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墓园漫步

 新用户7771xieo 2021-05-07

墓园漫步

作者 ▏李临雅

去年因为疫情没有给父母扫墓,今年必须去。去的这天凌晨作了一个梦,在一片山岭中跋涉,好像在寻找什么人,爬坡下坎总也找不到。好几次为了少绕路想要往下跳,低头一看脚下是深谷……终于看见了母亲,是她60多岁时的样子(她是88岁去世的)。跑到她跟前,她不理我,还扭过脸不看我。我对她说,我今天就要去看你,但是听不到自己的声音……醒了。

我去的日子,扫墓高峰已过,人极少,格外清静。献上花,给父母说了新冠病毒,然后,默默地和他们待在一起。然后,环视四周。

一两年的时间,墓增加了很多,剩下的空地已经很少。平日只觉得到哪里都人满为患,车挤人挤。到了墓地,才知道那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时时刻刻都有人在陆陆续续地离开,去到另一个世界。

打量新增加的墓,第一感觉就是日益豪华。石头更漂亮了,形式更多样了,可以雕刻各种花纹,可以放音乐,可以嵌照片……那些照片直视着你,似乎想要讲些什么。好些人的生活照展示着他们曾经的生机勃勃,健康壮美,阳光开朗……

有一家人把他们父母的结婚照和老了以后的照片镶嵌在一起,真的是让人看到了容颜随岁月变幻,岁月是把杀猪刀。一对年龄相差17岁的夫妻,在照片里亲密相偎,笑得山花烂漫,“至亲”们刻下一句“彼此永远的天使”。那一定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一个甜蜜的故事。

最让人感慨的是孩子的照片,那些可爱、稚气的面容,直让人觉得老天不公。一对父母为他们的儿子刻了—幅挽联“一代骄子 英年早逝留遗憾  来生再次展宏图”,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形形色色的墓还让人有一种感受,本来人类社会中难得有真正的平等,唯有生死,但在这个看似平等的地方却有一种以金钱划分的等级,那些不一样的墓价钱是不一样,出同样的价钱就可以呆在一起,不管生前地位如何悬殊。

一直就比较留意墓碑上的文字,从中读出许多故事和意味,写过《浏览墓碑》《红尘彼岸》。那时没有手机拍照,拿个小本本抄碑文,遭遇侧目而视,觉得这个人不是有毛病就是有阴谋。

前些年就看到有部分立碑者有儿、女及孙辈的名字,却没有女婿和媳妇的名字。当时就想是不是因为离婚率高,搞不好哪天媳和婿会换人,到时候名字还在有点尴尬,所以干脆不刻?这次发现有人考虑了这个问题,干脆不要名字,立碑人是:子、媳,女、婿率孙辈、重孙辈……

又看到了那种只有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士的字样,没有生卒年月,也没有立碑人的墓。比较左邻右舍那些被众亲友的姓名簇拥着的逝者,形单影只,透着神秘和几丝孤寂。

一对老夫妻两人去世的时间只相隔9天,90岁的老爷爷送走了88岁的老婆婆,不让她伤心,自己再紧跟而去。而有一对夫妻是同时去世的,极有可能是车祸吧。能够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时同刻死,不把痛苦留给对方,不正是许多人的愿望吗?也许唯有这一点,让亲人们感到一点慰籍。

墓地里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如老话所说“黄泉路上无老少”。我看到的墓主,出生年份最早的是1900,最近的是2018……这两年去世的有不少我们的同龄人,可以想象他们的人生历程。他们走了,留下我们继续看世间风云,见证历史。

突然发现如今中国人很少有写墓志铭的。记忆中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墓志铭:

法国大作家司汤达为自己写的“活过,爱过,写过”。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中国作家沈从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如果人们都能在墓碑上留下对自己的评价或感悟或喜欢的话之类的,那这个墓地就更有看头了。

还好,还有一些墓碑上有后人对逝者的评价。但是那种洋洋洒洒详细的生平介绍一般都不太有耐心卒读,倒是有些特殊的会引人驻足细看。

一位男士为他可能是遭遇某种灾难同时遇难的贤妻爱女而写:“人妻中我妻最为温善贤淑,人女中我女最为聪明孝顺。得此二人相伴,自觉三生有幸。今逝去,悲问天公,为何没有始终?独留我受此刻骨铭心之痛。何时才能永生相伴?!”悲凉的心绪弥漫于字里行间……

有一座墓碑上刻着“车轮滚滚载风载雨英容犹在 邀你梦来  耿介豪直一条好汉  使我长悲”。读来仿佛看到一个硬汉,一辆重车,觉得那小小的墓地怎么容纳得下?

一处碑文所记亡者的生平让人唏嘘。她毕业于川外,30岁时因家庭出身问题与领导发生冲突,被开除公职送去劳教。她不停申诉,但所有材料及家信全被扣押,被关32年。改革开放后,其弟得知她还活着,将她接出。从此她每周到有关部门申述,被认为是精神病人。亲生儿子找到她,给予悉心照顾,但她仍然不放弃要求平反的强烈要求。去世时已是87岁高龄,支撑苦难一生的信念就是:给我平反,还我清白!子侄辈们写道:“逝者已去,这一天何时到来!?”真是比窦娥还冤。

还有一些简单的:先母大人,垂范子孙。为女则孝,为妻则敬,为母则爱,为祖则慈。待人以宽,处事以诚。训诲谆谆,犹在耳目。魂兮魄兮,安乐欣畅,慧兰茂竹,君其永享。

处世立身似青松,水穷云起皆从容,奈何花甲染沉疴,子孙泣涕悲离别。

永记遗训:岐风寒 傲冰霜

归去来兮 

雨非雨雪非雪天公垂泪慈父母别  

来无声去无声克勤克俭苦一生

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年轮,爷爷和奶奶却走向了天堂,冬去春来,我们仰望天空,找寻两颗最亮最亮相伴的星星,那是爷爷和奶奶慈祥的目光。

看了那么多,唯有一位画家别出心裁,墓碑上刻着他的一幅作品,还有他的名章,下面一本打开的书上呈现出他的生卒年月日。看起来还有点艺术气息。

……

墓碑讲述着人间的故事,看似寂静的墓园里有一种无声的喧哗。在这里,红尘彼岸的人面对面地直视死亡,促使人冷静地审视世界和人生……

从墓碑上抬起头来,前后左右一排排,一行行的阵势,令人联想到剧院里一排排的椅子以及在某些场合的整齐的队列。试想,人一年年一茬茬地逝去,这样一面面坡一座座山地增加墓地,若干年后将是什么情景?后死的人往哪里安葬?难怪有人说,中国人已“死无葬身之地”。真的是细思极恐啊!

不是提倡“树葬”吗?这墓园里还真有。一棵显然是专门栽种的大树,然后围绕着它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小小的墓碑,横竖都大致是20个。那种密密麻麻看着有点头皮发麻。

有工作人员在给几个人介绍,说这种政府要补贴,一个不到一万元,但是已经卖完了。想象的“树葬”是骨灰深埋,大地为穴,树就是“碑”。这种只不过是墓碑微型而已,只不过让“死无葬身之地”推迟一些时日而已。

我和先生已经说好,不留骨灰不买墓地。他的父母,两个民国年间的知识分子,去世后骨灰都洒进了长江,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人类需要祭祀先人,以寄托哀思,传承精神,又要考虑保护资源,为子孙腾出生存空间。如何能两全其美?

步出墓园,思绪纷纭……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