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集||中医辨治“心包积液”案【新安家族】

 一元堂中医张 2021-05-07

图片

积液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炎等造成胸导管阻塞使水液代谢障碍停留于心包所致,慢性虚损性疾病导致低蛋白血症亦可造成心包积液。临床可见胸闷心悸,气短胸痛,胸胁痞满,咳吐痰涎量多,乏力纳呆,腹胀腹泻等症状,超声心动图、MRI等可以诊断明确。

1
  一 诊   

王某,男,55岁。初诊,2012年5月12日。

主诉

心悸气短2月。在某医院住院检查:心脏彩超显示: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硬化,心包大量积液,心脏增大。心电图提示:部分ST-T改变,T波倒置。甘油三酯2.8mol/L,胆固醇5.2mol/L,血压:140/90mmHg。心率:98次/分,呼吸22次/分。

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食纳差,大便干结。体查: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西医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高血压,心包积液。

中医辨证

辨证属心阳亏虚,痰湿郁阻,心气不足,冠脉瘀阻。

治以:温阳化瘀,健脾利水,活血化瘀。

处方

舒心散1、桂枝10克、生大黄6克

开中丸1、藤梨根26克、川芎10克,

降香10克,丹参30克,大腹皮8克,

刺猬皮15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各一次,14剂。

图片

2
   二 诊  

服用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仍觉乏力气短,夜间心前区疼痛不适。B超提示心包积液减少,血压下降。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心气不足,冠脉瘀阻。

处方

舒心散1、茯苓12克、党参15克,

开中丸1、藤梨根26克、川芎10克,

麦冬10克,丹参30克,大腹皮8克,

刺猬皮15克,五味子5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各一次,14剂。

3
  三 诊   

服用1月,诸症明显好转,心包积液消失,血压降至正常,上方去己椒苈黄丸加黄芪30克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防止病情复发,再进3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处方

黄芪30克、舒心散1、茯苓12克、

炒白术15克、藤梨根26克、红花10克,

麦冬10克,丹参30克,大腹皮8克,

炒山药30克,陈皮12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各一次,14剂。

4
   云大夫按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篱照当空则阴离自散,临床治疗痰饮病需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拨云见日。心脏居于胸中,若人体之太阳,温煦心脉而通达四末,主宰神明而镇摄魂魄。

若因水湿之邪或阴寒雾霾遮蔽心阳,则阴寒凝滞,心脉郁阻,胸痹心痛不时而发。肾为元阳、元阴之府,心阳之盛衰全赖肾阳之温煦,方可化气行水。

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9条云:“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腹满、肠间有水由膀胱气化不利,肾阳亏虚,气不化水所致。饮停胸胁,胸满头晕,心悸气短为阳虚水泛,水气凌心之故。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心包积液以心阳亏虚,痰湿郁阻为主,治法为温药和之,即温补脾肾,化气行水。舒心散、开中丸、瓜蒌薤白半夏汤温化痰饮,生脉饮、丹参饮活血化瘀,佐以刺猬皮、大腹皮、生大黄加强利水之效。后期气阴两虚,以参麦饮、补中益气健脾。

久病入络,瘀血阻络,应在上述治疗方剂当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红花、降香、丹参等,可明显改善冠脉供血,改善微循环,减轻症状,达到事半而功倍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