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做事的人,更容易体会收获的快乐

 拓荒牛550 2021-05-07

@顿素

推荐一篇投稿文章,有人说直隶尚书房很久不推荐投稿文章了,是不是现在只发图,不发文章了呢?不是那样的,是因为没有遇上更好的文章,有高质量的原创投稿,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生活中的美好和文章中的价值,一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

浅谈用心做事
近日,有幸读到《用心做事,想不成功都难》这篇文章。读完后感觉很有共鸣。文中所述,有些自己之前有所体会,而且一直用它指导着日常工作;有些之前重视的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文中有几个小故事,作者对不同事例分别论证自己观点。以两个快递员的工作态度比较,说明了用心做事和不用心做事的过程不同和结果不同;以实习生应聘的事例,说明用心做事比不用心做事的更加具有竞争力;以理发店老板经营事例,分析了用心做生意才会生意兴隆的道理。
如果说以上事例主要说明用心做事与不用心做事的区别,文章下半部分则主要阐述用心做事的3条标准,或说是3种表现。我把它理解为:
破解根本性问题——“釜底抽薪”
坚持进取中提升——“精益求精”
保持不抽离状态——“高度融入”
围绕这3条标准,聊一聊我的感悟和体会。
@9999
一、“釜底抽薪”,是用心做事的思维表现
做到“釜底抽薪”,首先要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主观思维。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心做事,就会形成追求把事情“做好”的意愿,更容易发现事情的本质,产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维。不用心做事,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敷衍思想,导致“反正我没闲着”的自我安慰,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表现为“扬汤止沸”,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就会出现文章中“两周维修一次电梯”的现象。这些,都是阻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消极意识,是把事情“做好”的内在阻力。
其次,要有识别根本性问题的能力。要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学会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善于找问题的特点、规律,找难题的“破绽”,找“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的“一发”、“牵住牛鼻子”中的“鼻子”。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单位每人办公电脑上办公软件的字体不一致,互相转发的文件常常出现字体无法识别、变形等情况,还得挨个调改字体,既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如果长此以往、习以为常,则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大受影响。后来,大家统一安装了“仿宋小标宋简体”和“仿宋GB-2312”并规定了行文字体规范,问题得到明显好转。
再次,要有破解根本性问题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学、多做、善思。勤学是为了积累理论基础。现在我们学习知识非常方便,网络、手机、电脑、书籍以及交流探讨等等,都是日常自我学习的途径,只要平时留意关注,能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快速增长和积累知识。多做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胡会长生前有句口头禅:多干工作沾光!我认为说的朴素而富有道理。多干,才会产生不同体验和感受,对所做事情产生深刻体会和认识,才会把学来的变成“自己的”。善思是为了总结提升。我高中刚毕业时在一家小饭馆打工,饭馆老板的父亲是当地镇政府退休的老干部,有些理论水平。有次坐着聊天,他给我讲“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的道理,指着不远处一户院落的门洞说:“一个门洞,从咱这里看是这种形状,从对面看是另外一种形状,从上面看又是一种不同形状。”同样道理,对同一件事情需要从正向来看、逆向来看、历史来看、比较来看,反复思考琢磨,从上、下、左、右衡量推敲,有利于对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有利于不断产生沉淀积累,就能给自己开设一个“智慧库”“百宝囊”,把智慧和经验方法都放进去,便于应对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难题。

二、“精益求精”,是用心做事的行动表现
用心做事既是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更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往往表现为不满于现状,积极探寻更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富有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其基本内涵可以用“专、恒、精”概括。“专”就是刻苦钻研、追求品质,专心、专注、专业。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由衷热爱,善于从中找到乐趣。“恒”就是永不懈怠、追求卓越,恒心、恒志、恒久。是对从事的工作不畏艰难、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精”就是精雕细作、追求创新,精心、精致、精良。是做好做精的同时,不断有新的开拓和创新。鲁班之所以能成为“工匠精神”的鼻祖,就是因为他能不断探索创新,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因为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所以建房子时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故事的结局是遗憾的,老木匠一生修了好多精致舒适的房子,绝不会想到最后他得住到自己亲手修建的粗制滥造的房子里。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多少人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工作。对待工作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地应付,埋怨工作辛苦。平时不肯精益求精,关键时刻不尽最大努力。等惊觉自己的处境,发现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生唯一的经营,不可能抹平重建。如果你是那个木匠,每天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建好的房子墙上装块铭牌,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你会用心去做吗?
@杨志军
三、“高度融入”,是用心做事的状态表现
谈到“高度融入”的工作状态,很有必要分享阿基米德的故事。2000多年前,希腊希洛王订制了一个纯金的皇冠。皇冠做好后,国王怀疑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可又找不到验证的方法。希洛王于是向阿基米德求助,请他帮忙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的。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一直不得其解。有一天,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后,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自己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而金子的质量重,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如果掺进别的金属,同样的重量体积会变大,排出的水会变多,用这个方法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含金纯度了吗?在此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在人类科技发展和科学创造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牛顿也是在休闲时看到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展开思考,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全身心投入的“推敲”,才有了“僧敲月下门”经典名句和与韩愈结识的故事。人类史上数不清的开创性发明和经典成果,都是在不抽离状态——“高度融入”的背景下生成的。
中国有句成语:举一反三。之所以能举一反三,是因为事物间存在内在联系和规律。现实中不少问题,需要跳出思维局限才能破解,借鉴外力得到启发。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在“有心”人、“高度融入”的人、随时寻找破解问题方法的人眼中,都有可能成为破解问题的“钥匙”,从而打开封藏秘密的大门。
日常工作中,不少人追求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下班时间不愿“沾染”工作事务。这样虽然并无不对,但是与“高度融入”的工作状态“南北相向”,容易错过不少机会。结果只会是在过程中做得好,不易产生“亮点”和“火花”。表现在工作中可能就是平平常常,难有创新和突破。反之,只要以“高度融入”的状态开展工作,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应验了《用心做事,想不成功都难》中“用心做事和不用心做事的区别就在于交付的结果”“你不把工作放在心上,工作就会对你敷衍以待”。
关于工作不抽离,我有一些体会。比如写调研报告,经常半夜里睡醒了忽然有思路,赶紧用手机记事本编写几句,因为只是记录思路,不求语句通顺,时间久了,手机记事本上满满都是不通顺的“半句”记录。但是如果仅在上班时间做是远远不够的,经常是有时间的时候不一定有思路,有思路的时候不一定有时间。回头再说阿基米德,如果不是把问题挂在脑中,无时不刻思考“怎样才能验证皇冠的含金纯度”,就算洗上十次澡,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
四、多说几句
读了本次荐文,还有一个体会:用心做事的人,更容易体会收获的快乐。荐文中两个送快递的,难道不是第2个更有成就感吗?
我前些日子回老家,侄子笑着跟我说:“我学会快速整理文件了”,笑得很开心、很灿烂。原来,侄子做志愿者服务抗疫工作时,与几个小伙伴一起接了个任务:整理数百张照片从移动硬盘传到电脑里,而且要把这些照片重新排列次序和命名。这些照片分别放在十几个文件夹里,有的文件夹内百余张,少的也有几十张。对还在读高二没有什么电脑办公实操经验的侄子来说是一次大的考验。侄子通过用心思考,找到了便捷方式,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其他伙伴大半天的工作量,受到村支书的夸奖。
我完全理解侄子的喜悦和自豪心情,那是满满的成就感。这种获得感和成就感,相信每个用心做事的人,都曾经历过。
作者:聂永生,2021年3月3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