲孝文帝的翻版。就这样,长袖善舞的冯太后将“子贵母死”制度发展成自己内斗的工具。

公元490年,叱咤北魏政坛三十载的冯太后去世,归葬方山永固陵。孝文帝在祖母陵墓附近为自己建了一座小小的寿宫(万年堂),用以陪伴祖母。

图片

永固陵(右)与万年堂(左)

冯太后去世后,她的侄女们继承了她的衣钵,继续在后宫胡作非为。冯太后生前,曾将多位侄女送入孝文帝的后宫,一身所学,悉心教诲。

在姑母的耳提面命下,一位侄女不仅成功登上皇后宝座,更掌握了宫斗的精髓,轻松除掉孝文帝的另一位妃嫔,也获得了另一位皇子——也就是日后的宣武帝的抚养权。

冯氏一族权势滔天,孝文帝步步礼让。不过,当他罹患重病,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时,他又果断出手,赐死了冯皇后,打压了朝中的冯氏一族势力,为国家除掉了一颗痼疾。动手的时机,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全了祖孙情谊,孝文帝能被称为一代明君,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对冯氏的战争中,孝文帝终究还是获胜了。然而,对于北魏朝廷来说,这一切来得太晚了。

03

灵皇后

老迈帝国的送葬者

“子贵母死”制度,原本是为了制衡背景强大的母族势力所实行的无奈之举。随着民族融合,皇帝后妃中汉女比例增高,这一制度的施行动机也逐渐消失。

孝文帝曾表现出废除这一制度的想法,但受制于冯太后姑侄,最终未能成行。好在,他的儿子宣武帝元恪替他完成了这一梦想。

事实上,这也是不得已之举。自从冯太后开发了这项制度的“宫斗”用法,北魏后宫人人自危。“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杜甫之前近三百年,这样的情形就已经出现了。

图片

北魏胡人伎乐俑

据史料记载,宣武帝时期,“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道武帝种下、冯太后浇灌的这颗种子,终于发芽。拓跋皇室,也将自食其果。

更恐怖的是,随着后宫内卷升级,“宫斗家”们陷入了癫狂。一旦有人产下皇子,便成为众矢之的,不但自己难以活命,小皇子的生命也难以为继。

这就造成了皇帝子嗣的稀少,这一点对皇室来说是无比致命的。史书记载:“在洛二世,二十余年,皇子全育者,惟肃宗(孝明帝)而已。”拥有众多妃嫔的皇家,二十年里仅有一名皇子顺利长大成人,登基称帝,这一结果不可谓不夸张。

图片
洛阳时代·龙门石窟

孝明帝能够顺利长大,离不开他的母亲,也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位胡太后。这位勇敢的女性逆流而上,毅然表态“子生身死,所不辞也”,体现出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决心。

胡皇后的决心感动了宣武帝,在她生下儿子后,宣武帝采取了严密措施,隔绝妃嫔,将来之不易的子嗣藏于别宫。这般小心翼翼下,终于养育成功。小皇子在三岁时被立为储,他的母亲胡皇后也逃离了宿命。

然而,胡皇后虽然没死,北魏政权的寿命却所剩不多。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位“子贵母死”制度的脱逃者,成了北魏帝国的送葬者。

公元515年,宣武帝驾崩。5岁的太子登基,这便是孝明帝,国家大权也自然落在了生母胡太后手中。

可惜的是,胡太后虽然是正儿八经的皇帝生母,却没有冯太后那般政治手腕。在她的管理下,北魏江河日下,甚至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图片
孝明帝时期修建的永宁寺塔的模型(塔现已不存)

随着孝明帝年岁渐长,母子之间也慢慢产生了矛盾。公元528年,孝明帝忍无可忍,密诏给岳父尔朱荣进京勤王。

这一消息被胡太后得知了。胡太后先下手为强,毒杀了自己的儿子,孝明帝以19岁的年龄英年早逝。当年那位哭喊着“子生身死,所不辞也”的伟大母亲,终究还是没能抵住权力的诱惑,上演了一出“母慈子孝”的人伦惨剧。

孝明帝留下的唯一子嗣便是妃嫔潘充华刚刚诞下的公主“元姑娘”。为了稳定局势,以徐徐图之,孝明帝驾崩次日,胡太后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立下了一位“女皇帝”,也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别着急,事情到此还没结束。胡太后以“元姑娘”作为过渡,随后找来宗室子弟立为傀儡皇帝,以为高枕无忧。

然而,天道好轮回,一个月后,“亲家”尔朱荣打着替女婿报仇的旗号举兵入洛,杀死胡太后和她拥立的小皇帝,并将其沉入黄河。

这场政变后,北魏的政权,也就从拓跋氏转移到了权臣武将手里。短短6年,尔朱荣昔日的部下高欢和与宇文泰各据一方,北魏也分裂成了东西两魏。

高氏和宇文氏均非善茬,假惺惺地做了20年“表面臣子”,先后把吉祥物皇帝踹下皇位,东、西二魏化身北齐、北周,昔日雄踞北方的大帝国彻底成为往事。此时,距离南北朝乱世的终结,还有大约30年时间。

图片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
旋即成为北齐、北周

是非成败转头空。拓跋珪少年掌权,用了十余年时间成为北方雄主;孝文帝治下河清海晏,然而他之后不到30年,拓跋氏失去权力,成为待宰的羔羊。正应了一句古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拓跋北魏,以野蛮的途径奔赴文明,终究还是因野蛮的基因而走向灭亡。

 编辑说明

校对 / 欧皇喵

封面 / 小泽老师

排版 / 橘子喵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全世界 原全历史,作者本能寺BB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